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光環效應與尖角效應
2019-08-26    香港商报
 

  情人眼裏出西施,父母眼中無醜兒。我們對一個事物的情感會影響對其的評價。

  光環效應最早是由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所提出。愛德華認為,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好交際等。

  尖角代表邪惡光環代表美好

  與光環效應相反的是尖角效應。尖角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某次事件中給別人留下了壞印象,從而導致別人對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吹毛求疵。尖角指的是魔鬼頭上的角,代表邪惡。而光環則是天使頭上的光圈,代表美好。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實驗中要求受測者對學生寫的論文打分數,論文中也附上學生的照片。實驗結果顯示,評分者會因論文作者是俊男美女而給予較高的評分。有趣的是,每位受測者拿到的都是同一篇論文,而其上所附的照片則是隨機分派的。

  所以當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一個人是「優秀的」,做任何事情都會是優秀的,即使是跌倒也會覺得「好可愛」,在會議上打瞌睡也會覺得「這麼累,真是辛苦了」。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

  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析教授梁港生(逢周一刊出)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