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6-14 11:32:27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馬曉麗

    不知道是從哪位同行者的話縫裏,我捕捉到了一句「三元飯堂」。心突然就被撞了一下。我說,我要去看看三元飯堂。朋友問,什麼三元飯堂?我說,聽說是志願者給孤寡老人、乞丐、貧困人員提供飯盒的地方。朋友懷疑地看着我,脫口問了句,真的假的?我遲疑著回答不上來。是啊,我也想知道這種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尋找三元飯堂並不容易,汕頭的朋友好不容易才聯繫上了一個人,但當我們趕到那個地點後,對方的電話卻怎麼也打不通了。眼前的這條街正在改造,所有的門面都被腳手架和綠色的施工網遮蓋住了,我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了那幾個撞在我心頭上的字:三元飯堂。就是這裏了,我說。 但且慢,真是這裏嗎?看着眼前這個破敗的門臉,打量著灰濛濛緊鎖的大門,滿身熱乎氣的我忽然心生涼意。畢竟,我們見過了太多做秀的善行,見過了太多結局不善的慈善,我們的目光里已經自帶懷疑一切的免疫功能了。看眼前情景,我猜想這個三元飯堂大概是在最初的熱鬧過後,已經奄奄一息,甚至可能死掉了。我泄氣地想,若三元飯堂果真這麼短命,還真讓人懷疑那最初的熱鬧里究竟掂得出多少真誠來呢。汕頭的朋友趁機勸我回去,失望之下我賭氣地使勁按了一通門鈴,沒想到居然真被我按出人來了。

    門開了,開門的是個十四五歲模樣的女孩兒。我興沖沖地闖進門,劈頭蓋腦地扔出了一大堆問題:你們這三元飯堂還開嗎?開。每天都開嗎?開。有人來吃嗎?有。都什麼人來吃?女孩兒自顧自地低頭拾掇東西,頭也不抬地指了指對面的牆。牆上掛着幾幅義工給老人送飯和照顧老人的照片。我有些失望,這女孩兒話真少,每次只用一個字就把我打發掉了。說實話我還真不太相信她的話,這屋裏一副棄用的清冷相,根本沒有一點飯堂的熱騰氣息。我正猶豫著是不是應該放棄此行,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玉姐像陣風似的從樓上颳了下來。後來我想,幸虧玉姐的及時出現,否則我怕是要帶着滿心的誤解離開這裏了。

    玉姐是個爽快女人,高聲大嗓,有問必答,滿臉帶笑,她是三元飯堂負責做飯的義工。從玉姐那裏我知道了三元飯堂的來由。三元飯堂是由一群年輕人發起的民間公益善舉,專門針對孤寡老人、殘疾人、低保戶、乞丐等特殊群體,解決他們吃飯難的問題,每天兩餐免費為他們發放愛心飯盒。三元飯堂的一個愛心飯盒成本控制在六元,其中三元由飯堂出,三元由捐贈人和志願者出,是為三元飯堂。我問玉姐,誰來領愛心飯盒都給嗎?玉姐說誰來都給。我問不需要提供什麼證明,不需要確認身份嗎?玉姐笑說不用,什麼都不用。我問,如果我這樣的人來吃飯你會給嗎?玉姐乾脆地回答,不給。我問為什麼?玉姐說,一看你的穿戴打扮就不困難。我又問,那如果我今天被偷了沒錢吃飯了,給你說明情況你也不給嗎?玉姐爽快地說,給呀,有困難當然就給!我還不放心,讓玉姐實話告訴我三元飯堂是不是一直在開?玉姐說是,從開辦到現在一直在開。可是這裏為什麼這樣冷清?我問。玉姐笑了,說這裏是中心廚房,現在街區改造這邊不能吃飯只能做飯,做完飯就送到烏橋的三元飯堂去發放。玉姐說,烏橋是困難戶集中的老城區,最初的三元飯堂就設在那裏。隨後指著那女孩兒說,她每天都要往那面送飯呢。我不依不饒又提出要去廚房看看做飯的地方,看看今天的中午飯準備的怎麼樣了。好啊,玉姐笑呵呵地帶我走進後廚,告訴我愛心飯盒平時是一葷兩素搭配,但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吃素食。今日恰逢十五,中午準備做素炒米粉。我看見幾個大盆里分別泡著米粉、青菜和香菇,玉姐說現在每餐能送出200多個飯盒呢。一進廚房玉姐就手腳利落地干起活來。我問玉姐她在這裏做飯給多少工錢。玉姐驚訝地看了我一眼說,我做義工不要工錢的。這下輪到我驚訝了,我問你天天來嗎?她說天天來呀。我問不掙錢你靠什麼生活?玉姐還沒說話,旁邊那沉默的女孩兒突然快速插了句,她家生活可好了。玉姐就笑,說我老公掙錢兒子也掙錢,就我不掙錢天天來做義工。那女孩兒又飛快地補充了一句,她每月還捐180元錢。玉姐趕緊接過去說,義工每月都捐180元的。我腦子頓時有點轉不過來了,在這裏做工不僅不要錢,每月還要捐180元,為什麼是180元?我在心裏暗暗計算,一個愛心飯盒捐三元,一日兩餐六元……我明白了,180元正好捐出了一個救助對象一個月的愛心飯盒。我想起了剛才在門前看到的那句話,「飽一副飢腸,暖一顆人心」,心頭不由湧上了一股暖意,一直緊繃著的那根弦一下就鬆弛下來了。 

    汕頭是個有溫度的城市,這裏慈善文化底蘊深厚。潮汕人素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有句俗話說「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善堂」,可見慈善文化在潮汕人生活中的影響。據說,在近1萬多平方公里1300多萬人口的潮汕地區,就有近1000家大大小小的民間善堂,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個善堂。民間慈善文化的傳承植根於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慈善和公益早已經融入了潮汕人的生活,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種常態了。

    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在汕頭流傳:300多位平均年齡70多歲的老大媽成立了集義福利會,20多年來她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發現需要幫助的人,發動群眾捐錢捐物,她們募捐了200多萬元,向兩萬多戶貧困人家伸出了援手;汕頭潮南區一戶人家因一場無情大火造成兩死三傷的慘劇,眾多潮汕鄉親紛紛解囊援助,短時間內就籌到了140多萬元的救命錢;2013年潮汕地區遭遇特大洪水,在政府組織的救援之前,民間慈善團體就開始展開了互助自救。汕頭朋友向我描述當時的救援場景時說,送食品來的企業老闆,為了能多裝些食物救急,自己都捨不得上船,怕擠佔了運送食物的地方。說到此處,朋友至今還感動得眼圈發紅。我知道,朋友本身就是個熱心公益,經常出手捐助的潮汕人。

    在三元飯堂的公約上有這樣一段話:「三元飯堂的運營費用,來自社會愛心人士的捐贈,或者您也可以到店領取飯盒或享用飲品後,隨意而捐。我們本着零壓力獻愛心的原則,花自己感到微不足道的錢,解決需要幫助的人所急的初衷。比如:少抽一支煙,就多一位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個飯盒。不以善小而不為,感恩同行,滴水成海。」三元飯堂的另一面牆上,還密密麻麻寫滿了捐贈人的名字,都是一些普通的市民、志願者。他們捐贈的數額也許並不大,無法與他們的同鄉李嘉誠和許多海內外的潮汕企業家在汕頭的捐贈相比。他們捐贈的初衷也沒多大,只想着能「飽一副飢腸,暖一顆人心」。但正是他們,讓這個城市有了溫度,有了公益慈善的獨特相貌,有了文化傳承的精神底蘊。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正是無數的他們成就了這座城市。

    喜歡上一個地方也許只需要一個理由,我喜歡汕頭的溫度,暖而不燥,熱而不鬧,無論是李嘉誠捐建的一所大學,還是三元飯堂的一個飯盒,無不如此。

    2017.6.23

    於大連泉水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