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醫學與道家哲學
2020-07-19    香港商报
 



吳文豹

作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道家哲學以「道」為世界之本原,創立者為老子,後繼有莊周、黃老學說等。道家哲學為中國本土延生的重要思想流派,對中國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它對生命哲學有深刻認識。本?「貴生」、「長生久視」為終極目標,追求生命長壽,甚至「得道成仙」發展煉丹、藥餌、氣功、導引、符咒等一系列道術作為修練方法。這類道家醫術許多都被中醫學接納,有的甚至編入中醫學的內容,對中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道家哲學認為,萬物、生命的起源都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被認為是萬物生成的本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對生命起源圖式作了更細緻的論述,他指出,有形的東西生於無形,形質從精氣中生來,精神從大道生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是氣的聚合:「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道家這種生命由氣聚成的觀點對中醫學有直接的影響。一是形成中醫學以「氣」為本的生命觀。《黃帝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氣合而有形」。這與道家學說同出一源。二是為中醫學「天人相應」的理論提供了基礎:既然天之道與人之道有同一性,那麼就可以借鑒對自然界的認識來把握生命規律。所以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中,很多內容都體現道家的這種崇尚自然,取法自然的取向。

此外,道家在把握本質的同時,又以研究各種技巧性的道術來實現目標,道家珍視生命,以延長生命為目的,發展各種技巧方法以助修道,這自然與中醫學相通。有的甚至成為醫學技術之一,比如導引、按摩、氣功、藥食等。所以道家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以道通醫、亦道亦醫的人物。東晉時代有一位在道教和中醫方面都聲名顯赫的傑出人物,這就是先儒後道,先道後醫的道士醫家葛洪。葛洪早年跟老師鄭隱學習道術,晚年定居於廣東羅浮山,他在求道時期,還融合了很多儒家「仁」的思想。他認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醫術正是施仁之術。葛洪撰《玉函方》一百卷。從該書中再編抄部分單方,冠名為《肘後備急方》,用以應急處理民眾疾若,成為中醫學史上名著。到了南北朝時,又有一位深受葛洪影響的重要人物出現,他就是亦道亦醫的陶弘景。他還是一位「雜家」,一個「儒冠道服僧人鞋」的複雜人物,佛教徒稱他為「勝力菩薩」,儒士稱他「通儒」,「山中宰相」。他主張思神、誦經、修功德,並兼修辟穀、導引、氣功。他也修習醫藥,撰有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集注》。他又在著寫的《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設有「導引按摩」書卷,詳細介紹成套導引及自我按摩方法。為後世自我推拿術形成奠定了基礎,可見他的醫藥濟世與其道學理想是統一的,醫是為了道,道中已有醫。

在唐代,以道兼醫而聞名於世的醫學家有孫思邈、王冰。孫思邈由於「善談莊老」、「兼好釋典」被專稱為孫真人。他除了著有《老子》、《莊子》外,還撰有《福祿論》、《會三教論》等道教著作,宗教傾向對於其醫學研究影響頗大。如他除寫有《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外,在養生方面尤有鑽研,撰有《千金養生論》一卷,《養生銘退居誌》一卷,《枕中夢書》一卷,《禁經》二卷等。王冰,道號啟玄子,他在《黃帝內經素問》注本自序中言己「弱齡慕道,夙好養生」。他廣引道典《老子》、《莊子》、《陰陽書》、《真誥》,注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從而加深了道家、道教對中醫學的影響,對後世醫家的範式作用尤為深遠。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