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遊香港古蹟 尋中共足跡
2021-07-01 01:43    香港商报
 

遊香港古蹟 尋中共足迹

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日子,在踏入百年黨慶之際,記者列舉香港6個具代表性的地方,尋覓中共在香港的歲月痕迹,讓讀者從古舊建築中尋找故人足迹,在歷史印記中重溯昔日回憶。記者:Ruth

達德學院 問學論道

香港除了現有的八大院校,在歷史的章節中還可以於屯門僻處找到另一間高等學府--達德學院。達德學院於1946年成立,主張愛國教育,鼓勵百家爭鳴。院校在周恩來和董必武指導下創辦,雖然只營運兩年半,卻有不少知名學者來此講學,如何香凝、郭沫若、茅盾等也曾到校舉辦專題講座,培育了800名傑出青年學生。時任港督葛量洪曾引用教育司的話:「他們(達德學院)的質素明顯比其他教育機構為高。」學院見證了香港在近代中國歷史和新中國建國史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是當時頗有規模的大專院校。

達德三座建築物包括涼亭、馬禮遜樓(學院的本部大樓)和紅樓,其中馬禮遜樓建於1936年,是前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別墅的一部分,於1946年至1949年間曾用作達德學院的校舍,200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但業權屬於教會,至今一直未有對外開放,曾有校友及其後人籌備達德研究會,希望向市民宣揚達德歷史。按古物古蹟辦事處所介紹,馬禮遜樓以裝飾派藝術建築風格建成,選用上海批盪,廡殿式的屋頂以青釉中式瓦片砌築,四角飾以瑞龍,反映了中西相容的獨特建築風格。

地址:新界屯門青山公路新墟段28號何福堂會所

烏蛟騰村 紀念抗日英烈

1941年,香港進入3年零8個月的日佔時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曾派出精英進入香港,烏蛟騰村就是此隊在港最重要的基地。游擊隊員以客家人的身份與烏蛟騰村村民建立關係,幫助村民打擊土匪,烏蛟騰村民也多次參與抗日活動,例如協助擊敗日軍的海上挺進隊、進行滋擾日軍的工作等。

1943年,中共中央為重建新的機構來領導廣東省的黨組織和抗日武裝鬥爭,在烏蛟騰村附近的山坡上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歷史上稱為「烏蛟騰會議」。烏蛟騰村先後有40位青少年參加游擊隊,有9位抗日志士壯烈犧牲。1951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村民自發為烈士在烏蛟騰一處山坡籌建一座紀念碑,當年為避港英某部門妒嫉,而將紀念碑隱於山谷中,並於1985年重修。紀念碑的基座上刻 「浩然正氣」四個字,向後世表達在抗日戰爭年代艱苦時期先驅的氣節。紀念碑旁的兩個矮身碑文座上,刻錄烈士姓名及烏蛟騰村人的抗日事迹。

2009年,香港特區政府出資,將紀念碑遷於現址(新娘潭道與烏蛟騰路交界處)重建。2015年8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大埔烏蛟騰村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榜上有名,足見其重要的歷史性。

地址:新界大埔新娘潭道與烏蛟騰路交界

楊家村適廬 營救文化人

走在元朗中心的大街上,盡是熱鬧繁華的喧鬧聲。但踏進元朗的村落,卻由繁盛轉為寧靜的鄉村景象。眼前一幢典型的粵東式堂橫屋是楊家村的「適廬」(楊家祠),屬客家圍龍屋,南面建有門樓,外牆屬於火形山牆。不要看它現時白樸陳舊,昔日二戰時,卻是扮演營救抗日文化人的重要角色,是東江抗日游擊隊的藏身點及交通點。

日軍佔領香港後封鎖香港至九龍的交通,搜捕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令一眾愛國人士身處險境。周恩來指示要出手營救,中共派出最有經驗的交通員及武裝人員護送他們。當時楊家村便成為秘密營救的中轉站。在秘密護衛下,他們從九龍出發,沿荃灣翻越大帽山來到楊家村,沿着元朗交通線,避開日軍檢查崗,通過封鎖線,渡過深圳河抵達落馬洲,最後安全到達寶安抗日游擊區據點。歷時11個月,先後救出愛國人士、知識青年及其家屬約800人,包括何香凝、茅盾等人。茅盾稱這場營救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適廬」始創於1936年,業主是兩名印尼華商楊衛南及楊竹南,興建時適逢日軍入侵,因此傳統客家屋的池塘和圍屋都不能興建。這歷史舊址由門樓、主樓及附屬建築物組成。適廬的上層設有楊家村祠堂「敦敬堂」,游擊隊便是在此藏身一年。「適廬」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如今被竹林、小徑包圍,若非村民,外人難以找到,四周環境保持與世隔絕的感覺,像是靜默地凝結舊日時光,保存一段中共與香港的深刻歷史。

地址:新界元朗十八鄉楊家村131至132號A「適廬」(楊家祠)

潘屋大宅 顯赫一時

在新界元朗凹頭博愛醫院側,有一座充滿歲月痕迹的古舊大宅--潘屋,曾是顯赫一時的客家名宅。屋主是廣東梅縣人潘君勉,為紀念其父潘蔭華於1932年興建,正門刻有正名「蔭華廬」,正門上下兩側有陶塑和浮雕獅子8隻,故又名「獅子屋」。潘屋1985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該宅如今縱已雜草叢生,但仍流露出昔日名家大宅的氣派。

潘君勉為旅港嘉應商會創辦人及香港南洋輸出入商會首名主席,與當時中共領導人葉劍英為好友,葉劍英於1938年在港時便曾入住潘屋。翌年,作家郭沫若也曾作客於潘屋,可見潘君勉交遊廣闊。受葉劍英啟發,潘君勉曾發動香港商界捐款給八路軍購買西藥和醫療器材,並將兩名侄兒送到八路軍參加抗日。日治時期,潘屋曾被日本軍官看中,徵用作憲兵指揮辦公室,是元朗軍事總部,至香港重光,潘屋才回到潘家的手中。

潘屋的建築風格在港罕見,大宅是典型的梅縣客家兩堂兩橫民居建築。據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介紹,這座長方形的單層建築佔地面積超過600平方米,強調傳統民居的圍合、中軸性以及對稱的格局,也重視風水布局。潘屋內外多處均以精緻的雕刻及彩繪工藝裝飾,包括:瑞獸、花鳥、水果植物及近代城市景觀。可惜的是,這組客家古典村屋至今未獲適當的活化保育,部分特色裝飾已經日久失修,缺乏宣傳工作,不是有太多人知悉其歷史意義。

地址:新界元朗凹頭博愛醫院旁

八路軍駐港辦事處 色彩神秘

1937年10月,毛澤東在延安向廖承志部署任務,要開設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辦事處有兩項條件:第一、設在鬧市,方便各路人士聯絡;第二、設有後門,萬一有意外情況便於撤離。廖承志看中了位於皇后大道中18號2樓的房子,臨街、有後門,周邊商業氛圍濃厚,遂以「粵華茶葉公司」作為掩護,不公開掛牌的原因,是為免影響當時英國政府對中日戰爭的「中立」立場。1938年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正式由廖承志創辦,隨後展開一系列工作。

當時為求保密,制定了嚴格的紀律和要求,其中一項是不准拍照,所以今天還沒能尋獲一張「粵華茶葉公司」的相片,可見保密工作做得嚴謹。因此,也有人異議辦事處不在皇后大道中18號(現為新世界大廈),而是在20號(現為太平行),為這段歷史添上一層神秘面紗。

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是抗戰初期中共在香港的核心領導機構,當時共有三項任務:一是向海外宣傳中共和八路軍、新四軍主張和政策;二是把海外華僑和各國友好提供的支援物資送到各個抗日根據地;三是搜集國際最新動態情況供中共中央領導人參考。在一年多的時間,辦事處出色完成了各項任務,保護在港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為推動抗日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地址: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18至20號

孔聖堂 倡孔道

位於港島銅鑼灣加路連山道的孔聖堂,成立於1935年,弘揚孔孟之道。當年香港可供華人集會的禮堂不多,像孔聖堂這類具規模的場地更為罕有,故孔聖堂亦成為海內外舊學宿儒、新學西潮聚集發展之地。

上世紀40、50年代,像茅盾、郭沫若等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曾在孔聖堂舉辦多次講座及紀念活動。新中國成立後,香港工聯會1950年召開第三屆代表大會,典禮也是在孔聖堂內的孔聖講堂舉行。當時高懸毛澤東主席像,旗幟鮮明。

香港歷史學家丁新豹指出:「有趣的是本來一個尊經、標榜儒家學說的地方,原意是抗衡這些新思想。但最後新文化運動的一批健將,反而在這裏舉行演講。」孔聖講堂在2019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奠定其歷史地位。

地址:港島銅鑼灣加路連山道77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靜文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