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北京 > 特别报道

中國張氏、北京張氏「年度座談會暨《漁陽太守張堪》出版通報會」在京舉行

2020-12-12
来源:香港商报网
    12月11日,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張揮文化委員會(中國張氏)、北京張揮文化發展中心(北京張氏)「年度座談會暨《漁陽太守張堪》出版通報會」在京舉行,活動以「對接歷史,服務現實。繼承祖德,報效國家。凝思聚智,繼往開來。」為主題,就「根祖文化」、「文化自信」、「人民信仰」、「家風家訓」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台灣、澳門、香港、泰國、馬來西亞等張氏總會致電祝賀,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為本次活動發來賀信。
 
中國張氏會長、國務院三峽辦原黨組書記張寶欣致辭
 
    張揮,是中國第三大姓張姓始祖、中華先賢,因首創弓矢,官封弓長,得姓為張,尊稱「揮公」。揮公發明創造弓箭,是人類創新發展,砥礪前行的偉大創舉,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北京張氏會長、中組部機關事務管理局原局長張秉章宣讀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賀信
 
    「揮公精神」,是圍繞弓箭發明所形成的揮公之「創新精神」、揮公之「協作精神」,揮公之「擔當精神」、揮公之「忠孝精神」,及數千年來張姓族人繁衍、郡望形成的張姓歷史上著名堂號、家風、家訓等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內涵非常豐富。
 
中國張氏執行副會長、世界張氏總會副會長、中國政策網總編輯張華夏做工作報告
 
    去年3月20日,「首屆揮公文化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盛大舉行,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張揮文化委員會(中國張氏)宣告成立。「傳承揮公精神,鑄魂文化自信;攜手張姓後裔,圓夢民族復興。「作為「中國張揮文化委員會」創會與工作的主導思想。「中國張揮文化委員會」成立兩年以來,結合北京佔據全國政治、文化、思想高地的優勢,凝思聚智,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結合國家政策,講述「揮公精神」,彰顯「文化自信」,在台港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產生了廣泛影響,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兩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績。
 
《漁陽太守張堪》作者、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原書記、主任焦守田介紹出版情況
 
    北京在東漢時期稱漁陽,張堪是古代科學家、地動儀發明人張衡的祖父。《後漢書》中有《張堪傳》,史載張堪六歲把百萬家財贈予兄子,去長安太學學習。後被來歙舉薦到劉秀身邊做郎中,三遷謁者。使送委輸縑帛,並領騎七千匹,詣大司馬吳漢伐公孫述,並成為後漢蜀郡的首任太守。後拜騎都尉,領票騎將軍杜茂營,擊破匈奴於高柳,拜漁陽太守。48歲卒於任上。張氏後人在祠堂用楹聯紀念張堪:一是「漁陽惠政」;二是「勸農致富,民興麥秀之歌」。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焦守田撰寫的《漁陽太守張堪》已由中央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作序。
 
中國張氏、北京張氏「年度座談會暨《漁陽太守張堪》出版通報會」在京舉行
 
    百家姓的歷史,是中國區別於世界各國的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歷史形式。中國的百家姓氏,都應該講好我們的「先祖故事」,傳承好各自的優秀祖德、祖訓,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蘊涵中華民族元素與民族精神的"根祖信仰",這既是解決全民信仰問題的最好途徑,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重要方式。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在賀信中指出:繼承祖德,忠孝國家。「揮公精神」是張氏族群數千年形成的價值觀,你們要繼續講好張氏先祖故事,弘揚「揮公精神」,把單一族群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接,提升為「民族復興」的共同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積極貢獻。
 
    香港張氏總會張嘉謙會長賀信提出:「中華姓氏一家親,攜手共圓中國夢。 」讓我們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合力弘揚"根祖文化",以積極的態度,研究、挖掘中國百家姓的歷史文化精髓,堅定信仰,凝聚民心,服務國家,影響世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來自全國人大、司法部、中國記協、人民日報、求是雜誌、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及河南、山西、福建、湖北、台灣等地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研究專家100餘人與會。(記者 張宇)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