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商界心聲】「工業」定義的迷思

【商界心聲】「工業」定義的迷思

責任編輯:靜文 2025-06-10 08:17:3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莊子雄

 香港工業歷史悠久。上世紀中葉,香港製造業一度非常蓬勃。然而,自八十年代起,本地工廠大規模北移,加上經濟重心轉向金融與貿易,不少人便誤以為香港工業已經式微。這種迷思,實際上源於社會對香港工業的認知不足,長期將「香港工業」等同於「製造業」造成這種觀念的根本原因,是現行統計方法未能全面反映工業完整的價值鏈及其經濟貢獻,也缺乏切合香港獨特工業情況的統計標準。

 工業價值被嚴重低估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新型工業,積極配合國家政策,致力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然而,在分析經濟價值時,卻缺乏對「工業」的明確定義。現時,製造業統計主要涵蓋食品、金屬、化學、橡膠等傳統產業,卻忽略了不少香港廠商早已轉型,參與工業價值鏈中更高增值的環節,如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規劃、供應鏈管理等。單以製造業增加價值作為衡量,難以全面、準確反映香港工業的實際狀況和經濟貢獻,令工業的真實價值和潛力被嚴重低估。

 數據顯示,新型工業已成為推動香港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其本地工業體系呈現出獨特的發展模式與運作特徵。工總早前委託港大經管學院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進行研究,發表了《香港製造:新型工業化策略》中期報告(下稱《報告》),更精準識別和分類與工業相關的行業。《報告》指出,香港工業涵蓋四大組成部分:新型工業、製造業、分判製造工序,以及出版與包裝。這四者合共貢獻本地生產總值(GDP)4.4%,遠高於單計製造業的約1%;與工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則佔本地生產總值16.2%。

 工業將成為關鍵引擎

 或許有人質疑,創新科技及工業局4月公布的數據,指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的經濟增加價值僅佔本地生產總值2.6%,較《報告》結果為低。筆者必須強調,《報告》是業界首次嘗試界定工業的覆蓋範圍,主要依據本地業界發展歷史和實際需要。例如,佔本地生產總值1.8%的分判製造工序,正是八十年代工廠北移後出現,本地製造企業逐步轉型為進出口貿易企業。從區域價值鏈的角度看,這些從事分判製造工序的貿易公司,體現了「總部經濟」的模式,即企業雖把生產工序外判至其他地區,但仍將香港作為管理、協調及運籌的中心,繼續在工業價值鏈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據現有研究數據顯示,民間與政府機構對新型工業的定義存在較高程度的一致性,但在具體界定標準方面仍存在一定差異。這表明工業定義及其相關數據監測體系已成為當前工業發展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放眼全球,各國對「製造業」的定義分歧不大,但對「工業」則缺乏統一標準。以新加坡為例,當地「工業」分類為Goods Producing Industries,包括製造業、採礦、漁農、公用事業及建築業;英國則將製造、採礦、公用事業及水資源管理歸為Production,並未納入漁農及建築。筆者並非主張盲目跟從外國標準,也不認為需要徹底改變現行統計方法,而是應根據本地實際發展,重新審視並明確界定工業的範圍,為未來產業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我深信,只要國家支持、各界攜手合作,工業必將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為本港開創新時代。

責任編輯:靜文 【商界心聲】「工業」定義的迷思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