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內地戲班因疫情未能來港演出 本地潮劇團重登盂蘭戲台

內地戲班因疫情未能來港演出 本地潮劇團重登盂蘭戲台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1-08-22 00:11:16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新天藝潮劇團鑼鼓再響,限聚令下市民仍興致勃勃到場觀看。

 一場疫症,令不少人被迫分離,但對於這群本土潮劇演員來說,竟帶來難以置信的重逢,大家再次在盂蘭節踏上舞台唱說悲歡離合;因內地演員不能來港演出,多年來為旺角潮僑盂蘭勝會演出潮劇的香港新天藝潮劇團,找回數十年前的本土演員及樂師組班,結果一呼即應。昔年他們個個精壯,在盂蘭節走遍港島、九龍,遠至新界的元朗、沙田、西貢及離島長洲,上演深受歡迎的潮劇,今時他們則老當益壯,演前落力練,演時功架足,十分珍惜這趟極可能是「絕後」的演出。

 吉祥例戲「五福連」之《八仙賀壽》是傳統版本,27年來未有在港演出過。

 近30年來首次有本地班演出

 旺角潮僑辛丑年第52屆盂蘭勝會於8月17日至19日(農曆七月初十至十二日),在大角咀詩歌舞街遊樂場舉行,禮聘香港新天藝潮劇團一連3晚共上演11場潮劇折子戲,每場最少半小時。這是兩年來盂蘭節唯一的潮劇響鑼,也是近30年來首次有本地班演出。演員共有11人,唱做多個角色,幕後人員包括團長、統籌、樂師、服裝、頭飾、舞台監督、場刊設計等達17人。

 負責統籌的譚迪遜說,在權衡時間、金錢及本地少潮人學戲青黃不接等因素下,由1994年開始,盂蘭潮劇已全由內地班演出。旺角潮僑盂蘭勝會歷史逾50年,去年因疫症肆虐停做潮劇,但今年希望不要停,結果至6月下旬才鐵定找本地演員做潮劇,還一連做3晚,每晚劇目都不同,在時間緊迫下,他都有信心找到演員,「跟很多舊時演員有交情,他們無托手踭,個個義不容辭來幫忙,飲水思源嘛」,但預備時間確實不夠,只能上演需求演員較少的折子戲,戲服方面,亦要訂製一些,有主角在演出前一周才試戲服,總排練在演出前5天。

 雖久疏戲台,演員仍寶刀未老,功架表情十足。記者鄭玉君攝

 大批文化研究人士到場等候

 團長黃偉倫說,劇團是他父親黃任浩70年代接辦的,當年轉用內地班是無可奈何的,因為本地演員們一年只做盂蘭那一個月,舊曆六月份開始排練,七月份演出,收入有限,後來愈來愈少人入行,缺乏新血補充下,一些角色出現空缺,如老生、丑生、大花面等。內地有專業潮劇團體,可穩定地來港演出。而今年旺角潮僑盂蘭勝會要有戲上演政府才批出場地,他對勝會負責人拍心口表示可組班演出。然這次演出雖虧小本,但這是神功戲,為了盂蘭文化藝術,並不介意。問到來年本地班能否繼續演出,他指這群演員畢竟年紀已大,人手亦不夠,總之要看內地能否通關再定。

 演員們趕緊化裝,簡樸的後台呈現絲絲熱鬧氣氛。

 本地潮劇演員絕跡盂蘭舞台近30年,今次久別再演,記者在首天演期即到場觀摩。下午4時許,現場已有大批文化研究人士及攝影發燒友,亦有小量觀眾坐定定等候兩個小時後的演出。這時後台各演員正在化裝,之後吃飯,演出前半小時穿戲服。由於天氣頗熱,達31度,一些演員未出台已大汗疊細汗。有幕後人員說,已很久沒見這種熱鬧氣氛,雖然相比從前,人少了,衣箱也沒有。

 台邊木柱貼紅色靈符,期望演出順利。

 先演吉祥例戲後公演折子戲

 約5時,進行淨棚儀式,以驅邪逐疫,期望演出順利,淨棚演員在舞台洗叉、稟神、撒米,之後在台邊木柱貼紅色靈符。6時45分,演出吉祥例戲「五福連」,即《八仙賀壽》、《跳加冠》、《仙姬送子》、《唐明皇淨棚》及《京城會》,至晚上約7時半,公演4齣折子戲。這時圍觀者逾百人,其中陳太從荃灣遠道而來。她是潮汕澄海人,七八十年代逢盂蘭節,就隨潮劇迷的母親周圍去看劇,她那時年紀小,並不太清楚演員的唱說內容,但覺得服裝及妝容好靚,而現場有好多人在看。幾十年後再看到本地演員的唱做,感到很開心,他們演出自然、投入,令人有興趣看下去。

 五代同台 戲裏戲外俱回憶

 李麗虹(右)為姐姐李靜蘭打燈,方便她化裝,兩人姊妹情深。

 是次新天藝潮劇團在盂蘭節的本地班演出,場刊寫道,是集合香港五代潮劇人員拍和演出,數一數他們的年紀,由40歲至約80歲,有第一代的王錫糖、王錫玉,他們都是樂師;第二代的樂師李明佳,女演員鄭婉英、鍾麗華、莊靜;第三代的女演員方麗虹、李靜蘭、陳文香;第四代的女演員李麗虹;以及第五代的男演員劉成源及譚迪遜等等。

 文武生李靜蘭是中流砥柱

 其中擔任文武生的第三代演員李靜蘭可說是中流砥柱,11場折子戲中,共演了10場。現場看她演出,感功架十足,聲情並茂。原來她近十年都有在香港演出潮劇,如為一些組織在社區會堂演出,當然次數並不是太多,難與她盛年時在盂蘭節的通宵演出相比。李靜蘭七十年代初加入劇團,時僅13歲,原因很簡單,爸爸喜歡看,影響了兒女,她與一弟一妹同時加入,邊讀書邊學戲。學了3個月就上台做些閒角,但正式學完要5年多。昔年新天藝人才濟濟,整個班有五六十人,其中演員有三十多人。李靜蘭仍然記得從前的盂蘭節是如何墟冚,「一個地方要做3晚,第一晚由8時做到1時,第二晚由8時做到2時,最後一晚8時開始做通宵,整個農曆七月都在做戲,而看戲的人好多,前面坐幾百人,後面都是站的,用生果箱、摺櫈、櫈仔企高,黑壓壓的人群估計在高峰時段有三四千人。」到1984年,她因結婚退出劇團,從此專心照顧家庭不眷戀。後來兒女長大,她才回歸戲台。

 這次演出,李靜蘭的妹妹李麗虹,也特意在加拿大打齊防疫針,回港隔離後參與。80年代中,她跟另一名姐姐入班,只做了一年盂蘭節便往外國去,這次回來,笑言又做暑期工,是人生第二次踏上盂蘭戲台,最特別的是首度與姐姐李靜蘭在盂蘭節同台演出(之前曾在其他場合合作過一次),扮演其兒子。

 統籌譚迪遜(左)的家成為戲服倉庫,演員都上他家試裝,右起為方麗虹、另一演員莊少玲、李麗虹及李靜蘭。

 譚迪遜統籌兼登台出力最多

 李氏姊妹難得同台演出,看在第三代演員方麗虹眼裏,是十分幸福之事。她可能是天生的潮劇迷,4歲之齡就看潮劇看通宵,稍長就說服同是戲迷的母親讓她學戲,1970年當她15歲時,成為新天藝劇團第一屆學員,「我鍾意潮劇到不得了,戲服好靚,故事令人好感動,又刺激」,然潮劇縱有千般好,1984年她因私人理由退出,但她跟班主說,休息一段時間後,若有需要會回來幫手,「我現在不太唱得,因聲帶有點問題,但新天藝是我父母班,那時給我很多機會,人要飲水思源,做不到幕前,可做幕後支援(服裝)」,當她得悉本地班會重踏戲台,感到好雀躍,即刻拿了幾天假。

 第五代演員譚迪遜今次出力最多,除了出任統籌,也是演員及司鼓,住家更成為戲服倉庫,演員都在他家試戲服。40歲的譚1993年13歲時加入劇團,搭上本地潮劇尾班車,因為1994年就再沒有本地演員演盂蘭潮劇。他在劇團,親眼看到潮劇的衰落,「潮劇六七十年代興盛時,一年有50多台戲,現在約有30台戲,劇團由十多個減至五個,但1993年時已開始少觀眾,牛頭角盂蘭仍有一二千人睇戲,到2000年,減至幾百人,現在更只有百多人」,他指好多屋邨重建,如牛頭角、觀塘、九龍城、黃大仙,聚不到眾,觀眾亦老化,年輕的潮州人連家鄉話也不會說,何況看戲,又有人渲染盂蘭節生人勿近,令場面愈見冷清。不過醉心潮劇的他沒變,它教曉他很多做人道理,最要緊做個好人。他說,今次演出的最大啟示,是當大家見到沒有國內同胞來港演出,香港還能做潮劇嗎?不是已經無曬演員嗎?這只說對了一部分,香港還有人才,只是不多,出現了斷層,好多前輩仍在。

 78歲前輩演員莊靜不忘專業

 這些前輩如78歲的第二代演員莊靜,以及77歲的第二代司鼓李明佳,記者在看他們排練時,音樂與唱做間有不協調,但他們說,因多年未有演出,劇本曲譜是新的,有些還是從前未有一齊拍和過,所以才要排練夾準,「我們以前做了很多呢,經驗水準還在,演出時一定不會甩轆。」沒錯,無論從前、現在,他們都是專業演員!(記者 鄭玉君)

 年近八旬的莊靜(右)雖沒做戲近30 年,在綵排時仍顯旦角風範。

責任編輯:朱劍明 內地戲班因疫情未能來港演出 本地潮劇團重登盂蘭戲台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