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達談大灣區 深港合作是重要引擎-香港商报

郭萬達談大灣區 深港合作是重要引擎

2017-07-02
来源:香港商报

  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國家提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將港澳地區納入國家總體規劃。這對香港來說意味著怎樣的機遇?大灣區背景下的深港合作,又有哪些新的內涵,將有哪些突破?近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就此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  施美

  大灣區概念  提出恰逢其時

  記者:「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今年全國兩會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從過去的「珠三角城市群」到泛珠三角概念,再到粵港澳大灣區,您認為在頂層設計上出現了哪些思路轉換?

  郭萬達:首先,「珠三角城市群」是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就提出來的,當時就提出了要建設世界級的城市群。這一世界級的城市群的名單也有不同的說法,在原有的規劃中已包含廣東的9個市,但有的說法包含港澳,有的則不含這兩個地方。比如,當提到「大珠三角」概念時是包括港澳地區的,當提到「珠三角」概念時則不包括港澳。現在提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就是要將港澳地區納入進來一并規劃,在原有珠三角或大珠三角城市群基礎上,形成一個真正的世界級大灣區的規劃。其次,原先珠三角城市群著眼於廣東省的城市發展,而大灣區則著眼於港澳地區和廣東各主要城市的合作和發展。「大灣區」這一概念作為國家層面提出來,是李克強總理在今年三月政府工作報告中,在講發揮港澳地區在大灣區的作用時提出來的。「十三五」規劃中也是在講到港澳發展時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從背景來看,跟「十二五」的時候肯定是不一樣的,原來說的世界級的城市群仍然是在地方的層面,但是現在是中央主導了這麼一個區域的規劃,所以今天來提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和十幾年前民間提出的,以及七八年前地方所提出的,甚至幾年前提出的背景、含義都有所變化。并且,現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到的是「一國兩制」下的城市發展,與原先珠三角城市群有所不同。還有,兩種提法的背景不同,從過去提「珠三角城市群」到現在提「粵港澳大灣區」,是因應全球的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戰略這一大的背景。另外,兩者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規模不同,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已經在世界的城市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經濟規模比三藩市灣區都大。與之對應的基礎設施也發生了變化,港珠澳大橋今年要建成通車了,深中通道也要開始啟動建設了,粵港澳地區中,珠江東岸、西岸的發展變化也很大,原來西岸相對落后,現在也有很大的發展,東岸本身創新勢頭則非常的明顯。港澳地區自身發展的勢頭也不一樣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澳門世界旅游休镕中心、經貿平台的作用也仍然在發揮。

  兩地協調機制料提升

  記者:在粵港澳大灣區大背景之下,深港合作有哪些新的內涵?需要從哪些方面實現突破?

  郭萬達:原來深港合作可能就兩個城市之間的合作,現在放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就不光是兩個城市了,珠三角有9+2個城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門、肇慶九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甚至還要輻射到泛珠三角,并輻射到廣東的其他地區,如粵北山區河源等,所以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深港的合作不僅僅是兩個城市之間的事情。深港的合作不光是自身要發展,還要輻射帶動其他城市的發展。深港之間合作的內涵也會不一樣,以前的合作更多的是在產業經濟,現在還有民生的領域、社會領域,甚至包括基礎設施的聯通。比如教育、醫療、養老以及環保領域,再比如香港的居民能不能來深圳買房?兩地通話是否應該還是按照國際長途來計費等等,都是需要重新考量的議題。在協調機制方面,原先深港之間已經有一個機制,每年深港政府層面都有交流、研討,而現在是由國家發改委協調,以后是否會上升到國務院來統籌協調?也是要重新考慮的事情,兩地舊的協調機制限制可能被打破,未來協調機制可能會提升。

  深港不存在龍頭之爭

  記者:您認為「深港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占據怎樣的地位?

  郭萬達:深港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是一個重要的引擎,它不僅能帶動其他城市的發展,并且在交通方面已形成一個國際化的網絡。香港的國際航班6000多萬人次,深圳航班是4000多萬人次。香港和深圳的港口也在世界排名第三、第四。這在大灣區中能發揮國家的開放經濟的作用。另外,跨境通關方面,深港口岸通關人流量很大,這在貿易投資便利化、通關體制的改革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次,兩地居民交流頻繁,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香港居民去內地,有70%左右走向珠三角,這70%中又有80%走向深圳,還有兩地居民的通婚增多,兩地居民分別到兩地買房者也在增加。總之,深港合作好了,大灣區里的很多問題都解決好了。

  記者:您覺得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要不要以哪些城市為中心,是否存在所謂的「龍頭」之爭?

  郭萬達:大灣區各城市因為有了好的基礎,大家都發展比較好,就有了「龍頭」之爭,無論是基礎設施也好,還是其他方面,這可能是我們面臨一個需要跨越的問題。無論是廣州、深圳,還是香港,「龍頭」之爭始終是我們大灣區當中的一個問題、一個障礙。在這里面有三個問題對我們來講很重要:一是怎樣發揮港澳的作用?二是怎樣去體現一國兩制的優勢?三是怎樣克服這種龍頭之爭?事實上,在深港之間,不存在龍頭之爭。一直以來的說法是深圳為香港服務,向香港學習。現在也是這樣,雖然從經濟的規模體量來說,深圳要趕上香港了。但是香港早就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從國際的影響力也好,各方面也好,香港都在深圳前面,國際金融中心排名上香港一直排在第四,原來是第三,而深圳一直排在第二十。深圳只是一個內地的金融中心,一直強調跟香港聯手建設全球的金融中心,深圳自己是成為不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即使是深圳鹽田港在全球吞吐量排名靠前,也需要跟香港聯手打造一個全球的航運中心。深圳這幾年確實創新發展不錯,制造業發展不錯,企業有活力,經濟規模增長迅速,慢慢地深圳經濟總量會趕上香港,但是深圳的人均GDP收入跟香港比還有好大差距。

  香港優勢無可替代

  記者:在您看來,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和深圳各自擁有哪些優勢?兩地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深化合作?具體在哪些方面可以進行合作,金融、創新方面?

  郭萬達:深圳的優勢是,一是腹地大,有東莞惠州等廣闊的腹地;第二,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人口年輕化,香港的老齡化將來會比較嚴重;第三,制造業的優勢,有很多好的工廠;第四,成本的優勢,相比香港的房地產、土地,深圳的成本低。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香港的獨特優勢,這個獨特優勢是其他城市都比不了的。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優勢;還是一個自由港,有自由貿易;香港實行低稅制,只有16.7%;香港是一個法制的城市,法制的社會;身處中西文化交會處,香港本身就是個國際化的城市。總的來說,十年二十年后都沒有哪個城市可以替代香港。怎麼樣發揮優勢互補深化合作?第一,體制機制的優勢互補深化合作,深圳怎麼樣利用香港的單獨關稅,以及利用香港的自由港、自由貿易區的優勢來相互合作,發展產業,發展經濟。有幾個例子,為什麼華為、華大基因在香港有機構,是因為一些技術進不來,但放在香港可以。香港有十幾所大學,研發力量很強。第二,香港有很好的大學,深圳有很好的企業,有很好的產業配套制造能力,兩者可以結合起來。第三,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國內金融中心,兩者結合起來打造人民幣的離岸的業務。例如,深港通、債券通的開通都是很好的例子。

  記者:從戰略通道的打通上來講,港珠澳大橋互聯互通,還有香港以及深圳的機場港口的競合關系如何處理?

  郭萬達:競合關系這個詞用得很好,有競爭才能帶來繁榮,競爭才能搞好服。航空公司是這樣,機場也是這樣,航空公司就一家,它就沒有競爭。但是,競爭不是惡性的競爭,應該有合作。深港機場之間一直有合作,集團之間一直其實都有業務,都有合作的,也曾經談過股權的合作。港口方面,深圳的港口本身與香港港口就是有關聯的。以后,這些港口之間的,包括業務的合作,股權的合作等等都可以去討論。這些競合的關系無非就是說要保持一個良性的互動的競爭,然后有序的合作。

  記者:騰訊總裁馬化騰建議,應建立粵港澳科技灣區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制定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政策。您認為深港合作是否也要建立常態化機制?

  郭萬達:馬化騰這個建議說明,粵港澳大灣區中科技創新很重要。在科技創新里面應該有粵港澳合作常態化的機制,如果沒有常態化機制的話,那就沒有辦法去發展。所以我認為常態化機制肯定是很重要的。

  力促灣區要素自由流動

  記者:大灣區區域一體化發展所具有的優勢是什麼?存在哪些制約和障礙?實現灣區內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需要打破哪些阻隔和障礙?

  郭萬達:確實存在行政阻隔。在這個情况下,首先就要打破障礙制約,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動,實現相對自由的流動。人流方面,香港居民到內地來,通關能不能更方便一點?內地居民簽注的政策能不能也更有點彈性?就業方面,能否打破原先的制度限制,香港人才來內地的交稅政策是否有優惠?資金流方面,香港和澳門沒有外匯管制,內地是否能有所突破呢?將來都要打破這些行政阻隔,甚至包括在跨境的阻隔,要有所創新,有所便利,要更方便。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到實行「一國兩制」的港澳地區,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怎麼樣跨境,怎麼樣跨越不同的法律、不同的文化,如果把問題解決好了就是優勢。正如紐約港口的發展體現了紐約和新澤西州的合作,跨越了兩個洲不同的法律,值得借鑒。

  記者:大灣區內部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會否制約灣區一體化發展?

  郭萬達:我的看法是,本身各地之間就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化才好,才有競爭。各個城市功能不同,會使得大灣區的發展更好。當然也會有一些制約,因為各地發展不平衡,大家發展的相關需求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可能對一些共同的一些問題的認識不同,需要的政策可能也不太一樣。

  助港融入一帶一路

  記者:您覺得深港合作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深港之間加深合作,相互投資共同「走出去」將會對一帶一路的發展有何推動作用?

  郭萬達:一帶一路對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國際上的一件大事。因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有資金相通、設施相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在這五通中,深港都能夠去發揮作用,比如說貿易相通。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深圳也是一個進出口大城市。深圳本身的進出口占整個廣東的百分之六七十。所以,深港之間聯合起來,貿易暢通,能在一帶一路中發揮很大的作用。資金融通,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也是一個金融中心,兩者聯合起來給企業發債,給一帶一路提供很好的資金的支持。基礎設施方面,深圳地鐵4號線就是深港合作的成果,現在深圳地鐵已經出去,也給非洲的一些國家去運營地鐵。深圳的經驗加上香港的國際化,在基礎設施方面可以在一帶一路上發揮很大作用。民心相通方面、科技方面、旅游方面,會展、文化方面,幫助企業走出去,發揮香港的超級聯系人的作用,也發揮深圳的創新驅動的優勢,助力一帶一路的發展。

[责任编辑:许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