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第六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研討會在深落幕

2020-12-01
来源:香港商报网
    11月29日下午,第六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親自然城市與可持續創新」主題研討會在深圳建科大樓閉幕。
 
研討會現場
 
    此次研討會由亞洲環保創新支持網絡與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等多家機構和平台聯合舉辦,匯聚了來自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專業城市規划行業的管理者和專家,分別從城市規劃、社區發展和公眾參與角度,就以人為本的親自然城市建設、城市中人和自然和諧互動的邊界、深圳「山海連城」規劃和生態產品價值(GEP)評估與應用等話題進行探討。
 
    同時,還有多位來自環境保護、人文藝術、展覽設計、戶外運動、自然教育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跨界嘉賓,分享交流了如何促進城市建設和管理中人與自然關係的重建,以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目標,推動更多優質的親近自然生態產品的提供,以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促進城市競爭力的整體提升。疫情原因,現場僅限100餘位報名者參與,特別開通的線上全程直播有超過1.2萬人次觀看。
 
論壇秘書長馮曉(左一)為論壇嘉賓頒發紀念品
 
    研討會上,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首席保護官趙鵬分享了TNC近年參與深圳海綿城市社會參與的經驗和實踐反思:老百姓對於「海綿城市」等政府推出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一定會有很深的感知,但這些理念都是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目標,對於居民而言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天變藍了、水變清了,身邊自然環境變好了,人居環境改善了,而這一切與正好與國際城市規划行業已經提及多年的「親自然城市」理念契合。因此TNC提出希望通過科學的城市規劃,使城市發展與自然保護相結合,以降低因城市擴張對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造成的負面影響,從公眾角度提出擁抱豐富的自然資源,倡議更多的機構和個人在加入到人與自然的親密互動中,共同構建親自然城市網絡。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的副教授、代理院長李迪華認為,要站在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角度來看教育和親自然城市的建設。自然教育的前身應該是博物學,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人跟自然關係的產物,在城市中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教育和親自然城市建設,也必須清楚知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和邊界,只有弄清楚這些,才可能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李理主任工程師介紹了非常有想像力的深圳「山海連城」計劃,一方面讓生態更有生命力質量,讓原來的山水林田湖等系統都能夠連接起來,同時讓深圳市民真的能夠便利地到達自然場景,以融合為目標,通過連生態、連生活、連生趣的手段構建山海連綿之城。
 
    據介紹,第六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AEIF2020)在11月至12月期間,以線下和線上方式持續舉辦主題研討論壇、工作坊、創業匯和參訪交流等系列活動,延續過去五年對於鼓勵和支持針對全球面臨的關鍵環境挑戰而提出創新理念和解決方案的方向,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現提供更為開放的交流合作平台,探索以創新之力驅動社會和環境持續向好。(記者 黃鳳鳴)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