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杭州六小龍」爆火和湖南實施青年人才新政,引發社會各屆廣泛關注。前者成功運用液態創新思維,像水一樣重塑創新之都。後者發布18項人才措施,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留湘來湘,推進年輕人友好省份建設。本文以液態創新理論為框架,分析湖南青年人才新政的創新特徵,結合國內外實踐經驗,提出構建「政策-生態-數據」三位一體的液態人才體系,為湖南實施青年人才新政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一、液態創新理論的核心邏輯與價值重構
(一)液態創新理論從哲學預言到科學範式。液態創新理論起源於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在2000年提出的「液態現代性」思想,強調要素流動對打破固化邊界的關鍵作用。隨着數碼技術爆發,這一哲學概念逐漸與技術實踐結合,經歷了PC時代打破信息壟斷 , 流動互聯網時代實現連接即價值 ,再到萬物互聯時代形成生態自組織等三次場景革命技術浪潮驗證。
(二)液態創新理論的核心是流動創造價值。通過降低要素流動摩擦、動態重組和資源優化,在動態連接中實現價值躍遷。液態創新有三個維度:一是要素流動性。人才、技術、數據跨區域、跨行業自由流動。二是政策適配性。動態調整政策工具以匹配產業變革需求。三是場景共生性。通過創新場景實現人才與城市的雙向賦能。
二、湖南青年人才新政的液態創新實踐特徵
(一)政策流的柔性設計。湖南省通過「湘才留湘」計劃提供創業啟動資金及差異化落戶獎勵,建立「產業鏈鏈長+人才鏈鏈長」雙長制,推動三一重工與中南大學共建智能裝備聯合實驗室,縮短研發周期。依託「湘易辦」平台構建「人才需求熱力圖」,提升崗位匹配效率,覆蓋新能源、數字文創等重點產業。
(二)生態流的系統重構。一是空間布局創新。湘江科學城集中布局集聚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領域青年人才,孵化企業估值年均大幅增長;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開放4K影視設備共享服務,青年創作團隊大幅增長,數字藏品交易額實現新突破。三是基層網絡激活。株洲動力谷「工程師流動站」實現高校與企業人才柔性兼職,技術成果轉化周期大幅縮短,專利授權量快速增長。
(三)數據流的價值賦能。一是數字治理升級。「瀟湘人才雲」平台整合全省青年數據,需求預測準確率和政策匹配效率大幅提升;長沙高新區試點「數字人才碼」,鏈上記錄技能認證與項目成果,融資成功率大幅提升。二是孿生場景培育。三一重工根雲平台吸引青年工程師參與工業互聯網創新,設備故障率大幅下降;芒果TV與國防科技大學共建「元宇宙人才實訓基地」,人才培養周期大幅縮短。
(四)液態創新驅動「四湘行動」。「四湘行動」本質是液態創新理論的實踐延伸。湘商回歸是通過降低戶籍、資本流動摩擦,激活企業家資源。校友回湘是依託情感紐帶與政策激勵,實現智力資源返流。湘智興湘是藉助數據賦能與場景創新,推動知識價值轉化。湘企出海是構建開放生態,促進技術、人才全球流動。
三、中外經驗對比與湖南青年人才新政路徑優化
(一)制度創新對比。杭州「親清在線」,實行惠企資金「秒申秒兌」,3年兌付317億元。湖南「政策找企」已覆蓋1.2萬家企業,今年目標要實現90%以上惠才政策免申即享。
(二)生態共建路徑。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推動港澳人才跨境流動,2024年新增研發機構58家。湖南建立「共享實驗室」,嶽麓山大科城2024年已開放設備2.3萬台次,服務企業超800家。
(三)數據賦能策略。新加坡實施「全國人工智能戰略」,通過數據共享平台推動AI人才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湖南在政務服務方面,「瀟湘人才雲」已集成12類民生服務場景,服務滿意度達92%。
從中外經驗對比分析可見,湖南實施青年人才新政,應通過政策柔性化、生態系統化、數據智能化,加快構建液態創新生態。
四、液態創新理論指導下湖南實施青年人才新政的建議
(一)構建三維流動體系。一是空間流動。在創新之都深圳、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設立「人才飛地」。二是組織流動。參考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試點「人才共享池」。三是數據流動。建立政策仿真系統,建設「人才知識圖譜」。
(二)創新場景化培育模式。一是產業融合場景。借鑑日本「機械人革命」戰略,建議山河智能與茶顏悅色聯合開發AI奶茶機械人。二是文化科技場景。參考韓國「文化科技融合基金」,建設「元宇宙嶽麓書院」。
(三)完善服務保障機制。一是推出集成服務包。整合落戶、住房、教育等高頻事項,推出「湖湘人才卡」。二是建立成長積分制。將志願服務、創新成果轉化為權益激勵,設立「青年創新獎」。
(四)深化液態創新賦能「四湘行動」。在湘商回歸方面,建立「湘商數字孿生平台」,動態匹配全球湘商資源與本土產業需求。在校友回湘方面,打造「校友創新創業生態鏈」,提供從孵化到上市的全周期服務。在湘智興湘方面,設立「湖湘學者」崗位,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在湘企出海方面,構建「海外人才飛地」,如在德國設立「湖南智能製造研發中心」。
(五)以長株潭城市群為重點,加快構建科創人才引育生態。一是堅持雙輪驅動。發揮湖南優勢,推進硬核科技與數字文創交融,打造「硬核科技+文化創意」融合場景。二是加強區域協同。深化長株潭一體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液態創新走廊」,建立跨區域人才流動機制。三是搭建「湘鏈全球」創新平台。借鑑發達國家「創新簽證」政策,吸引海外青年人才參與湘江實驗室腦機接口等前沿項目,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作者 陳獻春 系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首席專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