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沉的自信 不竭的力量:各地以紅色文化培根鑄魂奮進新征程見聞

深沉的自信 不竭的力量:各地以紅色文化培根鑄魂奮進新征程見聞

責任編輯:楊眉 2021-12-04 11:58:47 來源:新華社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

 百年歷史的餘音久久迴蕩。行走神州大地,踏進一處處革命舊址、瞻仰一件件紅色文物、聆聽一個個英雄故事,從挖掘到點亮,紅色文化帶來的是無比深沉的自信。

 嶄新征程的號角嘹亮吹響,面朝星辰大海,百舸爭流。直面一張張時代考卷、跨過一道道激流險灘、擔起一個個偉大使命,從傳播到傳承,紅色文化迸發的是恆久不竭的力量。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總結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時指出,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

 各地幹部群眾紛紛表示,必須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在新趕考之路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繪出紅色地圖 擦亮歷史地標

 一條路能有多火?

 「延年、喬年,你們若在場,看這盛世繁華,該多好……」路牌下,一束束鮮花、一張張留言卡,自夏至冬從不間斷。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長約1.1公里、通往繁華大道的延喬路此前「本地都鮮少人知」,今年成為「網紅路」。人們從全國各地奔赴至此,有的學生從東北坐10餘個小時火車,只為來致敬先烈。

 擦亮紅色地標,讓英雄成為一座城市最耀眼的明星。

 「決議提出『黨推動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肥西縣委黨校教研處副主任郭文菊說,當地正設計實施道路提升工程,打造延喬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紅色文化街區。

 記者在延喬路上看到,陳延年、陳喬年烈士事跡展板前不時有人駐足,東冠小學已更名為延喬路小學,當地還舉辦了「延喬路學子贊延喬」等系列活動。

 自肥西往南150多公里,在延喬兄弟家鄉安慶,他們的故居復建事宜已獲安徽省文物局批覆。「許多學生遠道而來追訪先烈足跡,查找紅色史料,自建微信群分享信息,這份赤誠之心與熾熱情感,感染著我們文化研究者。」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說。

 為摸清紅色資源底數,安慶市開展專項調查,梳理不可移動文物和革命遺址,命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公布「紅色地圖」,方便黨員群眾了解紅色資源、開展革命教育。

 一張更大的「紅色地圖」已經產生。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份,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

 這張地圖上,一個個紅色地標串珠成鏈。

 在黃浦江畔,為滿足人們追尋紅色文化、體驗紅色之旅熱潮的需要,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整合紅色資源,發布「紅色文化地圖」,鼓勵支持文旅市場主體推出「浦江遊覽」「巴士游」「鐵路游」等形式多樣的紅色文旅產品,串聯起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的「紅色專線車」及城市微旅行線路,深受市民遊客歡迎。

 在嘉興南湖,當地啟動新時代「重走一大路」工程,根據專家考證,梳理出從復建的1921年火車站老站房到老火車站、宣公橋、獅子匯渡口、湖心島,最後延伸到南湖革命紀念館的線路。該工程推進辦執行副主任徐啊峰說:「將黨的一大代表們走過的路重新呈現,就是要讓人們重溫那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

 這張地圖上,一批埋在記憶深處的紅色資源被重新發現。

 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黃麟鄉井塘村通過走訪調查,搶救性地挖掘出「井塘會演」「一口救命鍋」「一床被單」等9個鮮活故事。

 從看得見、記得住到帶得走,紅色文化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講好紅色故事 培育信仰之光

 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舞台上,融合了交響樂、民樂等多種藝術元素的黃梅戲《鄧稼先》正在上演,台下600多名觀眾中不時傳來雷鳴般的掌聲。

 「如果有來生,我還選擇這個事業,選擇我的祖國。」鄧稼先飾演者劉國平說,這不只是一句台詞,更是刻入生命的紅色信仰。為了創作這部劇作,國家一級演員劉國平和團隊歷經四年,僅劇本就改了20多版。他們四處求找影像資料,向鄧稼先家人請教,從零散信息中還原出一個鮮活豐滿的紅色科學家形象。

 這場演出是安慶市今年重點打造的18台紅色主題優秀文藝作品之一。為發揮地方非遺劇目優勢,安慶推出黃梅戲《鄧稼先》《不朽的驕楊》等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紅色故事,在機關、社區、學校、企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地共安排了約百場。

 讓波瀾壯闊的黨史遇見精彩紛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創新的文化供給方式更接地氣。

 陝北高原,延安市開展「新時代·新民歌」傳唱行動,激發基層文化能人、民間藝人、業餘文化隊伍熱情,徵集有關傳播紅色文化的詞曲、舞蹈、快板書等作品千餘件,以專業人員先學先唱、幹部職工帶頭領唱、中小學生課前選唱、志願者指導教唱等方式,開展各類活動近萬場次,吸引120萬餘人次參與。「紅色文化滋養了延安的文明實踐之路。」延安市委文明辦主任曹瑞智說。

 培養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要讓紅色精神在下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遼寧省大連市,金普新區文化旅遊服務中心副主任兼關向應紀念館館長王海軍把紀念館變成「開學第一課」的實景課堂,聯繫駐地涉農學校,組織孩子們參觀,被多所小學聘為校外輔導員。

 文化旅遊服務中心還製作了200個紅色主題書包,每個書包里裝有10本精心挑選的紅色主題圖書,選取10個涉農學校,組織「紅色書包漂流活動」。王海軍對決議中提到的「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感觸很深:「要讓青少年了解更多革命歷史文化,培育孩子們從小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日新月異的高科技,讓更多紅色故事、紅色人物「活」了起來。

 在江西,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等24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有了數字展館,AI、VR新技術全景數碼化呈現,參觀者可發彈幕留言互動。截至11月下旬,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雲平台訪問次數約8000萬次,用戶區域遍布全國各地和俄羅斯、美國、法國、日本、菲律賓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一批又一批參觀者帶着敬仰追尋而來,滿懷理想鬥志而去,他們尋到了擔當之要、追夢之路、信仰之光。

 傳承紅色基因 凝聚奮進力量

 任何文化都要在與時代的對話中獲得生命力。新征程開啟,文化的力量,也必將在賡續紅色血脈、奮進偉大夢想中生生不息。

 這種力量,化為生態文明實踐中的艱苦奮鬥——

 初冬時節,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卻綠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機。很難想像,這裏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當地黨委政府通過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全縣水土流失率降至6.78%,改變了曾經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面貌。

 長汀縣委書記賴進益在學習決議中,把「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從偉大勝利中激發奮進力量」當作奮進新征程的指南,他說:「長汀是閩西革命老區縣和原中央蘇區縣。傳承紅色基因,就要抓住中央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機遇,艱苦奮鬥、實幹為民,用『綠富共贏』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這種力量,化為科技自立自強中的攻關創新——

 科學家郭永懷隱姓埋名投身於我國核武器研製,1968年12月5日,當乘坐的飛機墜落時,他和警衛員在生命最後一刻,用胸膛護住了公文包里有關中國熱核彈頭試驗的重要文件。

 郭永懷曾執教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彈一星」科學家們的生平事跡感動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科研團隊的「95後」鍾翰森便是其中一位。為了加快技術攻關,鍾翰森和同學們常連續做實驗十幾個小時,困了就擺開摺疊床躺一會兒。「我們要學習前輩們的科技報國精神,時不我待,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奮力攻關。」他說。

 這種力量,化為共同富裕大道上的接力傳承——

 葉坪鎮華屋自然村是江西省瑞金市的「紅軍村」,因蘇區時期家家戶戶有人參加紅軍而聞名,如今已蝶變成紅色旅遊「明星村」,紛至遝來的遊客為小村帶來商機。55歲的村民華小英創辦的泡菜品牌通過「景區直銷+電商」模式,年產值超300萬元,用工高峰時可突破百人,每位工人每月增收2000餘元。

 「當年村民參加紅軍,就是為了改變窮苦百姓的命運。今天接力棒傳到我手裏,我要讓鄉親們過上幸福日子,讓先輩們的夢想變成現實。」華小英說。

 這種力量,化為密切聯繫群眾的魚水情深——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傳頌著長征路上紅軍與藏族土司楊積慶結下生死情誼的故事。而今,在土司衙門舊址的所在地博峪村,當地幹部群眾齊心協力,76戶人家開起「藏家樂」,全村2020年營業收入額突破4800萬元。

 這種力量,化為迎戰困難風險的勇毅擔當——

 在安徽省銅陵市地面下960米的冬瓜山銅礦巷道里,設立著黨員活動室。秋冬能源保供中,礦道兩側展板上的紅色故事給了「60後」黨員許世峰無窮的力量,許世峰和大家分享了老黨員的故事後,就又帶着工友們投入到艱苦的作業中。

 回望百年,那些沉澱下來的紅色文化,已熔鑄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根與魂,這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人胸懷「國之大者」,砥礪奮進的精神之鈣、思想之舵、信仰之基。

 歷史照亮未來,征途未有窮期。(李亞彪、張紫贇、鄔慧穎、蔡擁軍、唐弢、文靜、陳愛平、秦宏、李浩)

責任編輯:楊眉 深沉的自信 不竭的力量:各地以紅色文化培根鑄魂奮進新征程見聞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