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疫中創業 疫下追夢 代你買?
2020-07-14    香港商报
 



受疫情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模式一百八十度改變。遠距離辦公、線上學習、雲端娛樂、網上購物和外賣平台在疫下大受歡迎,一些線上「宅配」項目也如雨後春筍湧現。由一班「80後」創辦的網上生活平台「送」就是其一,平台今年2月開業,提供網上代客買?服務,讓沒有時間親往街市的用家,能夠利用便宜且新鮮的食材煮住家飯,滿足「自煮」欲望。 記者:鄭曼婷 攝影:崔俊良

「生鮮電商」(互聯網上直接銷售生鮮類產品,如新鮮果蔬、肉類等)非新鮮事物,但在香港流行程度不高。「?送」創辦人鄒汶坤(Peter)受疫情啟發,與一班同齡人創建網上代買?平台,他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人工作忙碌,寧願買外賣,即使下班後趕往街市,攤檔都已關門,最多只能到超市買急凍食物,要煮一頓由新鮮食材炮製的住家飯實不容易。網上代買?目前在香港並非太流行,相關平台亦不多,我看好這個市場。疫情關係,市民連街市也不想去,我認為這個時勢正好推出『?送』平台。」Peter因而下定決心,投資六位數字發展線上代客買?事業。他解釋,疫情催谷了網上配送項目,但卻不認為這只是一門疫情生意,他指市民的消費模式已經改變,有信心平台在疫後依然能繼續營運:「賣口罩、消毒液才是疫情生意,買?是日常必需的事,你想吃住家飯就要買?。」

定位貼地

開業至今只有數個月,Peter坦言一切還在試業當中,但已經做到收支平衡。這門生意的運作,也非想像般複雜,Peter直言:「每天中午截單,方便預留時間讓同事選購食材。用家買滿指定金額﹐或加30元運費就可享有送貨上門服務,通常截單後4小時內就可以把新鮮食材由街市送到用家手上。」他不諱言平台的運作模式,是邊做邊改進,也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剛開始時,採購團隊到街市在社交平台直播(街)市況、報價,再接單。但很快便發現效率很低,因為經常被購買的菜品,如番茄、薯仔等,價格變動不大,只要定好一個常規價錢,就可供用戶提前選擇,節省時間。」「?送」現時提供近百種菜品,可滿足用家日常「自煮」選擇,但在「生鮮電商」領域中,最棘手的問題還是運輸:「一開始用自己的配送團隊,試過一日接到40多張訂單,差不多全港各區都有派送點,結果我自己開了十多個小時車送貨,有些送到目的地時已經變壞,我也不好意思收錢。」

為了解決運輸問題,Peter最近在葵涌、觀塘和旺角租用了倉庫作為採購點,將貨物集中再作分配,現時並已找到車隊合作配送:「這門生意最看重是食物的保鮮,和售賣急凍食物最不同之處是,我們希望帶給客戶真的去了街市一樣的體驗,所以送遞的都是新鮮食物,而且價錢貼地,這就是『?送』的定位。」他隨即分享一段「上了寶貴一課」的經歷,話說早前入手一批高價荷蘭串茄,以為市場少有,會受歡迎,誰知無人問津:「到街市買?,為的就是想買十元八塊一斤的家常番茄,像這種動輒百元的歐洲串茄,根本不是用家那杯茶。這件事教我學會了,日後要做到最貼地的街市買?體驗。」

用戶黏性高

創業非易事,要在疫情期間豁出去開拓一番事業就更難。Peter也不是單靠一股衝勁就去創業,他早在4年前已經投身過內地電商生意:「我是較早到內地創業的香港年輕人,當初我和團隊曾經得到近千萬的融資去開發API(應用程式界面)事業。疫情後封關回不了內地,更堅定了我在香港創業的決心。」他認為經歷今次疫情後,商戶應藉此審視營商模式:「03年沙士造就了馬雲的淘寶,這次疫情則催谷了線上配對項目。」過往在內地發展電商的經驗,讓Peter感到香港正在處於轉型期,疫情改變了消費模式,正好為香港發展電商帶來商機,他建議,透過網絡包裝的商品,是要做得更便捷,而不是更貴:「港人消費理念是認為網絡包裝過的物件會較貴,如買滿500元、800元可享免費送貨,就形成在網上買東西必須達到某個金額、或者買貴東西的習慣。但內地的消費模式剛好相反,網上購物就是以便宜取勝,越便宜競爭力越大。」不但兩地的消費模式有差異,用戶的黏性也是大不同,Peter指內地網上購物流行寫正面評價,可以得到現金回贈,有助吸引回頭客;港人則注重品質,若品質不理想,再便宜也不會有人買。相反,一旦客戶認定了你的貨物、服務是上乘的,回購率就相當理想。

「?送」的顧客群多為年輕一族,普遍在25至40歲,有不懂買?的,也有為照顧新生兒而無暇到街市的媽媽。記者疑惑,懂得用線上買?平台的大多是年輕人,傳統主婦則比較喜愛自己到街市選購,那豈非局限了平台的發展?Peter卻不以為然,並以便利店作例子:「超市賣的東西肯定比便利店便宜,但便利店仍然是成行成市,原因是它十分便捷。而且,到超市購物,付款時總大排長龍,到便利店則可享受買完付款即走的便利,須知道有些人就是不愛排隊。我想強調的是,每一門生意都有它特定的顧客群。」記者隨後跟Peter到楊屋道街市拍攝採購過程,發現他們跟檔主都很熟絡,Peter回想當初到街市時,也曾試過出錯,甚至被「呃秤」,但現時已經跟檔販建立了良好關係,有些檔主更會預留優質菜品或以相宜價錢供應給他們。雖然這門生意未必能帶來巨額收益,但看見他們投入了很多心思在其中,筆者也會有興趣幫襯這班街市「新鮮人」。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