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01
千古風流看湖湘
时间:2014-12-31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千古風流看湖湘

  --旅游品讀名人故里的人文情懷
 
  導語:每一種文化,背后都有其特性。湖湘文化亦如此。正是有了這一文化的熏陶,從古至今,那些走南闖北的湖南人,才能演繹出自己光芒的人生。
 
  我們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人,對湖湘文化的敬畏,踏上了走訪湖湘名人故里的旅程。汨羅江上,千古江流屈子魂,關于屈原,只能說,他心九天,不在世情。西漢初年,賈誼出任"長沙王"。回眸歷史,聆聽老宅故事。一代師圣"杜甫"魂歸湘江,給后人寫下一頁長沙史詩;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留下"出淤泥而不染"的愛蓮說;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是非功過,仍為世人津津樂道;左宗棠出生于湘陰,憶左公之魂盡在柳莊;文學巨匠沈從文筆下,世人認識了鳳凰古鎮……又有造紙術發明者蔡倫、書法家歐陽詢、思想家王夫之、岳麓書院巨子陶澍、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戊戌維新志士譚嗣同等湖南籍名人志士,將湖湘文化的堅韌品格傳至神州大地,名垂千史。
 
  "高山仰之,景行行之"。一路走來,心靈震撼。這才明白最美的故事總發生在人與歷史交錯的電光火石間。北去的湘江帶走了無數歲月,卻始終帶不走瀟湘大地的繁盛巍峨。她的兒子黃興、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能人志士更為她增添了瑰麗色彩,可謂千古風流看湖湘。
 
  這些,真是處處都值得世人來觀賞和現場研究,增添見識,完善人生。
 
  走近屈原:詩魂國魂 汨羅情緣
 
 
  如果說,《離騷》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刻畫出了一位堅貞高潔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那么,屈原的形象也在這詩句中顯得立體而豐滿。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這是屈原的執著,是他的真實寫照,人們沒有忘記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將他的詩句互相傳誦。
 
  千古江流屈子魂
 
  自古"燕趙多悲歌,湘楚多志士"。屈原,楚辭的創始人。但屈夫子的祖籍不在湖湘。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最終遭讒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屈原聽此噩耗,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聞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劃著各自的船來到江中,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 (此風俗日后演變成賽龍舟)。人們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將魚喂飽。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汨羅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來祭祀他。
 
  憑吊:屈原祠里萬古悲風
 
  據傳,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汨羅江畔的玉笥山上居住。屈原投江后不久,人們將南陽里故宅作祠,用以祭祀這位偉大的詩人。晉王嘉《拾遺記》載:"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存。"祠內碑文載:"汨羅三閭祠,舊多古碑,見《水經注》者,有漢代廟碑暨漢南太守程堅碑。"可證該祠始建于戰國末年。后幾經重修、遷建、改名,至同治八年(1869)定名為屈子祠,是中國僅存的紀念屈原唯一的古建筑。
 
  屈原墓在屈子祠以東四公里的汨羅山上,在兩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綠樹林中,分布著十二座屈原疑冢。分別立有清同治六年(1867)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墓碑,碑文分別為"楚三閭大夫之墓"和"三閭大夫墓"。
 
  兩千多年來,這里一直是祭奠屈原的重要場所,歷代帝王都十分重視。唐玄宗李隆基親敕重修屈子祠,且"歲時致祭"。歷代地方官員,也必在任內親臨憑吊祭奠。
 
  "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后人憑吊屈原,悲切之情頗多,只因人們對屈大夫的深切懷念。
 
  登杜甫江閣  追憶"詩圣"長沙歲月
 
  1200多年前,杜甫從蜀中前往湖南,準備投奔舊日好友、正待調任潭州(長沙)刺史的韋之晉。不料,杜甫趕到長沙時,韋之晉已不幸暴卒,貧病交加的杜甫,只得在長沙度過了人生最后兩個年頭。
 
 
  流離長沙 仍有大作留世
 
  初來長沙時,杜甫寄居舟中,舟常停在南湖港。南湖港附近的長沙驛樓也就成了杜甫送別友人的地方。杜甫晚年的困頓,并沒有扼殺他的創作熱情。從入長沙到魂歸湘江的兩年時間,依然有百余首詩作流傳于世,其中關于長沙的詩作50余首。生活沒著落,杜甫只能靠奉賦贈詩取得一點接濟度日,這種"饑藉家家米,愁征處處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艱難日子,使年老的杜甫心情倍增愁悶。但就在這樣的困境中,杜甫也沒有悲傷自己的身世際遇,而是更心憂天下,情系蒼生。他寫人民的疾苦,"萬姓瘡痍臺,群兇嗜欲肥";寫吐蕃侵于外,藩鎮驕與內,"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寫戰爭的殘酷,"喪亂死多門,鳴呼淚如霰";寫與死于戰亂的百姓相比,自己尚有一舟可以棲身洗濯,"入舟雖苦熱,垢膩可灌溉。痛彼道邊人,形骸改昏旦。"這些詩,真切地描述了那個動亂時代的社會狀貌,表現了他暮年落魄江湖而又關心天下安危與百姓疾苦的感情。
 
  江閣今是憑吊"詩圣"圣地
 
  杜甫憂國愛民的情懷,影響著無數湖湘志士,為湖湘文化注入了愛國主義情懷。杜甫江閣建筑群東朝湘江大道,西向湘江、主體建筑距湘江堤邊5米,一層露臺飄于湘江上5米。主閣樓為南北連廊,有扇形廊、曲廊。連廊外是書法碑廊,精選杜甫近百首湘中詩作中的59首,暗合詩圣59年人生歲月。江閣主閣樓為4層建筑,高33米,體量巨大,氣勢雄渾。二層是杜甫紀念大廳,杜甫塑像正立其中,正面為大型木制淺浮雕《杜工部瀟湘行蹤圖》,展示了杜甫在湖南生活時的行蹤,與大廳中央杜甫雕像交相輝映。設計者匠心獨運,使江閣東西兩面均為正面朝向,即無論從麓山東眺還是自城南西望,江閣均以正面笑迎賓客。
 
  2006年,杜甫江閣及其所在的湘江風光帶被湖南旅游協會評為新瀟湘十景之一,成為各地游人爭相登臨的星城名勝。
 
  【長沙杜甫江閣門票價格】杜甫江閣門票:12元,通票90元
 
  【長沙杜甫江閣景區開放時間】9:00-17:30
 
  探尋湘西邊陲小鎮  追憶沈從文
 
  沈從文故居成為了鳳凰古城的"地標"。上世紀初,沈從文誕生在鳳凰古城的一座南方古老的四合院里,他在這里度過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如今,故居陳列室里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一行行雋永的文字,記錄了他的人生歷程。到這里的三件事情,一是憑吊沈老,發思古之幽情;二是買沈老的書;三是在書上蓋個故居紀念的印章,以后何時讀來,都能回味無窮。
 
 
  百年老屋  傳承名人遺風
 
  在湖南西部的鳳凰古城,這棟已有百余年歷史的晚清建筑,普普通通,瓦檐下的清幽卻是獨有的。乍一看去,分為前后兩進,中間一個小天井,由方塊紅石鋪就而成。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廂房,給人一種精巧秀麗的感覺。據傳,清同治五年(1866年),沈從文的祖父辭官回歸故里,買下了這塊地皮,修建了這座四合院式的樓房。
 
  如今,原屬故主的古老樓房,建成了沈從來生平事跡的展覽室。故居陳列室里,沈老的遺稿、遺墨,吸引著慕名而來的游人。檀木方桌,藤編靠椅、古老的木質結構架子床,都是沈老當年使用過的實物。這是鳳凰永不褪色的風景。
 
  落葉歸根  如水般的心境
 
  "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這是黃永玉為表叔沈從文題寫的碑文。沈從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聽濤山。一代文學巨匠,從山里走出去的孩子,走過自己多彩的人生,又回到了聽濤山。墓地沒有華麗的裝飾,一塊從墓穴鑿起來的不規則巨石,前面臨摹沈從文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鐫刻的挽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是沈老一生高風亮德的真實寫照。
 
  或者,許多人來到鳳凰,只為在某個清晨或者黃昏,捧一盞茶,像《邊城》里的翠翠一樣,等一個偶然路過的心上人。沐浴在古樸自然的氣息中,游覽這世人了解鳳凰的"起點",仿佛已融入到沈老筆下那恬靜、原始的湘西邊城中。猶如一場夢,不愿醒來。
 
  門票:古城內采用一票制 。
 
  美食:鳳凰特產美食眾多,如血粑鴨、苗家臘肉、葛粉、鳳凰古城姜糖等。
 
  交通:長沙汽車西站到鳳凰直達汽車需要5小時,每天早上9點發車。
 
  賈誼故居:獨守鬧市中的靜謐
 
  沉默是一種境界,賈誼故居其實就深藏在一個沉默的老巷中。
 
  賈誼,杰出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所著《過秦論》、《治安策》等為歷代帝王、謀臣必修之典籍。西漢初年,得漢文帝賞識,數度欲讓賈任公卿高位,因權臣不容,后改任長沙王太傅。其在湘楚為官的日子里,留下了一個貶官漢賦學者無盡的愁思,《吊屈原賦》,似乎能看出借古傷己的不幸命運。而長沙賈誼故居,被譽為湖湘文化源頭,是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最古的古跡",也是"屈賈之鄉"標志性的文化遺產。
 
 
  回眸歷史  聆聽老宅的故事
 
  從長沙城區最繁華的黃興南路步行街口,經過喧鬧的解放西路,走進長沙市唯一的一條歷史老街--太平街,久居喧囂鬧市的心多了幾分寧靜。盡管時代不同,踏在青石板的路上,仍然可以感受到一條老街給我們帶來的歷史尚存的韻味。小巷往里走不到一百多米,一座古老的宅子便出現在眼前。心中驀地升起一股敬慕。
 
  走進故居,前面一座長長的石碑,刻錄著賈誼的生涯紀要,講述著賈誼的驚天才華。從正門進去,一眼看到賈誼府邸內的一口井,名"長懷井",又稱太傅井。這口井極小而深,上斂下大,其狀如壺。相傳為賈誼所鑿,歷時兩千多年,是我國目前保存時間最長和實際使用最長的古井。井旁有一石床,為賈誼當年原物,剛好容一人坐。宅前有兩塊碑石,左右各一。又有大柑一株,傳為賈誼親手栽種。公元前177年-前174年,賈誼任長沙王太傅,居此三年有余。
 
  自西漢賜"大漢敕刻賈誼紀功碑"始,長沙賈誼故居得以保護,并形成祠宅合一的格局。清光緒《善化縣志》記載:明萬歷年間,曾在賈誼的故居上建祠,并祠屈子,稱屈賈祠。后經百余次毀建修繕,建筑規制亦屢有變化。時至近代,這里又成為湖南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是毛澤東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毛澤東早年曾撰"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以贊賈誼。
 
  如今,這里是海內外游人到湘了解才子賈誼和湖湘文化的必去之地。
 
  開放時間:8:00 - 17:30
 
  地址:長沙市太平街28號
 
  曾國藩故居:中國最后的"鄉間侯府"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雖然直到今天,曾國藩的是非功過依然難以蓋棺定論,但是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
 
 
  古樸大方  體現曾氏"八本"思想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的精神,也深深地烙印在了富厚堂上。
 
  富厚堂占地四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9202.86平方米,為土石磚木結構,回廊式風格,內外群有求厥齋、舊樸齋、藝芳館、思云館、八寶臺藏書樓等各種建筑。整個建筑雖具侯府規模卻古樸大方,雖有雕梁畫棟卻不顯富麗堂皇,基本體現了曾國藩對建宅"屋宇不肖華美,卻須多種竹柏,多留菜園,即占去四畝,亦自無妨"的意旨。
 
  富厚堂原稱八本堂,取曾國藩"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條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忘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的家訓,后曾紀澤據《后漢書》"富厚如之"而改現名。
 
  近代私人藏書第一樓
 
  曾國藩生前封侯拜相,滿族榮華,死后卻沒有給子孫后代留下什么財產田地,而是數量驚人的藏書。富厚堂的南北兩端是3層藏書閣,南端是曾國藩的公記書樓和曾紀澤的樸記書樓,北端是曾紀鴻的芳記書樓,這是富厚堂的精華所在,各類藏書約30萬卷,另有平裝書數萬冊,超過近代史上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山東聊城海源閣、江蘇常熟鐵琴銅劍樓、浙江宋樓、杭州八千卷樓,是當之無愧的近代私人藏書第一樓。
 
  "盛不過三代",是官宦顯貴之家難以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無一涉足軍界、政界,全部從事教育、科學、文化工作,不少成為著名專家學者。曾氏一族數代無一廢人,未出一個紈绔子弟,引發人們對曾國藩家訓的研究。
 
  今天,曾國藩家訓是系統完整的家庭教科書,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史上影響巨大,被譽為"千古第一家訓"。現在,眾多家長、游客從全國各地慕名而去探訪曾國藩故里,學習千古第一家訓,探求家庭教育之道。目前已經成為湖南乃至全國親子游、家族游最熱門景區之一。
 
  相關鏈接:富厚堂于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
 
  岳陽柳莊:參差楊柳憶左公
 
  左宗棠大器晚成,年過四十才被清廷重用。柳莊是左宗棠36歲聞達前在家務農的地方,從建成入住到1857年正式遷居長沙,左宗棠在柳莊居住14年。期間,左宗棠除研習農事、鉆研農桑外,還廣泛研究天文、軍事、歷史、時事,"讀破萬卷"、"心憂天下",通曉治道,通觀國事,為其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奠定了深厚基礎。
 
 
  蟄居柳莊  耕讀傳家
 
  左宗棠1812年出生在湘陰左家段,早年喪父,家境清貧,曾入贅湘潭周家。23歲結婚時他曾自題一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如今這幅對聯依然印刻在左宗棠讀書時的魁頂閣樓--撲存閣。1843年,左宗棠用教書所得積蓄約九百兩白銀,回到老家,在柳家沖置田70畝,并親自設計建造了一座占地4畝多、有48間房屋的磚木住宅。因摯愛柳樹不折性格,起名"柳莊"。柳莊的門額上,至今仍懸掛著左公題寫的"柳莊"二字,筆力遒勁。回到柳莊后,左宗棠在鄉間耕讀應試,但依然屢次不第。
 
  考場上的失意,并沒有讓左宗棠一蹶不振。他精心經營著他的莊園,除了著力搞好傳統農業的水稻種植外,還植果樹,栽桑竹,種茶葉。房前屋后,池塘路邊,栽植了許多柳樹。他在種稻、種茶、種柳、種桑、種竹的實踐研究中寫出了《樸存閣農書》。雖仍執教家塾,但他徹底忘卻了功名,自稱"湘上農人",在自家的院門上貼門聯:"參差楊柳,豐阜農莊。"
 
  品柳莊詩聯  憶左公之魂
 
  1852年,左宗棠40歲之時,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邀,出山入仕。此后的九年時間里,他由一介"布衣"升任兵部郎中而至封疆大吏。由于軍務政務繁忙,左宗棠將家屬子女都留在家鄉湖南,甚少再回到柳莊。但是柳莊處處展現著左宗棠那著讀書人的情趣和有志之士的抱負。
 
  從一介鄉間名士到晚清重臣,左宗棠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陜甘同治回亂和收復新疆維護中國統一等重要歷史事件。
 
  來過柳莊、深研左宗棠的人說,沒有柳莊,也就難有名垂青史的左宗棠:他在位高權重時,那"樂善好施"、"惠民施政"的德性才干,無不來源于他在柳莊的耕讀修身;那"塞固海防"、"造船鑄炮"的戰略舉措,無不出自于他在柳莊的立意籌劃;那每到一地都要興辦教育、刻印出書、植柳栽桑、興修水利的作為,無不得益于他在柳莊的身體力行。
 
  今天的柳莊,已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觀光,思考歷史,思考人生。
 
  相關鏈接:湘陰縣城不遠處,就是與曾國藩齊名的晚清重臣左宗棠故居--柳莊。清政府為表彰左宗棠功績而在附近建的左文襄公祠也是不可錯過的景點。
 
  本文由《中國名片 湖南故事》新聞深度專題報道采訪組記者趙啟東、陳娟、王芳、何雯、張思靜、劉洗涌、張宇、汪兆基、張俊、吳軍暉、王智生、唐勇平、周芷行撰寫。
[责任编辑: 郭美红]
Copyright © 2014 中国名片|湖南故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