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扮靚中外投資匯聚點-香港商报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扮靚中外投資匯聚點

2017-07-01
来源:香港商报

  

陈智思接受商报记者专访时指,回归20年以来,香港已不再纯粹担当“单一市场”角色。

       新屆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亞洲金融總裁陳智思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稱,回歸20年來,香港不再純粹擔當「單一市場」角色;透過建立雙向平臺,香港已成為內地及海外資金的匯聚點。香港商報記者鄭珊珊鄺偉軒

  1970年代,怡和和太古系等英資企業在香港獨領風騷。1980及1990年代,隨著香港地產行業冒起,香港金融市場注意力轉移至以長江實業(001,現易名為「長江和記實業」)為首的華資企業身上;踏入2000年代,大型國企競相來港上市,香港金融市場焦點又轉移至內地企業身上。

  回歸20年,香港金融業何去何從?陳智思說:「今天的香港金融業,絕非純粹擔當『單一市場』角色,未來與內地金融市場將會實現很大程度的接軌。」他稱,香港市場定必成為不同背景的資金和企業的「匯聚點」,并非僅僅是香港人買香港公司股票的「沉悶局面」。

  陳智思說:「以證券平臺作例子,建立雙向平臺后,若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不僅內地資者可以參與,海外資金亦可購買內地公司發行的股票,成為香港市場的參與者。」

  港金融業未「內地化」

  近年,中資企業搶去港股「半壁江山」,香港資本市場「內地化」之說不脛而走。陳智思說,「北水」(內地資金) 來港后,「內地化」其實屬相當正常,「但金融平臺若要做得好,應是朝雙向發展」。

  陳智思認為,香港金融平臺并非單純服侍內地企業,因此,香港并未一面倒「內地化」,更沒有為了遷就內地而修改香港的法例。他指,「一帶一路」背景下,內地企業仍將不斷透過香港「走出去」,未來做金融業時,眼光不僅要放得更遠,也要一併考慮內地市場的潛力。

  中資涉入香港金融業,不止在股債層面體現,連帶香港壽險業亦因內地資金涌港而興起。陳智思說,過去10多年,隨著內地政策變更,內地經濟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創造了大批消費者之餘,亦促使了他們為其手上財富增值。

  陳智思認為,香港本土保險市場變化并不大,發展空間已飽和,但對內地居民來說,若今天仍留在內地進行資產配置,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但香港市場勝在多元化,有利他們分散風險。他續說,香港金融業優勢在於其作為離岸市場的地位,「只要人民幣尚未全面自由兌換,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尚可維持」。

  港滬深需分工合作達至互補

  面對近年上海屢以「后來居上」姿態挑戰香港作為中國面向國際金融市場的窗口地位,陳智思認為,上海定必是金融中心,但香港與上海之間的分別,在於香港為一離岸中心,以及香港在法制及建構上的優勢。

  陳智思說:「相比上海,香港在離岸市場建構、法制的健全程度,乃至港元在全球的接受能力均具有優勢,鑑於人民幣國際化仍須經歷漫長進程,上海要取代香港并不容易。」

  雖然上海在可見將來仍未具備取代香港的條件,但陳智思坦言,香港定必要強化自身角色,更要致力擴闊香港的產業,做到「不止金融甘簡單」;至於與上海和深圳之間,亦需要合作和分工,達到互補效果,不要互相競爭。

  陳智思預計,未來10年,香港與全球的資金融合將趨於成熟,「吸引海外公司來港上市之餘,亦要吸引內地投資者購買上述公司的股票,而非直接前往歐美等地投資」。

作为行政会议成员,陈智思(右)于香港仔向一众市民派发宣传单张。资料图片

  亞洲金融可擔當更積極角色

  談完宏觀談微觀。陳智思為亞洲金融(662)總裁,該公司回歸前后一直在香港扮演積極角色。他談到,亞洲金融不止是一家香港公司,憑藉其悠久的東南亞背景,既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又協助海外企業「走進來」。

  陳智思父親陳有慶及其祖父陳弼臣,均是祖籍廣東潮陽的泰國華僑。1959年,陳有慶及陳弼臣聯同保險業翹楚劉奇鸉、大生銀行創辦人馬錦燦以及海外信託銀行創辦人曹耀等人,創立了亞洲保險,奠定了今天亞洲金融的基石。

  為何當年陳智思的父輩及祖父輩銳意紮根香港?陳智思憶述,這或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家族不欲將所有資產放在泰國,從而分散風險有關:「當時,家族曾想過把資產放在新加坡,但最終決定放在香港。」

  陳智思解釋,當年家族選擇落戶香港,主因是其「潮州幫」背景:「香港約有五分之一為潮州人,家族早年在香港有朋友,在有人認識下,合作起來更易上手,而這正是當初選擇落戶香港的原因。」

  回望過去,陳智思稱,家族選擇落戶香港「絕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今天亞洲金融已非旨在分散風險,而是協調海外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相比於其他泰國公司,我們更認識內地市場,若他們要找合作夥伴,一定會選擇我們」。

  陳智思簡介

  學歷美國加州Pomona College文學士商業職務亞洲金融(662)總裁盤谷銀行(中國)總裁社會公職新屆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議員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香港泰國商會主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

  林鄭勤力務實 可為港開新局

  您如何評價以林鄭月娥為首的新屆政府?面對記者發問,曾是林鄭競選辦主任的陳智思盛贊林鄭月娥是勤力和務實的人,而新屆政府同樣是一個務實的政府,「希望在新人事、新作風之下,為香港帶來新局面,為香港重新找到定位和優勢」。

  陳智思承認香港航運業等部分行業漸被邊緣化,認為新屆政府除了首要解決房屋問題外,還應集中發展科技創新。陳智思說:「近年愈來愈多人擔心香港既有定位能否維持下去,故(新屆政府)要不斷開發,而不是『人有我有』,一定要開發自身優勢。」

  新屆政府將運作至2022年,而2022年剛好是香港走過「五十年不變」的一半路程。陳智思說,未來5至10年,香港的發展正處於重要階段,因此,新屆政府要為香港重新找到定位,「讓香港走完『五十年不變』餘下25年之餘,更可多走一個25年」。「林鄭曾游說我加入政府」

  陳智思一直以來被視為有望成為未來特首的「黑馬」,但直到今天仍以「業餘」方式參與政治。他坦言,至今仍不以全職身份從政,緣於無法平衡從政與股東和家族之間的利益,又指自己未來10年亦未有具備參選特首的能力,「即使我願意(加入政府),家族亦不會願意讓我這樣做」。

  陳智思承認,當前香港的政治氣候,是令他決定不全職加入政府的其中一個原因,「但這并非完全不能克服」,關鍵在於暫未具備足夠能力及資源擔任行政長官。「亞洲金融的醫療和教育業務仍處開發期而未見收成,面對如斯境況,又怎樣放棄手上工作加入政府?」他說。

  由1998年晉身首屆立法會、2004年獲任行政會議成員、2008年當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直到今年初擔任林鄭月娥競選辦主任、現在任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從政之路可謂一帆風順。他披露,「林鄭曾游說我加入新屆政府」,但「若我全職從政的話,亞洲金融的平臺便沒有人打理」。

  回顧他1998年參選立法會,他憶述那次參選確實有點偶然,原本參選保險界的并非他本人,而是他多年前的上司劉奇鸉。正因陳智思替代劉奇鸉「披甲上陣」,成就了陳智思當年贏取香港回歸祖國后首屆立法會的議席。

  陳智思商旅政途一帆風順

林郑月娥竞选特首期间,陈智思是其竞选办主任。图为两人在大谭郊野公园合影。(陈智思Facebook相片)

     回歸20年來,陳智思不單政途一帆風順,還善於捕捉機會、為股東增值,當中包括今年出售香港人壽,以及2006年出售亞洲商業銀行兩項交易。他坦言,能夠出售上述項目相當幸運,更認為作價是「難以想像的好」。

  今年3月,亞洲金融聯同創興銀行(1111)、華僑永亨銀行、上海商業銀行及招商銀行(3968)旗下永隆銀行,出售香港人壽全部股權予首元國際,作價71億元。至於出售亞洲商業銀行交易則於2006年發生,當時是45億元,將之售予大眾銀行(626)旗下日本信用保證集團。

  對於上述交易,陳智思娓娓道來:「對我們來說,持有一家差不多是香港規模最細的零售銀行,發展空間其實不大;加上當時已意識監管及合規成本只會愈來愈高,故當時我便建議將其出售,將客戶群轉向內地。」

  陳智思的機智決定,帶領亞洲金融股東避過了金融海嘯的浩劫。但他仍然認為,永隆銀行售予招商銀行的交易,不論時機抑或作價,確實較他們出售亞洲商業銀行時更好:「伍宜孫家族是在2008年即金融海嘯前,將永隆銀行售予招商銀行,而交易剛好是在金融海嘯過后即2009年完成,讓永隆股東及投資者可在金融海嘯后以便宜價錢購買更多資產。」

  讓陳智思津津樂道的,還有銀聯信託的成立進程。他說:「1999年,立法會通過強積金的設立,但當時只有如豐銀行及中銀香港等大型金融機構,能夠營運強積金如此龐大的業務,於是便與同行商量后決定成立一家新公司,專門經營強積金相關業務,共享客戶源和其他資源,這便是銀聯信託。」他坦言,如果沒有銀聯信託,公司現在肯定已被市場淘汰。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