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中英街蝶變歷史文化名街-香港商报

回歸20年:中英街蝶變歷史文化名街

2017-06-30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1899年,歷史煙雲變幻,中英勘定「新界」北部邊界,沙頭角鎮上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足4米的小街,被界碑石一分為二。這條街,便是中英街。

  一百多年來,中英街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的變遷與發展。中英街上的人們,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見證發展。無論是原住民祖傳老店的堅守與傳承,還是新加盟商場的陸續開張,都以其勃發的生機,豐富并繁衍著這條百年老街的滄桑歲月。

  時值香港回歸祖國20年之際,記者到中英街采訪獲悉,依託「一街兩制」的獨特歷史人文底蘊,這條百年老街正在變身成集旅游、觀光、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商貿旅游特色小鎮。

  未來的中英街,不僅有活躍的商貿業,更有「活」的歷史文化,向慕名前來的人們,訴說其悠久深遠的故事。香港商報記者林麗青

  李天送展示證書。

  老住民堅守傳承老字號

  一百多年前,中英街上只有幾間房子,大榕樹旁的泰日臺藥店便是其中的一間。1979年,香港老字號泰日臺藥店開門營業。波士李天送是新界沙頭角鹽寮嚇村村代表,一家三代都在經營藥業。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賣藥,香港賣藥商店的結構都是一樣的,不同於那些新店,好像雜貨店一樣,什麼東西都有得買,最緊要的是自家店,一定要貨真價實。」說起香港回歸20年來商店的變化,李天送對老店的傳承非常自豪。

  開業已經快40年了,李天送與周圍的街坊都有很深的感情。作為香港老字號,泰日臺藥店一開始做的便是街坊生意。「哪家孩子病了來買藥,哪家人臨時有需要,如果沒帶錢都可以先拿藥走,過幾天街坊一定會送錢過來。」

  記者到訪的當天,李天送的大兒子李柏年也正在店里幫忙。「我們這家店幾十年來都是這個格局,在我小的時候,店面就一直是這麼大。地板都還是一百多年前的地板,關帝像也是供在那個位置,櫃臺也是當年的格局,只不過是木質櫃臺換成了玻璃櫃臺。」

  在波記百貨購物的人們。

  李天送回憶道:「當時起建這棟房子的時候,中英街只有幾間房子。除了這里,隔壁,還有榕樹頭那邊也有幾間,都是很老的房子。」兒子李柏年補充說:「當時建這間房子的時候用的是青磚,如果我們現在不要這些青磚了,香港會有專門的機構來回收。」

  「生意最好的時候應該算是香港回歸后的那幾年,這里經常是人山人海,做什麼都賺。」李天送說。憑藉毗鄰香港的特殊位置、免稅街的獨特優勢,以及琳瑯滿目的百貨商品,中英街在2000年前后迎來了商業的高潮期,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游客。面積僅有0 .17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人流如織,曾經一天涌入過10萬游客。

  李天送是香港鹽田同鄉聯誼總會理事、深圳市鹽田區中英街文化交流發展協會理事。他對自己的這些社會職務很是驕傲,主動秀給記者看,還讓記者拍照。作為一個在中英街生活了40多年的老港人,他始終堅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好,自己的生意也會越來越好。

  新生代緊跟時代弄新潮

  巔峰期的熱鬧過后,中英街的客流、門面以及業態都在發生著變化。

  現時已是泰日臺藥店頂梁柱的李柏年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就賣泰國、臺灣、日本的藥,很簡單,大約50到100種。那時候的生意也很好做,客人來買東西都是亂挑的,人家買什麼他就跟著買什麼東西。現在國內人對藥品精明了很多,知道要用什麼藥,也知道藥是怎麼用,要求要比以前多好多,現在一家最小的店也要有幾千個品種。」

  中學畢業后,16歲的李柏年就到店里幫忙,進貨、賣藥,樣樣都做。早先年,李柏年還到香港大學進修藥學課程。李柏年透露,此前有人曾出十幾萬的月租承租這間店面,被他毫不猶豫地回絕了。「因為是老店,說到底還是舍不得,有一份感情在里面,這家店面永遠會傳承下去。」

  說話間,李柏年將店面的名片電派發給記者,名片上留有地址、電話,還有微信和二維碼。

  和泰日臺一樣,在中英街已經營了30多年的波記百貨,波士也是當地原居民。「30多年前,店門口的博物館還沒建起來,這里就是一片海灘。」店夥計楊斯華是店波士的親戚,自小就到店里幫忙。「千禧年的時候,店里生意非常火爆,你想進店都進不來,排隊都排到華港那邊。」楊斯華說,回歸前后,很多來中英街的都是游客,「沒有到過中英街的人都會很好奇,想到里邊看看是怎樣的。」

  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楊斯華說,當時最熱銷的是日用品,因為比外邊的東西便宜很多,買的人特別多,一天的營業額都有幾十萬元。「每天收錢都用籮筐抬」、「購物人群如過江之鯽」,可謂中英街商業鼎盛時期的最佳寫照。

  近年來海淘、阿里等電商紛紛崛起,對實體店沖擊很大。不過因為免稅及地緣的優勢,中英街里的店舖仍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已在中英街開業兩年多的香港連鎖商店百匯坊,因為看好中英街的前景,去年又新開了一家分店。據百匯坊工作人員梁家杰介紹,目前店里賣的最好的就是奶粉、尿布、藥酒以及化妝品。「相比起淘寶和海淘,大家在這里買東西看得見、摸得著,會更放心些。」

  博物館永銘歷史傳國訓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孫霄接受采訪。

 

  自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20年時間彈指一揮間。

  20年間,中英街繁華熱鬧一如往昔。然而這條百年老街身上所承載的天然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998年,深圳市鹽田區掛牌成立后,鹽田區政府在中英街投資建設了中英街歷史博物館。1999年,中英街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孫霄出任首任館長。

  孫霄早年在西安半坡博物館工作,1989年南下深圳。1998年7月,孫霄從深圳市文管辦借調鹽田區文化局,負責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的籌備工作。「當時我是主動要求到中英街來,想在這里圓了自己的博物館夢。」

  孫霄認為,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英街就是一條軍事分割線。而香港回歸后,中英街已成為歷史文化的符號。「香港有歷史學者認為,鴉片戰爭后能證明這段屈辱歷史的就剩下中英街界碑了。」孫霄說,現在能找到的有11塊中英街界碑,而中英街上的8塊至今還完好保存著。

  2009年,該博物館與香港國民教育中心開展「中英街文化之旅」的活動。孫霄回憶說,當時是香港國民教育中心主動聯繫博物館,港方認為,回歸后需要加強香港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香港年輕人只知道香港回歸,卻不清楚香港是如何分割出去的,而在這方面,中英街的界碑記錄下了當年的歷史。」孫霄認為,在目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重提中英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極具現實意義。

  警示日情連深港醒世人

  多年來,鹽田區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挖掘中英街的歷史文化資源。

  2001年,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旁,深圳鹽田區以中英勘界歷史為載體,鑄造了「中英街警世鐘」。2002年,鹽田區將3月18日定為「中英街318警示日」,決定從2002年起每年3月18日舉行鳴鐘儀式,警示人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并於當年舉辦首屆「中英街318警示日」鳴鐘儀式活動。2003年,該項活動由深圳市委宣傳部和鹽田區委、區政府聯合舉辦,升級為深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品牌。目前,「中英街3.18警示日」已經成為一項愛國主義教育的品牌活動,鹽田區每年都會結合重大歷史事件周年紀念、重大節慶活動,精心選取主題,開展系列活動。而每年的這一天,都有數百名深港兩地居民和學生聚集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廣場,在鐘聲中銘記歷史,警示著廣大中華兒女「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截至今年,鳴鐘儀式已成功舉辦16屆。香港福德學社小學校長梁志文說,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參加警示日活動,實地參觀讓學生印象深刻,提升了香港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香港回歸二十年了,中英街就是一個『一街兩制』一個很好的樣板。」香港鹽田同鄉聯誼總會會長沙錦濤說,中英街社區住的香港人,比原居民還多兩三倍。「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大家都往香港走。回歸以后,這些人都搬到中英街來住,連香港人搬到中英街來住,所以說明這個人心的回歸,在中英街就是最好的體現。」

  中英街歷史文化煥新顏

  「打造歷史文化名街,以文化旅游促進經濟發展的想法早年便已成型。」據中英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英街的轉型便是讓歷史文化「活」過來,自歷史文化發展目標確立以來,鹽田區政府投資了5000萬元人民幣(約5,726萬港元)修葺建設騎樓、古塔公園、回歸廣場、浮雕牆等中英街十大景點。

沙欄嚇村在中英街的文化轉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沉睡200多年的傳統麒麟舞陸續被發掘出來,「天后宮」和「吳氏宗祠」也被修復一新。瀕臨失傳的天后寶誕慶典儀式獲得了傳承,魚燈舞民俗博物館也建了起來。這些充滿歷史文化風情的中英街文化逐漸取代商業成為吸引游客參觀的重點。

  「現在每年的客流量總體維持在300萬左右,最高峰時達到每天1.5萬人。」記者從中英街管理局獲悉,中英街正在通過科技智能化手段提升通行效率,年底還有望取消辦證工本費。

隨著深港合作進一步加深,深港兩地民間對中英街商貿旅游價值的強烈共識和政府層面的積極意願,都為未來深港合作創新發展中英街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

  「鹽田區正加緊規劃,計劃將中英街打造成商貿旅游特色小鎮,除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價值,還將對中英街整體環境進行改造,完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該負責人說道。從去年開始,鹽田便對中英街進行全面的改造,居住、旅游環境已大有改觀。

據透露,中英街正積極探索「深港更緊密合作區」建設,爭取打造成深港東部新的合作平臺,輻射帶動深港毗連地區繁榮發展,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提供具有歷史意義的探索和嘗試。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