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特别报道

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吉林省非遺過大年項目展示

2021-01-19
来源:香港商報網
    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十分豐富,類別齊全,涵蓋漢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和回族等民族。這些具有鮮明地域、民族特色的非遺項目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吉林的色彩與溫度,凝聚着吉林的魅力與精彩。同樣也包含着吉林人民生命的追求和情感寄託。
 
    春節本身就是最大的非遺,春節的節日期間還有很多與春節相關的非遺項目,在這個文化時空中,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體現濃厚的民族風采。
 
    朝鮮族人民喜食打糕的歷史悠久,臨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很多糯米打糕,分贈鄰居和親友。從這種習俗中產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朝鮮族民間遊戲拔草龍,凝合體育運動、藝術表演和娛樂等眾多因素於一體,不受年齡、場地和時間限制的尤茨、花圖遊戲備受朝鮮族群眾喜愛,正月十五「燒月亮房」當火苗明亮地燃燒升騰,人們奏起農樂,載歌載舞,於歡聲笑語中企盼新年吉祥、安康、和諧。
 
    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源於漢族習俗,但又融合了滿族特色。吉林烏拉滿族年俗、吉林烏拉冰雪祭、滿族欻嘎拉哈、滿族珍珠球、烏拉滿族秧歌,凝聚了滿族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傳統習俗,體現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信俗,祈福平安、感恩自然,喚起對舊時新年的回憶和對滿族傳統文化習俗的認同。
 
    作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蒙古族把過年稱為「查干薩日」,意為「白色的新年」。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臘月二十三要先打掃衛生清潔庭院,到傍晚要「祭火」,蒙古族人民視「火」為生命的象徵,認為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除夕是查干薩日最熱鬧的一天,全家人換上新裝,舉行祭祖、供佛、甚至祭家或村的敖包,還有全家歡聚吃團圓飯、互相拜年、表演歌舞玩遊戲等一系列活動。
 
    正月十五鬧元宵,長白山區的回族群眾舞起以藍、白、綠為主要基調的回族龍燈,漢族群眾在花棒秧歌悅耳的敲打聲中,在傳統元宵製作工藝的體驗中許下四季平安的祝福,收穫着滿滿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新一年、新輪迴。(記者 冀文嫻)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