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四川綿陽安州:文化活水潤澤城鄉

2021-03-04
来源:香港商报网
    近年來,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農家書屋等設施建設等到進一步完善,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及8個分站、230個農家書屋、27個社區書屋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全區公共圖書人均藏書量1.6冊,年均接待群眾參觀和閱讀20多萬人次,文化惠民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安州區先後投入400餘萬元資金,用於文化陣地建設、文化惠民活動,老百姓精神生活越來越富足,以文化人的成效愈加得以彰顯。
 

2021年「安州春晚」迎新春群眾文藝晚會(杜康 攝)

    不斷升級文化設施 群眾有了更便捷的「大舞台」
 
    1月19日,安州區圖書館古籍保護成果展示活動拉開序幕,首批展出的共40函58冊2000多萬字的《函海》點校重刊版本正式面向讀者開放,讀者可在圖書館開館期間前來一覽《函海》的真面目。「以前聽說過《函海》是很不錯的古書,但一直無緣閱覽,現在安州區圖書館對外展覽,我就來看一看,也算是增長見識吧。」市民羅崇根說。
 

安州區「中國春社·雎水踩橋」非遺民俗活動(唐巍 攝)
 
    入夜,安州區河清鎮五海關村文化廣場已經熱鬧起來。「我們向上爭取160餘萬元資金,為24個邊遠貧困村打造建設了村文化服務中心,完善村文化室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和智能廣播『村村響』系統。」安州區文廣旅局公共文化股股長劉定文告訴記者,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村上的「大喇叭」每天向群眾宣傳勤洗手,少去人員密集場所,外出戴口罩等知識。

    推動品牌特色化 文化軟實力成為「硬支撐」
 
    2017年以來,安州區在持續開展「安州春晚」、「安州大舞台·文化惠民戲劇周」、「山歌會」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的基礎上,成功打造了「鄉鎮文藝匯演」和「文化惠民村村行」兩個文化惠民服務品牌,惠及群眾10萬餘人次。
 

千佛鎮「探訪紅軍足跡 追尋紅色記憶」主題活動(張義兵 攝)
 
    如何讓文化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讓歷史文化名人「活」起來?安州區致力於挖掘傳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叔伯一門四進士,兄弟兩院三翰林。」讚譽的就是出生於安州的清代才子李調元家族取得的非凡文化成就。2020年,李調元被評為四川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人。順勢而為,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調元文化」,安州圍繞出版內部刊物《神泉文苑》《童山文學》,修建『調元文化館』、文化民俗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神泉文苑,並常態化開設書法、戲曲興趣班,定時舉辦文化藝術節,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人的引領作用。

    聚力融合發展 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引擎」
 
    2021年1月初,安州區專題召開安州「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申報會,就建設「四川省文化強區」進行了深入研討。「安州文化底蘊深厚,文旅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在建文旅項目9個,50餘億元;儲備文旅項目20餘個,19餘億元。」据安州區文廣旅局局長林建國介紹,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開展以來,安州形成了政府主抓、行業主力和社會參與的好機制、大合力,接下來將堅持久久為功、齊抓共謀,對已掌握的17319處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梳理,集腋成裘、不斷壯大繁榮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礎。
 
    2020年11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公佈,安州區桑棗鎮名列其中。在齊心村以做優森林康養為抓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在浴溪村發展青花椒、小龍蝦等種養殖業;在花廟村建立陶藝體驗館,做強「花廟土陶」非遺產業……近年來,桑棗鎮圍繞「以文化促產業,以產業興文化」理念,緊緊把握鄉村文化特色和資源,以「十里文化圈」為依託,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路徑,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自信。
 
    同時,安州以紅色資源為鄉村振興「塑形」,「依託『千佛山戰役』紅色文化資源,在老望溝村模擬開闢2.5公里長征路線,開發「走紅軍路、吃紅軍飯、唱紅軍歌」的紅色徒步體驗路線。」千佛鎮黨委書記肖代軍介紹,結合脫貧攻堅,成立四川千佛紅色走廊拓展活動服務有限公司,打造以「千佛山紅軍阻擊戰紀念館」、「5.12」抗震救災陳列室」為「點」、黨建文化長廊為「線」、紅軍千佛山狙擊戰文化廣場為「面」的紅色「旅遊鏈」,立體式展示千佛在以「紅色文化」引領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成就。在文化的浸潤下,該鎮鄉村旅遊和休閒旅遊形勢越來越好,2020年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億元。
 
    美麗鄉村,清風拂面。沿安州區塔水鎮七里村景觀大道前行,青磚灰瓦、古色古香的廉潔文化走廊、道德模範牆、感恩心語牆、鄉村民俗館和遊客接待中心掩映在千竿修竹中,唐風宋韻呼之欲出。今天的安州,鄉村文化蓬勃開展,人居環境乾淨整潔,文明鄉風如春風化雨,濕潤鄉村,滋潤萬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張寶杉 杜康)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