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时政要闻

河南省政協「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調研組」調研「嘉應觀」

2020-09-1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郭軍勝 報導:9月18日上午,河南省政協「推動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調研組」抵達焦作,調研了武陟縣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
 
 
  河南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主任毛德富,副主任高紅,辦公室主任陳學選,副主任宋會喬,河南省政協委員張強、郭軍勝、潘偉斌,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張斌遠,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王立勇等參與調研,焦作市政協副主席楊世民陪同調研。
 
  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佔地140畝,是雍正皇帝為紀念武陟修壩堵口成功並封賞治河功臣、祭祀河神,不惜耗資288萬兩白銀仿照北京故宮形制而建,是集宮、廟、衙署三體合一的淮黃諸河龍王廟,位列江河淮濟之首,雍正皇帝封其「四瀆稱宗」,是黃河流域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科學、歷史、藝術價值最高的黃河河神廟,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觀」、「黃河故宮」和「雍正王朝的黃委會」。嘉應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是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水情教育基地,2014年武陟縣以嘉應觀為核心成功申報了「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是黃河文化和治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是講述黃河故事的最佳講堂。
 
  治理黃河關乎天下太平,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執政能力的見證和晴雨表,也是國家統一和綜合國力發展的象徵。黃河流至武陟與沁河交匯,若黃河洪水位高,洪水將向沁河倒灌;若黃沁並漲,沁水下泄不暢,在沁河口以下堤段可能發生滾河,順堤行洪,極易由此決口,是黃河決口史上決口次數最多的地方,是黃河大堤第一險工地段,被人們戲稱為「豆腐腰」,是黃患防守中的重中之重。
 
  雍正即位後,就下旨在舊堤前臨水修築9公里長的大壩,此後至今290多年,黃河再也沒有從這裏決口。雍正皇帝親書「御壩」二字,命人刻碑,立在壩上,並修建嘉應觀。看壩護壩退役士兵就在北側安家,形成今天的御壩村。嘉應觀供奉着大禹以及牛鈕、宋禮、劉天和、賈魯、林則徐等15位彪炳千秋的治河功臣。他們是一個時代和黃河鬥爭的代表,他們串聯起來,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的滄桑治水歷史,閃耀着中國古人的治水智慧,傳承着厚重的黃河文化基因。嘉應觀道台衙署東西河兵房是過去治河官兵休息的場所,現在佈展的是清代65位屯守黃河大堤的武官將軍治河場景群雕。
 
 
  嘉應觀是承襲傳統手法建成的一座「結構純度很高的清朝官式建築」,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是我國古代傳統建築藝術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磚一瓦全都是古建精華,書法、雕刻、楹聯、碑文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鎮觀之寶——御製大銅碑,是現今我國境內體積最大的銅碑。據冶金專家考證,此碑鐵胎銅面,銅鐵熔點、凝固點大不相同,卻能完好澆鑄粘合,即便用現代技術都不好解決,可見古代鑄造工藝之先進和嫻熟。銅碑周邊共精雕24條龍,象徵一年24個節氣。碑座四周底端各鎮壓着兩條浮雕蛟龍,均為龍頭、牛身、獅尾、鷹爪四種動物的身體結構組合而成,當地人稱「四不象」。這些四不象曲身回首,張須瞪眼,大有不甘被鎮壓之心。盤龍和蛟龍均栩栩如生,是金屬浮雕藝術的上乘之作。
 
  出禹王閣右轉,有一處富有蘇式建築風格的小園,這裏就是人民勝利渠工程建設指揮部舊址。這裏陳列着新中國首位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以及首任黃委會主任王化雲,蘇聯專家布可夫,清華大學教授張光斗,北京地質學院教授馮景蘭等在這裏的辦公用品和辦公場景。王化雲是新中國第一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在長達40多年的治河工作中,為建立和完善治河思想體系作出巨大貢獻。王化雲做了一輩子水官,為黃河終其一生,成為當代民族楷模。「一座嘉應觀,半部治黃史」,在嘉應觀,一磚一瓦,一花一樹,幾乎你看到的每一件物品都蘊含着一個動人的治黃故事;在嘉應觀,幾乎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邁步,都會與歷史相逢相撞並發出悠長的回聲。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黃河的治理與開發,目前在黃河幹流上己建成了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等十餘座水利樞紐工程,不僅開發了黃河水電資源,而且在防洪、防凌、減淤、灌溉、供水、排沙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對治理黃河和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造就了高峽平湖的壯麗景觀。如今,千里黃河大堤固若金湯,如兩道鋼鐵長城守護着黃河的安寧,標誌着人類已經徹底馴服了黃河,把昔日裏勞民傷財的禍水荒灘變成造福人類的金水綠園。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