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做人先有德,孝為德之本

做人先有德,孝為德之本

責任編輯:謝燁挺 2021-10-20 00:35:17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從未中斷過的古老民族。在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史進程中,中華民族逐步形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優秀文化傳統和倫理道德精神,支撐着中華文明史屹立在地球的東方,綿延不斷。

 張錫林、孫實明、饒良倫等主編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說:「中華民族在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形成了足可引以自豪的優秀文化傳統。傳統思想文化的重心,是倫理道德的學說。傳統思想文化的突出特點和優點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故我國素以禮義之邦著稱於世。」

 尊崇倫理道德,尊重有德之人,是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老子在《道德經》中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孔子創建的儒家學說是中華傳統道德思想的主幹。孔子認為,上至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應當崇尚道德,以德配天,通過誠意正心,修身養德,達到克己復禮,內聖外王的人生境界。

 孔子在《禮記‧緇衣篇》中說:「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民眾的道德感,是民眾自覺遵行道德原則,約束自身行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民眾有了道德感,在犯錯之後就會知道羞恥,從而洗心革面,遷善改過,走上正善之途。民眾沒有道德感,即使嚴刑峻法,民眾只是為了刑罰而表面順從,沒有羞恥感,也很難從內心遷善改過。

 中華文明的道德觀是中華民族薪火傳承、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

 關帝在《桃園明聖經》中勸諭世人:「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爾能聽吾行善事,自有祥雲足下騰。」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傳統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無數中華兒女正是在這些道德精神的鼓舞和激勵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為中華文明的奔騰不息、源遠流長,注入了永不乾涸、明淨清澈的涓涓細流。

 美德之中,尤以孝道為先。孝道,是做人的本分,是道德的基礎,是百善的源頭。《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人格修養,首先要從恪守孝道做起,然後才有其他德行。沒有孝,便沒有德,不盡孝,便失了德。

 孝的實質,在於孝心,孝心一開,百慧皆開。從孝父母之身,到孝父母之心,到孝父母之志,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終者、大者,這也是孝道的最高境界,以孝道培育德行,以德行服務社會、奉獻社會,達成精忠報國,青史流芳,大孝顯親的終極目標。

 《關帝戒士子文》有則故事:浙江嘉善人顧態,平素敬仰關帝,事親至孝。每年教書所得薪金都全數交給父親,分文不留,自己的生活反而過得非常窘迫。庚子年春,他受聘為張氏家塾的老師,張氏早已聽說過顧態的孝行,非常讚賞,在顧態到任那天,就把全年的薪金提前送給他,並且對他說:「這是我提前送給你的銀子,你父親不知道,你可用這銀子買田,然後收租,到了秋收以後,可以獲得幾石的租米,這樣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何必把薪金都交給父親呢!」顧態正色回答說:「為人子女者應盡孝道,我把薪金收入全數交給父親分配應用,是盡到做兒子的責任。我怎可為了幾石租米而改變孝心,把錢私自使用欺瞞父親呢?」顧態收了張氏全年薪金後,仍然毫無保留地都交給了父親。

 顧態的孝行品德也為兒女樹立了最佳的榜樣,顧態的兒子顧際明,少年聰穎,才華早露。萬曆十七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歷任雲南道監察御史、河南道監察御史、太僕寺少卿等職。為官期間,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成為朝野稱讚的一代廉吏。辭官歸田後購置義田,救助貧民,為羅星臺關帝廟捐田四十畝以供香火,教化百姓,受到嘉善人民的愛戴和懷念。

 做人先有德,孝為德之本。《孝經》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人能盡孝於父母,才能忠義於國家,友善於朋友,盡職於崗位,服務於社會,體現人生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理想。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責任編輯:謝燁挺 做人先有德,孝為德之本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