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自2024至25學年起,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一倍至40%。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認為措施有助吸納更多人才來港,同時令本地校園更多元化。
求學問不以千里為遠,本港多間大學在國際間享負盛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政府新聞網訪問了三名非本地大學生,了解他們來港求學的原因和在港學習的體會。
受香港東西文化匯聚的特色和奉行普通法制度的獨特地位吸引,來自浙江的余含清(上圖)在高考後毅然來港攻讀法律學士課程。
余含清現為城市大學法律學院三年級生,自言很喜歡香港本土文化,通過觀看電影和聆聽粵語歌曲學會廣東話。
她形容城大擁有國際化學術氛圍,不時邀請外國學者任教法律課程,令她獲益良多。城大又舉辦多項交換生計劃,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外國學習生活。余含清曾以交換生身份,分別到過英國牛津大學和瑞典一間大學作短期交流。
她表示:「我覺得這兩次經驗都是香港這個地方給予我的機會,所以我很開心可以來港讀書。」
事實上,為擴闊學生視野,各大學會舉辦各式交流計劃,並提供財政資助。截至去年11月底,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學已與世界各地的院校簽訂2600多份學生交流協議。
城大連續兩年獲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評為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校園內除有外國學者,更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共同構建大學的多元文化環境。來自保加利亞的Ivelina Karaatanasova(上圖)是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學生,她希望探索歐洲以外的全球創意產業環境,因而選擇來港求學。
得益於城大的國際化環境,Ivelina在校園生活中可以接觸到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她認為有助激發創新思維,並了解不同觀點。Ivelina又指香港生活多姿多采,畢業後如有機會,期望可留港發展。
印尼留學生Kevin(上圖)也認為香港這個獨特的城市,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元出路。他的兄長是城大畢業生,在其鼓勵下,Kevin走出舒適圈來港求學,現正在城大修讀商科。他認為,香港為畢業生的發展提供更多選擇,加上特區政府為創業人士提供支援,期望畢業後留港發展,甚至創業。
Kevin也欣賞香港高等教育的文化多樣性,認為這一特質成就更多創意理念。他說︰「缺乏多元意見將令創新難以實現,擁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有助學校成為最好的大學之一。」
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上圖)指出,能夠吸引更多外地學生來港升學,對香港發展有兩方面益處︰一是吸引不同地區的人才來港,有助應對國際競爭;二是本地學生應有寬闊的國際視野,除了學生會作為交換生到外地,校園也更多元化。
過去五年,本港非本地學生人數逐步上升。2024至25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增至約26600人,對學生宿舍的需求相應增加。政府2018年已成立宿舍發展基金,協助教資會資助大學興建新宿舍。有關宿舍近年陸續落成,宿位總數有望數年後提升至約五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