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鎮。屯門一名首見或為屯門鎮,一見即不凡。
《唐會要》卷七十三:「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廣州寶安縣新置屯門鎮,領兵二千人,以防海口。」
屯門鎮所在,多指向南頭。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一〇一杯渡山條下引紀事云:「東莞南頭城,古之屯門鎮,乃中路也。唐置屯門鎮兵,以防海口。天寶二載,海賊吳令光作亂,南海郡守劉巨麟,以屯門鎮兵討平之。宋亦置營壘於此。」
屯門鎮為海軍,其軍港在赤灣。蔣之奇杯渡山詩序「屯門即杯渡山也,舊有軍寨,在北之麓,今捕盜廨之東。」宋有摧鋒軍駐大奚山,則青山灣-東涌間之屯門澳亦為唐宋海軍軍港也。
明之屯門澳「南頭兵船泊此」,是《蒼梧總督軍門志》之《全廣海圖》,應檟編纂、劉堯誨重修,萬曆九年(1581年)刊刻。據《香港志》,此圖標記九龍名最早。
青山。香港商報社羅興輝君 2021年11月21日有奇美之青山遠望圖。
自奶頭山南望青山。羅興輝攝。
羅君2025年1月12日朋友圈又曬自深圳特別角度所見青山大嶼山圖。
從深圳的塘朗山樹縫看見的青山鳳凰。羅興輝攝。
屯門青山為標誌的屯門半島古或為島。可以猜測,屯門在唐為島,即「廣州通海夷道」之屯門山。島在古代多稱山、洲。
康熙《新安縣志》(以下稱康志。嘉慶《新安縣志》稱嘉志)五都屯門村、小坑村,算在大帽山之內。屯門新村在嶺南大學北,此應為上屯門。屯門舊墟在天后古廟旁,青山腳眺望處,舊墟及古廟恰在青山東下河邊。屯門新村至天后古廟恰十里。康志輿圖志:「二十里曰杯渡山,南漢時封為瑞應。」青山583米,上下各一峰,北539米,南517米。
在大沙河口,在上步白沙嶺,我都清楚看見青山峰尖,上有發射塔。但在大沙河口手機看見的屯門青山太小了,每次都覺得很不過癮。
蛇口漁港所見屯門青山。
南亭門。靈渡寺在更北,元朗廈村西,現山名圓頭山,海拔375米。屯門、元朗實相通,通道左為屯門山、圓頭山,即杯渡山、靈渡山,右為大帽山、九逕山。屯門名亦可謂古矣!可謂祥矣!初或為亭門,「漢家因秦十里一亭」之亭。秦並嶺南,其基層行政曰亭,鄭和航海圖有南亭門,乃南屯門也,是大小萬山島之間海門。南亭者,大陸極南之亭也,此處海門曰南亭門。南頭乃南亭之轉,零丁乃南頭之轉,零丁洋即南頭海,內伶仃、外伶仃即南頭內外之島也。1958年,寶安縣設南天門公社,或亦南亭門之音轉也。
屯門與南頭。屯門地名涵蓋範圍,唐宋時最大,其後有變化。屯門鎮設不久,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寶安縣更名東莞,縣治遷到涌。南部珠江口東岸地方,即漸稱屯門。此時屯門涵蓋現今深圳大部分、香港全部並珠江口東岸大陸下所有島嶼。元以後,南頭名盛。劉鶚《惟實集》「總廣東一省,列郡為十,今分為三路……中路之虎頭門等澳,而南頭為尤甚,或泊以窺潮,或據為巢穴,乃其所必由者。」至萬曆新安設縣前,南頭地名範圍最大,相當於唐宋時之屯門。新安縣即南頭,即古之屯門。設縣後,南頭地名漸變小,尤其英占香港地區後,大南頭被分割為二,南頭、屯門分指二半島矣。
杯渡山連靈渡山,山體北入深圳灣,屯門山指整個屯門半島,乃航海第一航標,是西舶望見中國(CINA)大陸之第一標誌山峰。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新唐書·地理七下》引賈耽說廣州通海夷道:「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
赤灣屯門山關係圖。此為《深圳特區報》2022年7月21日頭版新聞圖片,自赤灣集裝箱碼頭望正南拍攝,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周紅聲。圖中右前為龍鼓洲。赤灣正南直龍鼓洲、沙洲、大嶼山,乃帆風西行也。
廣州通海夷道的西方背景:唐朝的貿易不是同西方人的貿易,是同阿拉伯人的貿易。此通海夷道之報道者為貞元宰相,時間接近公元800年。此時阿拉伯帝國早已控制了地中海和北非,取得東來貿易的海上霸權,巴格達和廣州都非常繁華。廣州通海夷道全文考釋在另文。
比利時亨利·皮雷納的《穆罕默德和查理曼》一書亦可參考,其中可見阿拉伯人在七世紀中葉開始的迅速無比的征服過程:「我們可以確定地中海西部地區同東部地區的海上航行活動,大約在630年前後已經停息,如果將東部地區界定為西西里以東海域的話……在7世紀下半葉,在整個地中海海域,所有海上商業貿易活動也停止了。及至8世紀開端之際,地中海海上商業貿易全部消失了。」「我們可以肯定在7世紀末8世紀初,香料業已從西方人日常的飲食中消失了。直到12世紀以後,香料才再次出現在西方,這是由於此時地中海的貿易被重新開放。這一時期的西方人似乎對絲綢毫不知曉。」
欲至廣者,入自屯門。《蒼梧總督軍門志》海圖所謂「凡西洋船由此出入」者。我的文章鏈接。《嶺外代答·航海外夷》:「三佛齊之來也,正北行,舟歷上下竺與交洋,乃至中國之境。其欲至廣者,入自屯門。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門。」
屯門青山乃靈山、聖山。屯門鎮之設,因廣州通海夷道,此地大國第一港口,安定繁榮,詩人有詠贊。南漢封瑞應山並勒碑。宋廣帥蔣之奇有詩並序(蔣之奇游屯門在元祐四年),刻於山巔。杯渡傳說被逐漸放大,並固化,實質是對海門、國門和貿易的稱頌。屯門青山是明朝官船放洋處赤灣港之標誌。
遠望黃木灣正相對。屯門青山上古或為島,乃粵東蓮花山脈龍脈入海處之瑰麗峰尖,是廣東河口標誌。可與此山相比者有漳州河口之南太武,亦靈山。恰此二河口為粵、閩海洋標誌,此二山亦中國海洋標誌。而屯門山為首見中國者,地理位置最優,最為著名。而大陸下海中與之相望的大嶼山鳳凰山,不可謂不高、不壯、不美,卻因隔涉海洋,離開大陸,當海上要道,向為強人盤踞,因傳統陸地哲學之懼怕海洋和海人,古來一直被目為賊窩,名聲很差,致朝廷屢虛其地。
屯門青山,「遠望黃木灣正相對」(《南海百詠》:「土語訛為黃埔」),這廣東河口的標誌,於其峰頂,天氣好的時候直可見廣州古港。近年空氣變乾淨,多有自南山、大鏟島望見廣州市區的照片,證實這一點。曾經割藉此山,即相當程度割去廣東貿易,乃國之大傷!
天順志杯渡第一山。天順《東莞縣志》接近鄭和時代,頗具海洋視角,杯渡山列第一山。康志梧桐山第一,杯渡第四,杯渡與梧桐山之間的差距就是海洋後撤的距離。「遠望黃木灣正相對」此話正是天順舊志最早說,全文錄之:「杯渡山,在縣南二百八十里,即屯門山也。其山枕近大海,遠望黃木灣正相對。韓愈詩雲: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髪。兩岩雖雲牢,木石互飛發。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浪沒。正謂此山也。世傳昔有杯渡禪師,以杯渡海,憩息於此,因以為名。南漢大寶十二年,封為瑞應山。今有瑞應岩、滴水岩、虎跑井。山麓濱海有二石柱,闊四十步,高五尺余,其柱半折。郡志雲:昔鯨魚入海,觸折其柱。山有杯渡庵,廣帥蔣之奇有詩並序,刻於山巔。有渡也益復奇,一杯當乘船之句。靈渡山,與杯渡山相望。世傳杯渡禪師掛錫之地,因為靈渡寺。山麓有杯渡井。」
韓愈詩據陳伯陶志卷五十三改。陳志稱韓愈由扶胥口南至屯門山。既至潮陽,上表謝,憲宗謂宰臣曰:昨得愈表,因思其所諫佛骨事大是愛我。乃移袁州刺史。兩岩指虎門。舊唐書:元和十四年正月上疏諫迎佛骨,憲宗怒甚,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刺史謝上表》:「即日奔馳上道,經涉嶺海。」則韓愈確經大洋航路去的潮州,可見唐時海路發達。
饒宗頤先生《九龍與宋季史料》:「宋蔣之奇杯渡山詩序『屯門即杯渡山也,舊有軍寨,在北之麓,今捕盜廨之東,有偽大寶十二年己巳歲二月二十八偽封瑞應山勒碑在焉,榜文刻漢乾和十二年歲次甲寅,關翊衛副指揮同知屯門鎮,檢點防遏右靖海都巡陳延……』此為九龍最古之石刻,惜不可見。」
唐宋詩文的稱頌屯門山,反映出當時海洋貿易的旺盛。遠望黃木灣正相對,即正相對廣州港之發船點扶胥口,扶胥口有南海神廟。韓愈南海神廟碑文:「在今廣州治之東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黃木之灣。」清《一統志》:「杯渡山,東莞舊志山在縣南二百八十里,即屯門山也。枕居大海,遠望黃木灣正相對。南漢大寶二年封瑞應山。」饒宗頤先生《九龍與宋季史料》:「南漢地理志雲:興王府本廣州,(劉岩)乾亨元年,改為興王府。領縣十三,有東莞。大寶元年,於東莞縣置屯門鎮。
屯門在古為島。讀《深圳市地名志》所附「深圳市衛星影像」筆記:屯門至元朗有條溝。1、洪水橋-天水圍,元朗,是兩片水泡。《香港志》:1982年,港府高價收回天水圍約488公頃土地進行開發。2、米埔一直到深圳亦是深深的寬寬的水泡地,此之謂深圳。深圳,即深深的海澳。尖鼻咀是在深圳灣東很突出的一個方頭半島的東咀頭,它十分尖銳。
屯門山古代或真為島,張一兵先生《深圳古代簡史》:「(杯渡山、靈渡山)原在海中,今已與大陸相連」。嘉志卷四《山》:「杯渡山在縣南四十里,高峻插天,原名羊坑山,一名聖山,南漢時封為瑞應山」。
青山鳳凰有茶。嘉志《物產》稱杯渡山絕壁上有茶,「類蒙山茶,烹之作幽蘭茉莉氣,緣山勢高,得霧露以滋潤之故,味益甘芳」。嘉志《物產·茶》:「茶產邑中者甚夥,其出於杯渡山絕壁上者,有類蒙山茶,烹之作幽蘭茉莉氣,緣山勢高,得霧露以滋潤之故,味益甘芳,但不易得耳。若鳳凰山之鳳凰茶,擔竿山之擔竿茶,消食退熱,以及竹仔林之清明茶,亦邑中之最著者也。」康志「山茶出大帽山」。嘉志:「鳳凰山,在大奚山帳內,雙峰插霄,形如鳳閣,與杯渡山對峙。中有神茶一株,能消食退暑,但不可多得。土人於清明日上山采之,名曰鳳凰茶。頂有小石,祈雨多應。」
屯門大村。《香港志》:建炎元年後,江西陶氏於兩宋間從廣西鬱林遷至元朗牛潭尾,族人後於元末明初遷至屯門,建立屯門大村,今屯子圍。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屯門屯子圍陶氏建宗祠五柳堂。《廣東寶安屯門陶氏撮要家譜》,其祖「隨帝昺航海南渡」,初世文質公葬牛潭尾雞公山之陰,查地圖現元朗有牛潭尾、雞公嶺,為村、為山。文質生處斯,處斯生嘉儀,「嘉儀公定居本鄉屯門」。陶氏十八世興發生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其先世皆無記生卒年。
屯門寨。《香港志》: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清廷改屯門墩台為屯門寨。駐千總一員,兵三十名,另設輞井、九龍、大埔頭、麻雀嶺四汛。1811年,嘉慶十六年,清改墩台為汛房,有:屯門、大埔頭、九龍、輞井、城門凹、橫州、官涌、蕉徑、麻雀嶺、大嶼山、紅香爐、東涌口,皆隸屯門汛轄管。1817年,嘉慶二十二年八月,東涌口增建汛房八間,東涌口石獅山腳建炮台二座。嘉慶二十四年,赤柱已設防。1821年,道光元年,把總一、外委一、兵十六駐守屯門汛,另撥兵六十名分防輞井、橫州、官涌、蕉徑、大埔頭、城門凹,皆隸屯門汛。[無比薄弱!對比此時阿美士德使團之停泊香港仔瀑布灣,其中尤有士丹頓,英人覬覦之心已熾,而清朝之海防如此淺薄。]1831年,道光十一年,大鵬營分左右營,右營駐新建東涌所城,派守備一。(作者:劉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