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特别报道

幸福吉林 從這裏出發

2020-12-19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時刻,某知名網絡媒體以《調查結果公布!東北人幸福感爆棚,吉林省是幸福中的幸福……》為題,報道了《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用大數據描繪出的中國七大區域美好生活圖譜:從七大區域來看,有將近一半(47.02%)的東北人感覺自己是幸福的。這杠杠的幸福感,讓東北人穩居七大經濟區域榜首。這也是東北地區四年來在幸福感的比拼中重回首位。在幸福的東北人裏,吉林省則是最幸福的(49.36%)。

 吉林省是幸福中的幸福!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幸福吉林源於吉林省踏踏實實破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短板問題」。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指出,要堅持把民生的「痛點」變為工作的「改點」、百姓的「幸福點」。這,就是打造幸福吉林的出發點和路徑。

「流光溢彩」第七屆吉林省市民文化節

 從富民裕民出發

 沒有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滿足,去談全面小康社會的幸福感,無疑是一句空話。

 2019年,吉林省在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0%的情況下,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6%。近幾年,吉林省財政支出超過80%用於民生。

 特色小鎮走出「梅花」幸福路,是吉林農民致富的一個縮影。

 從長春市向南40餘公里有個鹿鄉鎮,地處長春市雙陽區,路兩側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鹿業公司,素有「中國梅花鹿第一鄉」之稱。

 養殖工楊玉山撫摸着溫馴的小鹿說:「現在養殖梅花鹿,發展梅花鹿產業,政府和老闆帶領我們發家致富,我們經濟條件比過去好了,特別開心。」盤古屯有農業人口140戶、519人。滿語「盤古屯」意為養鹿的地方。如今全屯養鹿的戶數達到80%,鹿隻存欄量1213隻。

 國內最先進、最專業、規模最大的梅花鹿博物館的落成,打造鹿文化的傳承傳播平台,吸引了八方遊客。同時,「鹿鄉人家」「鹿苑農舍」「盤古新屯」的品牌深入人心,鹿鄉鎮除了鹿產業賺取大把鈔票外,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0億元。

 松原市查干湖北景區,「老關東魚莊」現在的經營者王家吉、尚影夫婦是漁場最早開農家樂致富的一批人,老兩口幹農家樂有20年了,最開始只有一間半土房,現在有200多平方米的餐廳、12間客房,收入翻了幾番。另一位農民劉松波告訴記者:「淡季捕魚,一個月至少能賺1萬多元,冬捕旺季的兩個月,每月都能賺五六萬元。」面對記者的提問,他笑着反問:「你說幸福不幸福?」

 梅河口市針對市民實施了多項優惠政策,學生、60周歲以上的老人在市體育中心可享受免費、低收費開放政策;針對所有市民開通了三條免費公交車線路;65周歲以上的市民在食堂吃飯可享受優惠政策……一系列惠民措施讓市民幸福感滿滿。

 從「宜居」出發

 吉林省省會長春,連續多年被評為「幸福指數最高城市」「宜居城市」……這是長春市多年不懈努力的結果。《2020年建設幸福長春行動計劃》從10個方面列出80條具體計劃,打造幸福長春。其中生態環境治理改善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方面尤為突出:

 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292天)以上,啟動日處理能力12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工程;

 新建動物園,推動動植物園原址免費開放;

 積極開展「拆違透綠」行動,加快零散棚戶區拆遷還綠,加強城區道路、單位庭院、居民小區綠化,新增城市綠地210公頃;

 鞏固道路交通、建築工地、違法建築、市場秩序、市容環境、牌匾廣告等領域整治成果,建立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推進 「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實現114個鄉鎮生活垃圾全部收集轉運,20個重點建制鎮和常住人口萬人以上鄉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90%的村建立日常保潔機制;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改廁4.2萬戶。

 ……

 目前雖已是冬季,但加入到戶外運動行列的白城市民卻越來越多。吸引市民積極投身到戶外運動的原因,是白城市以建設海綿城市為發端,全面推進老城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使老城變新城,街區變花園,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說不完道不盡。

 白城市明仁街道通業小區居民程昶義告訴記者:「以前小區內甬道破損,污水四溢,我們想健身沒空地,停車沒有車位,大家『見縫插針』亂停車,刮蹭也是常事,鄰里之間經常弄得很不愉快。老城改造之後,小區不但畫了停車位,還蓋起了涼亭、打造了綠化帶,像小花園似的,現在只要天氣好,我就帶着孫女到樓下玩一會兒,孩子有了活動的地方,我們老人也能找人聊聊天,真是挺舒心的。」

 山城通化的「三園」,目前已成為百姓的真正樂園——

 在馬蘭園,以「市花」馬蘭為主的40餘種花卉美艷驕人。在海棠園,「七夕」當日演播的「鵲橋相會、浪漫七夕」3D投影燈光秀和「電子螢火蟲」景觀燈受到市民一致好評。園區內亞斯特、雪球海棠、富貴海棠等18個品種的海棠樹有1000餘株,歷史名家雕塑、景觀小品、兒童遊樂沙池、木棧道和木鞦韆等設施增添了景區文化品位和服務功能。在楓趣園,「市樹」楓樹是這裏的主題,並修建了一處1000平方米的兒童樂園,供附近居民和兒童休閒娛樂。

 從豐富百姓文化生活出發

 離開豐富的文化生活和愉悅精神享受的幸福是貧乏的。吉林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為「幸福吉林」平添了絢麗的精神底色。

 2020年7月12日晚,「流光溢彩」第七屆吉林省市民文化節暨長春市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長影世紀城舉行,吉林省一年一度的市本屆市民文化節拉開了帷幕。由吉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聯、省作協、吉林廣播電視台共同主辦,是建設幸福吉林的一項重要內容。

 啟動儀式後,舉行了精彩的長影樂團交響音樂會演出。在中國著名指揮家、長影樂團音樂總監史志有的指揮下,音樂會在《Star Sky》大氣磅礴的樂曲聲中拉開序幕。經典電影配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長號協奏曲《甦醒的城市》、充滿異域風情的西班牙樂曲《Fuego》、輕鬆優雅的《快樂爵士》等多首風格各異的管弦樂,為流光溢彩的夏夜增添了溫馨浪漫的氣息。音樂會還邀請了國內外知名歌手傾情演出。

 此系列活動從7月中旬開始,持續到9月末。期間,省、市、縣三級聯動,在全省開展文藝演出、文化賽事及廣場活動、展覽展示、講座培訓、評先選優5大板塊,共1000餘項戶外廣場、線上等活動,不斷滿足廣大市民嚮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9月26日,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以2020年「送演出下基層」文化惠民演出民生項目為載體,集中組織省內部分文藝院團在多地開展演出活動,把精彩的文藝節目送到群眾身邊,為國慶節、中秋節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在一天的時間裏,吉林省、市、縣三級院團聯動,省戲曲劇院吉劇團、省民間藝術團、省交響樂團、延邊歌舞團、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等院團分赴省內6個地區,把群眾喜聞樂見的吉劇、二人轉、民族歌舞等文藝節目送到鄉鎮村屯、敬老院等基層單位,高水平的文藝演出和接地氣的節目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與此同時,省內數十家文藝院團也分別在當地開展了送演出活動。今年「送演出下基層」活動將持續至年底,省內各級各類文藝院團將在全省範圍內開展2000餘場惠民演出。

 近年來,吉林省80多家文藝院團累計演出近4萬場。

 全民閱讀活動早已在吉林大地蔚然成風。從城市的街頭到山村的巷陌,讀書、講書、做與書有關的各種事情,成為吉林人最喜愛的活動。讓閱讀融入生活,讓書香溫暖心靈,成為幸福吉林不變的追求。

 家住長春市美景天城小區的丁瑋,今年65歲。起初,丁瑋和附近也喜歡廣場舞的阿姨一起跳舞,可一直沒有合適的場地。為豐富市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18年,丁瑋所在的扶余路社區把一處剛建好的小廣場提供給居民跳舞健身,還修建休息的石凳和圍欄。作為舞蹈隊的隊長,丁瑋每天晚上6點到7點都要帶着隊員跳廣場舞鍛煉身體,現在舞蹈隊逐漸發展壯大。她說:「物質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生活質量上去了,身體素質也得上去。黨和國家政策好,給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我們更要保持好心態,把日子過好!」

 從兜住底線出發

 建設「幸福吉林」,離不開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牢牢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這樣,才能擦亮幸福吉林底色,讓群眾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幸福幫扶工程」讓特殊群體得到了更多關愛。

 全面掌握困難群眾需求,逐步完善救助政策,通過實施臨時救助、擴大救助範圍、發放物價補貼、簡化救助程序等多種舉措,兜住收入水平、兜準救助對象、兜實保障待遇、兜牢民生底線、兜好保障成效。做到應救盡救,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低保、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保障範圍。省民政廳持續開展「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範圍。截至目前,全省保障城鄉低保對象95.45萬人,平均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月人均546元和年人均4372元,分別比上年提高3.8%和8%;保障城鄉特困供養對象8.4萬人,基本生活標準達到年人均8926元和6000元,分別達到上年度城鄉低保標準的1.41倍和1.48倍。

 同時,充分發揮臨時救助作用,在鄉鎮(街道)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備用金,實施先行救助,進一步解決困難群眾面臨的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的基本生活困難。自2019年4月以來,吉林省累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5.2億元,救助1550萬人次。對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崗復工、連續3個月無收入來源,生活困難且失業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且未納入本省或其他省份低保範圍的,參照急難型救助方式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

 不僅如此,吉林省還全面落實孤棄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特殊兒童關愛保護政策,集中供養和社會散居孤兒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500元和1100元。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分類救助保障制度,規範兒童福利和收養登記相關程序,利用核對平台提高收養能力評估。完善市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鄉鎮兒童活動中心和村屯兒童之家功能,建立鄉鎮(街道)兒童指導員、村(社區)兒童主任制度,配備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1048人、村(居)兒童主任10889人。持續實施「孤兒康復明天計劃」等項目,着力解決殘障兒童康復、醫療等問題。此外,還會同省司法廳在全省51個未保中心加掛法律援助牌子,為困境兒童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推動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落地見效。為28.6萬殘疾人發放困難生活補貼1.53億元,為31.8萬殘疾人發放重度護理補貼1.92億元。

 「幸福公益工程」讓慈善救助補充發揮了更大作用。

 「吉林省大力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全力打造慈善救助特色品牌項目,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慈善救助,在助醫、助學、助困、安老、扶貧及疫情防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省慈善總會秘書長王志勇介紹,吉林省對1200名困難家庭白內障、血友病、腫瘤、股骨頭壞死等疾病患者進行慈善救助。截至6月底,累計使用資金247.8萬元,與省腫瘤醫院等6家醫院合作開展貧困腫瘤、白內障、股骨頭壞死救助項目,累計救助貧困患者696人。

 吉林省已連續多年開展慈善助學活動,今年「圓夢大學」項目救助對象從全省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對象、城鄉低保對象家庭中被大學本科及以上院校錄取的考生,擴大到被大學專科及以上院校錄取的考生,為每名救助對象發放3000元救助金。吉林省還增設困境兒童慈善救助項目,對1000名家庭貧困、身體殘疾、家庭監護缺失等困境兒童實施款物救助,改善學習生活條件。今年,累計救助困境兒童700餘人。

 【編者按】

 2020年6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首次做出了「中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歷史性論斷,並提出了正確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短板問題,以及下一步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里」,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要求。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這一構想的「三步走」戰略目標中,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已分別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上世紀末順利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里」,提出的包含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解決好重點地區環境污染突出問題、加快民生領域工作推進、健全社保兜底機制等具體任務要求,體現了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遠高於國際數量指標和古代理想狀態的品質特徵。

 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早先曾對十八大明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做出解讀:我們的小康社會不是古代理想中「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較低級的發展階段和社會形態,也有別於《詩經》中描述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的蘊意,其主要內涵是黨的十八大做出了科學的界定,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五位一體,即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獨特成色。

 景俊海到吉林工作後,針對吉林省與全國同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屢次強調: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是吉林省對全面小康社會的理解和追求,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勝利的吉林,就是「幸福吉林」。

 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表明,吉林人生活幸福感在全國首屈一指。這是對「幸福吉林」最好的詮釋。

 「十三五」以來,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幸福美好吉林的目標,精準落腳在吉林上下堅定貫徹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解放人的思想,增強人的意識,提升人的素質,改善人的風貌,激發人的幹勁,促進人的發展。這是人人幸福的根源,是人人幸福的出發點。(文/ 冀文嫻)

[责任编辑:谢烨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