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菱角塘古街感受风情古韵

2018-10-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青磚黛瓦馬頭牆,飛簷翹角坡屋頂。日前,漫步於永州之野的菱角塘古街,欣賞典雅古樸的仿明清式建築群,籠罩在迷蒙的煙雨裡,兩側商戶敞開沿街大門,濃郁的風情古韻撲面而來。

 
  菱角塘古街位於永州市零陵區東郊。曾經是零桂古道上最大的驛站與最有特色的商業古街。
 
 
  菱角塘古街如一條長龍,蟄伏於歷史的空間。菱角塘古街的地理特徵是“兩嶺相擁,兩水相繞,‘五花’相簇”:
 
  “兩嶺”即金牛嶺、寨子嶺,前望金牛嶺,後連寨子嶺,寨子嶺又連著深山;“兩水”即金溪、雙牌渠道,如兩條流動的綠帶環繞。金溪坐落于金牛嶺下;“五花”即劉瓦屋、良灣鄧家、廖家屋裡、浮塘陳家、坪頭唐家五個自然村落,如五朵金花般簇擁于古街周邊。
 
  《零陵縣誌》載:清初,零陵縣劃分為12鄉49裡,菱角塘屬歸德鄉。民國16年(1927年),零陵縣設17鄉133團,設菱角塘團。解放初期,零陵縣設13個區,始設菱角塘區。
 
  菱角塘古街也曾熱鬧過,因為這裡曾是甯遠、藍山乃至廣東等地的官員、商賈以及民眾出入永州府的必經之地。解放後,這裡曾是菱角塘區、菱角塘公社(鎮)行政中心所在地。當時所轄區域是很寬的,除現在的菱角塘鎮,還包括長嶺、大河江、氹底和雙牌的茶林、麻江等地,到1962年又增加了七裡店。“麻雀雖小,肝膽周全”。那供銷社、食品站、糧站、衛生院(區)、衛生所(公社)、中學、小學、郵政所、工商所、稅務所、銀行營業所等等單位,都因行政機關的設立而設立。
 
  菱角塘古街不大也不長。一條主街,長約三餘裡,寬約丈餘;兩條橫街,各長約半裡,寬約五六尺。街的兩邊是店鋪,都是木質平房,有的店鋪的後面紮了樓子屋。只有店鋪相鄰之處,才有磚砌或石砌間隔牆。主街地面都是小鵝卵石鋪就,橫街地面為青石鋪成。
 
  菱角塘古街離永州府只有二十五裡,不遠也不近,也就是半來天的路程。許多官員、商人或民眾要進入永州府,因為經過長途跋涉,基本上都要在這裡歇腳休整一宿,洗滌一路疲憊和辛勞。這樣,古街就衍生出許多生意行當,如夥鋪、米鋪、藥鋪、南貨鋪、雜貨鋪等,還有木匠、篾匠、刻匠、砌匠、鐵匠等匠鋪,可謂商鋪林立,應有盡有。
 
  離古街東面僅二裡連著的寨子嶺,很有些歷史。據說三國時張飛攻打零陵,曾帶兵囤駐紮寨於此,故名。前些年,有人在這裡挖出過鐵片、銅片、陶片等物件殘片,說是張飛在囤兵時留下的,人們稱它們為文物。
 
 
  菱角塘古街地處一個高臺上,三面地勢低窪,故而歷史上就缺水,一直流傳說:“晴三日無水吃,落三日無柴燒”。這種缺水的歷史在20世紀60年代被徹底改變。毛澤東發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號召,在全國大辦農業、大興水利的浪潮下,1964年修建雙牌渠道,次年建成通水。它貼菱角塘古街而過,從此旱澇無憂。
 
  古街的中心位置是一個大坪曠,這裡是墟場,就是趕“鬧子”的地方。每到趕墟的日子,這裡便人山人海,十裡八鄉的鄉民集聚于此,墟場和街道上,熙熙攘攘。
 
  因為是古街,菱角塘就有一些古建築,除了古店鋪,還有周邊村子的祠堂。
 
  近些年來,古街的風情古韻也漸漸散去。老房子被失去了“恩寵”,有的東倒西歪,有的岌岌可危,有的已成廢墟,一片衰敗、腐朽、凋零的景象,包括空氣。街還是那條街,但時過境遷,昔非今比,菱角塘古街成了一條空街、“盲街”。古街繁華褪去,顯得冷清、冷落、冷淡,風光不再,讓人看了,感觸萬千。
 
  而那些沒有倒塌的老房子的垛牆上,或者房已倒牆沒塌的老牆上,老商鋪的商號、中文拼音識字圖案、大紅標語,經過歷史的風雨洗刷,都已斑駁,雖失去了昔日的光澤,卻依稀可見。它們也算是文物了,像歷經滄桑的老者,孤獨地依偎著古牆,艱難地守護著古街。很堅強的樣子。
 
  夢裡的古街,是菱角塘人的綿綿鄉愁。(唐勇平 袁忠民)
[责任编辑:实习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