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匯聚僑愛心 四川省僑聯助力脫貧攻坚奔小康

2020-10-21
来源:香港商报网
    西華村位於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永樂鎮北部,距永樂場鎮3公里,距縣城21公里,幅員面積10.8平方公里,海拔320-1100米,林地面積21199畝,耕地面積3800畝,其中田2200畝,土1600畝。轄10個村民小組,820戶3661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35戶576人。在四川省僑聯的幫扶下,全村已於2018年全部脫貧。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永樂鎮西華村全貌

    調研把脈貧困癥結
 
    在確定四川省僑聯定點幫扶西華村後,省僑聯黨組立即組織力量對西華村進行全面的調研分析:西華村境內90%的地形地貌以山地、陡坡為主,耕地有限,無法有效提高作物產量。西華村是典型的農業村,經濟方面以第一產業為主,村里沒有集體經濟,沒有支柱產業,除水稻、玉米種植以及零星牲畜養殖外,村民們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基礎設施條件差,部分村民小組尚未通硬化道路、安全飲用水無保障。思想方面部分老百姓自我發展意識弱,脫貧觀念陳舊落後,「等靠要」思想嚴重。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西華村緊鄰4A級景區黃荊老林原始森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民風淳樸。人文資源有傳說中明代羅乾象行軍作戰遺址。永樂花燈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交通區位有一定優勢,到永樂場鎮車程20分鐘,到古藺縣城車程45分鐘。
 
    在對西華村進行分析後,四川省僑聯黨組結合自身優勢,背靠6000多萬遍佈全球的海外華僑華人資源,將僑愛心組織起來匯聚成一支助力脫貧攻堅不可小覷的力量。
 
西華村發展冷水魚養殖

    匯聚僑力多管齊下破解脫貧難題
 
    通過分析,大家一致認為西華村可通過加種改種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快速提升第一產業收入;開展小規模的農產品加工試水第二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啟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推動第三產業發展。逐步實現從一產、二產到三產的產業提升,一二三產緊密互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四川僑聯首先着手村基礎設施改善工作,為鄉村旅遊發展夯實基礎。截至2019年,四川僑聯通過中國華僑公益基會、四川省華僑公益基金會等廣泛籌集僑界捐款、協調財政撥款等共計資金640多萬元,其中147.98萬元用於新建、硬化路面5.76公里,新建漫水橋1座,新建水窖3個,灌溉治理1項,為村民鋪好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羊肚菌種植基地
 
    為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致富的轉變,四川僑聯組織僑界農業專家赴西華村調研,發展產業園區,確定並建立了四大基礎產業:冷水魚養殖產業,採取「支部+公司+產業大戶+農戶+貧困戶」抱團取暖發展模式,投入10萬元產業扶持周轉金,作為村集體資金購買魚苗參與入股分紅,21戶貧困戶以產業扶持基金入股分紅,預計年收入可達10萬元。羊肚菌種植產業,四川僑聯累計投入、協調資金共35萬元,目前每年每畝羊肚菌收益1萬元以上。黃金檸檬產業,採取「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公司」發展模式,引進台資公司提供技術指導和苗木並負責銷售,按照村集體經濟佔比70%,公司佔比30%入股並分紅。產業發展面積50畝,生產期預計畝產量可達5000斤。收益農戶140人,其中貧困戶41戶,96人;有機水稻產業,採取「支部+技術部門+專合社+農戶」發展模式,產業發展面積1500畝,畝產可達1000斤,收益農戶1200人,人均增收500元。並且協調資金40餘萬元建設配套水稻烘乾廠房,初步形成小規模第二產業。四大產業園共同發力,僅兩年時間,西華村實現整村退出貧困。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42萬元,集體經濟逐漸壯大。
 
    四川僑聯在助力西華村脫貧致富的同時,還注意發掘培養「能人」,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駐村幫扶工作隊。通過邀請專家來村教學指導,帶產業大戶外出學習取經,西華村的老百姓學到了技能,開闊了眼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脫貧內生動力。在幾輪扶貧產業發展過程中,西華村成長起冷水魚飼養能手魏正國、有機水稻種植大戶劉興強、黃金檸檬種植大戶劉代恩、羊肚菌技術骨幹魏波等一批致富帶頭人。魏波還作為技術專家,指導觀文鎮150畝的羊肚菌種植,成了遠近聞名的羊肚菌專家。
 
    西華村產業扶貧初見成效,永樂鎮周邊的醬酒產業也逐漸恢復升級,人們收入提高了,城郊「周末經濟」雛形初顯。四川僑聯抓住時機,籌集僑資200萬元,協調資金20萬元,將西華村打造成為省旅遊扶貧示範村,開展鄉村旅遊,實現產業提升。該旅遊項目已於2020年6月竣工並通過驗收,正式交付西華村。
 
    從種植養殖到農產品加工,再到重點農業和鄉村旅遊,四川僑聯始終堅持扶貧因地制宜、長短結合,扶貧必須扶志、扶智相結合,產業升級、三產融合發展的方式,帶領西華村走上了產業升級、三產融合、緊密互動的脫貧致富道路。(記者 付莉莉)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