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北宋文物重現香港 回溯海上絲綢之路文明歷史

北宋文物重現香港 回溯海上絲綢之路文明歷史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2-07-02 22:51:03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在中國悠長的歷史文化中,陶瓷器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受到世界各國人民歡迎。宋朝時期,中國海外交通蓬勃發展,陶瓷大量向海外傳播,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大洋海文化藝術協會會長張嘉謙在印尼博物館將整館北宋出水文物運回香港,這批珍貴的文物滿載歷史痕跡,張會長希望藉此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將宋瓷及中國海上貿易的文化精髓,以香港為基地向外弘揚,並加強香港公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

 收藏家張嘉謙表示,希望通過重現海上瓷器貿易歷史,讓中華文明傳遍世界。

 文物中還發現不少銅錠及金屬板,部分表面有鑄刻漢字, 如「官」、「拾」、「正」等,代表來自中國。

 收藏家張嘉謙將一批出水文物由印尼運回香港,現存放在他創辦的大洋海文化藝術協會會址。

 唇口碗是出水文物中數量較多的陶瓷,底足高低有變化,碗體呈錐形。

 在陶器出現之前,古人飲食時「污尊而抔飲」,掘地為坑作酒樽,以手捧酒而飲,後來出現了製陶技藝,陶碗成為了必用的餐具。隨着文明的進步逐漸出現了彩陶,到了秦漢時期,由原始的陶瓷向瓷器演變,直至宋代是古代陶瓷製作的高峰時期。由於陶瓷業的興起,北宋時期海上貿易發達,我國一系列生產外銷瓷的窯口的陶瓷製品聚集在海岸,宋瓷登上商船向東南亞出航,沿着海上絲綢之路至各國進行貿易。

 然而,一場海難,滿船的人與瓷器隨船沉沒在印度尼西亞「鱷魚島」海域。十多年前,張嘉謙在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中看到一些鱷魚島沉船的出水文物,他先是十分驚訝,然後惋惜之情油然而生:「當時印尼當局將沉船文物展出,並宣稱是印度尼西亞千年的海底文化遺產,但其實全部是中國製造的瓷器。海上絲綢之路是宋朝與外國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整個南海一千多年來都是中國海上貿易的必經之路。這批文物是文化遺產,反映北宋時期陶瓷貿易的繁榮鼎盛,印證中國瓷器出口至沿線各國。我想將這批文物帶回香港,讓香港市民認識中國海上貿易的文化歷史。」

 至少來自中國五個省份十三個北宋窯口

 2017年,張嘉謙收購這批文物並運回香港,三百多箱的文物放置在工廈之中,滿目的陶瓷器陳列在鐵櫃上,不少瓷器上還依附有白化的珊瑚礁。整批歷史文物共約15000件,在部分已經開箱的陶瓷中,已經查明的至少有來自中國五個省份的十三個窯口,包括江西省景德鎮分別有:饒州窯、湖田窯;廣東省分別有:筆架山潮州窯、廣州西村窯、佛山奇石窯;福建省分別有:漳平永福窯、漳浦羅宛井窯、德化窯、晉江磁灶窯、松溪回場窯;浙江省分別有:龍泉窯、越窯;廣西省的中和窯等,當中不少已經絕跡,張嘉謙表示:「出水陶瓷的質量高低參差,有質量相對粗糙的,也有製作精美的器物,有部分更是考古新發現,文化意義深重,對於了解北宋政治、文化、歷史,以及陶瓷工藝提供了珍貴的研究素材。之前景德鎮陶瓷專家來看過,表示這裏面是北宋的陶瓷,見過實物後,他們說有些陶瓷的器形及紋路以前只能在書上見到。」

DSC_8128.JPG

 宋代飲茶風氣盛行,據悉此碗於「點茶」時用,「點茶法」先將茶餅壓成粉末後置於盞中,注入沸水後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水充分交融,混合成乳狀再飲用。

 青白瓷造型多樣

 宋代的瓷器生產規模龐大、技術水平高,在工藝造型、釉色、裝飾等方面都十分出色。北宋窯口各具特色,工藝非凡,鱷魚島沉船上以青白瓷居多,器形以碗、瓶、罐為主。青白瓷又稱影青瓷,是宋代景德鎮窯燒製的主要產品。北宋影青瓷胎體薄,碗造型為矮身高圈足,後期出現圓錐形的斜壁小底碗,另外還有一種花口碗。北宋影青的釉層薄而透亮,釉色早期偏重黃帶紋片,中後期為青白色,現場有一個印有蓮花瓣紋的瓷碗,類似景德鎮的蓮紋青白瓷。此外,張嘉謙指出還有幾件源自越窯的秘色瓷,越窯青瓷在裝飾和造型上受唐代的影響很大,無紋飾的器物佔很大的比例,執壺和罐的腹部常做成瓜形,碗、盞、盤多採用花朵的造型,這批出水陶瓷中便有一個與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越窯青釉瓜棱執壺特徵十分相似的秘色瓷。此外,還有與日本博多遺址群出土的北宋潮州窯白瓷罐類同的大罐以及與西村窯綠釉瓷器相似的四菊盆。

 篦劃、鹿紋裝飾

 宋瓷裝飾種類繁多,可歸納為胎體裝飾、釉面裝飾和彩繪裝飾三大類。胎體裝飾在宋代陶瓷中較常見,可分為刻花、劃花、印花裝飾等。青白瓷初期產品偶有刻花,中期流行刻花加篦紋,晚期用印花工藝。篦劃是南北方窯口普遍流行的裝飾,這是一種利用梳櫛狀的工具刻劃而成的紋飾,現場可以見到不少瓷碗上有篦劃。文物中並發現不少高腳碗,其中有一種口沿略微外翻的鹿紋碗。唐代以後,開始流行以鹿紋寓意官場得志、「祿」運亨通,梅花鹿又有覓靈芝之能,鹿又與祿同音,故象徵長壽,寓意吉祥。碗內正中刻劃回首鹿,框以菱形,周圍裝飾草葉紋和篦點紋,碗外壁下半部劃有蓮瓣紋,與漳平永福窯的宋代青白釉鹿紋碗殘片的裝飾手法相似。除了用來進行貿易的陶瓷,文物內還發現了壓船石、船上用來通訊的銅鑼以及當時流通的古錢幣等,張嘉謙表示:「文物中發現不少作為交易用的銅錠,這些銅錠最初應該是用於支付鹽稅,後用於海上貿易,貨幣流通至他國可用,可見中國當時的富強,錢幣考古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十分重要。」

 展示海上貿易文化

 宋代瓷器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從這批沉船遺物可反映北宋的文化、歷史、社會風貌,也代表北宋瓷器受到東南亞各國喜愛,影響他們的生活文化,張嘉謙表示:「雖然宋代的窯口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卻非常少,因為元兵入侵不少窯口在宋末已消失,因此它們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材料,這批文物需要海量的考古。」國家近年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然而市民對於中國文化認識較為欠缺,張嘉謙強調:「要說好中國故事,就要說好海的故事。我認為政府應多重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傳播,必須建立一個海上絲綢之路的博物館,以及多舉辦講座及論壇,讓市民了解北宋陶瓷及中國海上貿易之繁榮。」鱷魚島沉船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對市民而言是一個教育機會,張嘉謙希望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未來會有更好的安置。

 印尼鱷魚島沉船事件

7.JPG

 分來自福建窯口的青白瓷碗;此外還發現一定數量的銅塊、鐵鍋等金屬器,以及玻璃器和石器。

 中國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發展蓬勃,陶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外輸出。東南亞作為這一時期陶器外銷的重要市場和中轉地,中國在蘇門答臘東北部建立起貿易點。

 當時一艘客貨遠洋船不幸於蘇門答臘東南方廖內省林家群島的鱷魚島海域遇上海難而沉沒,直到1989年時有漁民在附近海域發現部分沉船遺物,通知當地有關部門進行打撈出水。沉船出水的船貨以陶瓷器為主,數量約31000多件,涵蓋了碗、盆、瓶、壺、罐等器形。

 在研究文獻中指出,出水文物以中國北宋陶瓷器為主,包括來自廣東潮州窯的四系小罐、盤口瓜棱瓶;數量不少的廣東奇石窯大罐;景德鎮所產的青白釉碗、瓶、盒;還有一部分來自福建窯口的青白瓷碗;此外還發現一定數量的銅塊、鐵鍋等金屬器,以及玻璃器和石器。

 北宋製瓷工藝繁榮昌盛

 昔日海上絲綢之路覆蓋亞洲多國。

 宋瓷器造型優雅,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

 北宋是傳統製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屬於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其中,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窯」,當時的窯口各有特色。

 宋瓷以單色釉為主,其色調優雅,宋瓷多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澤像翡翠,白瓷的色澤像玉。宋瓷因為崇尚自然、含蓄,比明瓷、清瓷更受推崇,質樸的宋瓷,更重視瓷器本身的胚胎、形體、釉色。宋瓷很注重實用性,各地瓷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創造了不同形狀的瓷器,有碗、盤、碟、洗、盞、托、瓶、壺、罐、缽等,許多造型作為典範為後世效仿。除利用釉色來裝飾外,還運用了印花、刻花、剔花等技術,使紋飾富於變化。

 宋朝時,中國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陸路轉向海路,海上絲綢之路是當時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從廣州、泉州、寧波等港口出發,通往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東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線,及從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發,通往日本、朝鮮和琉球等地的東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改變了宋代社會,這種大規模的貿易往來,豐富了人民的社會生活。

 大洋海文化藝術協會為出水文物進行整理及分類等工作。

 研究員為文物編碼、攝影、繪圖,詳細記錄文物狀況。

 嚴控環境濕度 文物保存學問多

 張嘉謙創立的大洋海文化藝術協會正是文物儲藏地,協會目前由有歷史研究專業的工作人員,負責這些文物的日常維護以及資料研究。文物放在木箱中送到香港後,因為含鹽濃度很高,需要進行脫鹽、清洗、風乾,然後將文物根據類別分類,再進行編碼、攝影、繪圖等工序。整個過程均由專門研究員小心處理,希望盡量保持文物出水的原狀。

 15000多件文物代表大量的研究內容,工作人員一直在整理文物,至今還有未開箱的文物,研究員表示,未來會繼續致力於陶瓷的窯口、花紋、出處等考究,北宋歷史研究是漫長的,希望更多專家、歷史學家、教授、熱愛歷史文化的人士可以參與其中,交流意見,亦希望香港以及全球人士可以一睹這批文物,傳承宋代文化。(記者:Karena 攝影:蔡啟文)

 頂圖圖說:在不少出水瓷器文物上還依附有珊瑚礁白化的痕迹。

202207022256181513854595.jpg

 高腳碗多以刻花或劃花裝飾,此鹿紋碗在古代帶吉祥意義,器物釉色青白,足端平切,足牆高且薄,足內無釉。

 篦劃線條淺細,由不同根數組合而成,有寬有窄,排列整齊致密。

 秘色瓷在晚唐五代時期作為貢瓷,燒製方法是保密技術,未有專門文獻記錄,後來停燒後技法逐漸失傳。

 此碟據說源自廣西中和窯,瓷器細膩潔白,胎骨薄而堅硬。中和窯器形以碗、盤、碟、盞為主。此碟裝飾特色為印花,即用印範本印成花紋,圖案秀美。

 此器物身圓流彎,規整輕薄,豐肩鼓腹,與北京故宮藏越窯青釉瓜棱執壺特徵十分相似。故宮藏品外底刻「太平戊寅」〔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字。

 此瓷碗據說源自景德鎮,燈光照射下色澤綠黃,碗上有蓮花瓣紋,與麥加朝聖者佩戴的圓形頭飾很相似,江西省婺源縣北宋時期出土品中亦發現同類物品。

 此瓷罐卷唇,鼓腹,肩部有四耳,胎體灰中泛白,質地堅硬,與日本博多遺址群出土的北宋潮州窯白瓷罐類同。

 此綠釉四菊盆據說出自西村窯,今廣州西村。西村窯盛於北宋,所產瓷器遠銷東南亞,被稱為廣東四大名窯之首。內地幾乎沒有完整器物,多在東南亞被發現。

 壓船石,用於壓艙及穩定船身。

責任編輯:朱劍明 北宋文物重現香港 回溯海上絲綢之路文明歷史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