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特别报道

福建省安溪縣通過探索與創新打贏脫貧攻堅

2021-01-29
来源:香港商报网
    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以來,福建安溪上下盡銳出戰、群策群力,以「愚公移山」的韌性,咬定目標、真抓實幹,一戶戶貧困家庭脫貧致富,一個個貧困村華麗蛻變,一項項民生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創新探索出了一個極具實踐意義的脫貧攻堅模式,相關做法獲國務院扶貧辦肯定,淬鍊成影響深遠的脫貧攻堅「安溪樣本」。
 
    打贏脫貧攻堅戰,數據最具說服力。1985年,這裏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貧困人口31.37萬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8萬人、貧困村71個;2019年底,清零;安溪從全省最大的國定貧困縣華麗蛻變為全國百強縣,位居第60位,全縣規上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書寫了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

    兩級協會 奏響社會扶貧合唱
 
    寒冬時節,安溪縣白瀨鄉上格村油茶專業合作社裏的幾千畝油茶樹迎風起舞,蔚為壯觀。
 
    上格村地處偏遠,交通閉塞。該村把龍門鎮扶貧開發協會扶持的50萬元用於鄉村道路建設,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油茶產業,幫助貧困戶穩定增收。
 
    這是安溪縣發揮鄉鎮級扶貧開發協會作用,發動社會力量投入扶貧的一個縮影。作為曾經全省最大的國定貧困縣,安溪的脫貧之路步履不停。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合力攻堅,建立扶貧開發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鍥而不捨、馳而不息抓下去。
 
    「一團亂麻,扯出線頭」。對「貧窮」二字有着切膚之痛的百萬安溪人民勁往一處使,共下一盤棋,於2016年5月成立安溪縣扶貧開發協會,2017年8月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扶貧開發協會全覆蓋, 累計籌集資金超1.3億元,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扶貧隊伍。
 
    聚沙成塔,涓流匯海。「如今的安溪,通過培育多元扶貧主體,倡導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多方力量互為支撐,多點發力、共同給力,擰緊社會力量這股『繩』,奏響『人人願為、人人可為 』的扶貧大合唱。」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說。

    一套組合拳 築牢返貧堅固防線
 
    精準識別,方能靶向施策。聚焦提升保障水平,針對貧困戶致貧原因,安溪推動各項扶貧措施精準落實,打出了一套扶貧開發組合拳。
 
    健康扶貧,斬斷「病根」,除掉「窮根」;產業扶貧,激活內生動力;教育扶貧,阻斷傳遞;搬遷扶貧,挪窮窩;飲水安全,讓群眾喝上「放心水」;貧困邊緣村、邊緣戶幫扶,縣財政專項統籌用於兜底性保障。
 
    ……
 
    扶貧組合拳,虎虎生風。「近年來,我們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質量水平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在安溪縣縣長吳毓舟看來,安溪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浸潤了百姓心田。
 
    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用腳步丈量茶鄉3057.28平方公里大地,一張張滿意的笑臉就是最生動的語言,一個個貧困村蛻變成美麗鄉村就是最好的詮釋,貧困的陰霾從安溪的各個山旮旯消散。

    一張路網 暢通脫貧康莊大道
 
    冬日的茶鄉安溪,一條條迂迴在茶園、田野間的鄉村公路平整美麗,與道路兩旁的美麗鄉村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綻放出一道道亮麗風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有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美譽的山城安溪,交通不便曾是長期制約這裏發展的瓶頸,縱然景色秀美、資源豐富,但讓眾多遊客、商家望景興嘆,也成為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的「攔路虎」。
 
    精準扶貧,交通先行。安溪對700公里主要通建制村公路實施「單改雙」提級改造,全力打造「暢、安、潔、優」的美麗鄉村路,實現農村公路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向「好」,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實交通保障。
 
    158個建制村54萬人受益,90%以上的建制村通村公路實現雙車道,惠及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10萬人口;全縣建制村全部通客車,70%的人口出行實現公交化……群眾「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照進實現。
 
    「做夢都想不到,這把年紀了還能領上工資。」得益於公路養護小組的設立,脫貧摘帽的西坪鎮珠洋村護路員王萬發成了家門口的「工薪族」。
 
    如何既養好路又幫助貧困戶增收?安溪在全縣實施「公路養護+精準脫貧」模式,就地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護路員。
 
    路通則興,一通百通。「道路通暢了,資源、資金、人流、物流才會通暢,正所謂『一通百通』。『四好農村路』改變了農村面貌,成為打開山門的『脫貧路』、 全域旅遊的『風景路』、黨群干群的『連心路』。」高向榮感慨道。
 
    公路一通百通,成為通往幸福生活的橋樑。漫步安溪大地,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公路,為茶鄉南北、鄉鎮村莊帶來了人氣、財氣,凝聚起民心,交通五線譜演奏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協調發展的激昂旋律,綠水青山已然變成了「金山銀山」。(記者 鄭成文 通訊員 吳清遠 林清鍛)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