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疫情求生】港須靈活走位找出路 疫路漫漫挑戰重重
2020-11-17 02:31    香港商报
 

  港須靈活走位找出路

 疫路漫漫挑戰重重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香港人「衣、食、住、行」各環節,挑戰前所未有。港府及社會各界如何自強?雖然疫苗研發似乎漸見曙光,但抗疫仍有漫漫長路,香港各界要學懂「靈活走位」之餘,更要重新思考在「後疫症」時代,飲食、航運交通、零售旅遊及樓市等產業的出路,才能東山再起,重拾昔日光輝。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香港人口稠密,要做到連續多天「零確診」頗為艱難,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便呼籲,各方要與疫情共同生活:「例如展覽及表現行業,可否採取防控措施保障市民之餘,也可令上述行業復蘇」他認為,政府經歷抗疫數月後,已學懂防疫措施要在「收與放之間掌握平衡」,達到「防疫之餘又可維持經濟」的效果。

 陳智思認為,不能因為疫情升溫,而「一刀切」地關閉所有場所,相信港府未來將聚焦在爆發疫情的場所採取防疫措施,關閉爆發疫情的地點;估計在未來一段時間,不同場所需要間歇或會再次關閉。

 亦有分析認為,若要能夠挽救香港經濟,除了要恢復香港與各地通關,港府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救經濟,像澳門今年賭博收益大跌,澳門政府亦面臨財政緊絀的問題,但澳門特首賀一誠仍堅持明年推行現金分享計劃,派錢給澳門市民共渡時艱,港府亦值得考慮,繼續推出若干「派錢」措施,刺激內部消費,經濟才能在疫情有望完結之際,能夠迅速反彈。綜合數位受訪者意見,香港應從以下數個領域多管齊下救經濟。

 放寬限聚令救食肆

 新冠肺炎期間,港府實施「限聚令」,又嚴控食肆堂食入座率。在居家工作(WFH)大行其道下,市民留在家中,外賣乘勢而起。但本港食肆元氣大傷,政府必須放寬「限聚令」,食肆才能避過倒閉的厄運。

 因應第三波疫情轉趨緩和,港府於9月下旬,放寬食肆及酒吧的防疫規定,目前食肆規定「六人一」,至於酒吧則規定「四人一」,兩者均容許堂食至每天凌晨二時。

 疫情之下,堂食食客大幅減少,為吸引食客光臨,不少食肆積極引入新款菜式,冀提升吸引力,開拓新收入來源。但另一方面,為了應付防疫需要,食肆額外另設「執專員」,避免造成交叉感染,無形中增加了食肆不少營業成本。

 觀乎政府「保就業」計劃於11月結束後不會再推,不少食肆已部署裁員,裁員幅度介乎10%至50%不等。香港餐飲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擔心,近期行業稍為好轉只是「曇花一現」,呼籲飲食業界和市民不要鬆懈,而食肆也必須緊守防疫措施,以免令疫情反彈。

 盡快通關拯救運輸業

 疫情久久未完,航空及運輸業成為重災區。在全球各國「封關」之下,航空及運輸業幾乎陷於停頓。在航空交通企業陷倒閉邊緣,他們均期望香港與世界各地能夠盡快恢復正常往來;至於對香港整個航運業而言,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作出仔細分工,並且轉移至高端航運中心,才是疫市尋找突破之道。

 今年10月,香港航空業旗艦國泰航空(293)宣布大幅裁員逾5000人,並且結束旗下港龍航空業務。至於穿梭港珠澳大橋的金巴,目前日均乘客只有約300人,與疫情爆發前日均逾30000人相比,大幅降至近99%。不過,港府11月宣布推出「回港易」計劃,每日為途經港珠澳大橋入境香港的香港居民,提供最多2000個豁免14天檢疫入境限額,而上述措施將為金巴帶來一線生機。

 另外,港府與新加坡建立「旅遊氣泡」的專屬航班,將由國泰航空與新加坡航空瓜分,為國泰航空爭取多一點生意。立法會航運及交通界議員易志明認為,香港至今與內地尚未恢復通關,即使恢復通關後,內地旅客是否仍然願意來港,仍是未知之數,他期望中央可考慮開放內地更多地區的居民赴港的個人遊政策,推動更多內地遊客訪港。

 疫情令零售業大洗牌

 疫情肆虐下,香港眾多大型零售商紛紛削減分店,但有人辭官歸故里,又有人漏夜趕科場,近期不少新零售商店趁租金回落登場,為暴露在凜冽寒風中的零售業,帶來一絲暖流。而在疫情下網購大旺,香港零售業正面臨新一輪洗牌潮。

 去年剛進駐香港的日式連鎖雜貨店驚安之殿堂(DON DON DONKI),今年逆市開了3家分店,其中在今年10月、在中環開設那家分店,開幕當天更加是萬人空巷。本地華潤集團旗下超市U購Select,今年也大肆擴張,由以往集中在屋苑及二、三線地點,轉攻尖沙咀及中線等核心地段。

 疫情令香港零售業處於激變的臨界點。第一太平戴維斯表示,奢侈品牌已經把其重點,轉移至「粵港澳大灣區」及其他內地城市,料香港零售市場將不可避免出現結構性改變。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認為,尖沙咀的名店規模正在縮小,撤離香港也不足為奇。

 當下零售業要思考的,除了是「去或留」,或許是今後對「自由行」的依賴程度。回顧2003年「沙士」過後的經濟復蘇,全靠「自由行」帶動,但同時帶來大量社會問題,至今仍未解決。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承認,當年復蘇模式已經過時,且引發香港社會很大爭議,不應照抄。他認同,日後香港應吸引更多高質素旅客,而非單純以購物為主。

 樓市仍堅挺明年見真章

 疫情之下,香港住宅樓市非但沒有早年「沙士」般尋底,相反依然保持堅挺,沒有明顯下滑。數據顯示,CCL由1月27日的在170.89起,直到10月25日止報176.84點計香港樓市反而倒升了3.5%,其中在6月份時,曾一度突破了190水平,反映樓市並未受到疫情嚴重打擊。

 今年10月下旬,在國泰航空宣布大裁員前後,位於東涌的二手住宅單位,出現不少割價成交,可見若再有大企業啟動裁員,東涌屋苑的情況將可能蔓延全港。

 分析認為,疫情肆虐全世界,宏觀經濟基本面不佳,相信疫情對樓市影響,要到明年年初才會開始反映,本港失業率可能大幅飆升,屆時不少業主如果急於套現,一定會大幅減價,而CCL屆時才有可能出現明顯下調趨勢。

 另一方面,在企業生意收縮,商舖的「銀主盤」數量正穩步上升。中原(工商舖)商舖部董事黃偉基分析,舖位已處於調整期約一年,市場連番錄得減租個案,個別核心區舖租減幅更見驚人,加上不少大型連鎖品牌陸續宣布離場及退守優質地段,令舖位空置率持續高企,相信需要待一段時間後才會轉好。(系列之五)

 距離復蘇還有多遠?3至5年

 新冠肺炎病毒嚴重干擾全球經濟活動,究竟香港經濟何時才能見到曙光?綜合社會各界認為,「V型反彈」已無望,即使疫情過去,估計香港經濟亦需要經歷重整期,才可「浴火重生」,要出現持續的經濟復蘇,或要等待3至5年。

 「大家期望疫情過後會出現『V型反彈』,奈何『V』反彈的起點未知何時出現!」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慨嘆,今次危機影響所及,遠比2003年「沙士」及歷次金融危機都要艱難,「以往(的危機)只影響一、兩個行業,但今次是全面性」,即使疫情過去,經濟重整期需時多久,沒人說得準,並非簡單地有了疫苗就可解決。

 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看得更悲觀。鍾國斌說:「疫情過後,香港經濟不會如坊間預期般,出現『V型反彈』,原因在於中美角力。」原本有了疫苗,香港經濟可以即時恢復,但在中美角力下,卻難以如願。鍾國斌認為,即使疫情有望在明年第二季完結,但香港經濟只會呈現「U型反彈」,也難以即時『浴火重生』,「(整個經濟)要經歷重整期」。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即使整個新冠肺炎疫情,有望於明年中至明年底完結,但各國對經濟的信心問題仍未解決,加上中美角力以及各國政府今年因應疫情而大灑金錢後,或會出現債務問題,故即使明年出現數字上的反彈,整體復蘇的力度也不會太大,相信持續的經濟復蘇,有可能要待3至5年後才會出現。

 香港各界人士抗疫意見

 行政會議召集人

 陳智思

 大家要與疫情共同生活,政府已學懂防疫在「收與放之間掌握平衡」,達到「防疫之餘又可維持經濟」的效果。

 立法會航運及交通界議員易志明

 內地旅客是否仍然願意來港仍是未知數,期望中央可考慮開放內地更多地區的居民赴港的個人遊政策,推動更多內地遊客訪港。

 香港餐飲業協會會長

 黃家和

 食肆也必須緊守防疫措施,以免疫情反彈。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即使經濟在「數字上」出現反彈,但持續的經濟復蘇,有可能要待3至5年後才會出現。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