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駐港澳總領事廖安道:一帶一路港最得益-香港商报

意大利駐港澳總領事廖安道:一帶一路港最得益

2017-07-14
来源:香港商报

廖安道(右二)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记者 冯俊文 摄

廖安道强调,香港必须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记者 冯俊文 摄

  憑着「一國兩制」和背靠祖國優勢,回歸以來香港經濟整體持續向好。意大利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廖安道最近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香港必須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在金融尤其是融資集資領域為「一帶一路」作貢獻,這不僅是幫助沿線國家,更可提升香港自身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港人將是「一帶一路」最大得益者,其金融地位至少可保持10至20年不動搖。香港商報記者 胡茵 黃兆琦 李汶慧

  意大利直接受惠於「一帶一路」

  廖安道說:「建設『一帶一路』是非常重要、極為宏大的基建計劃,有很大潜力將各國進一步連接起來,促進商貿發展,深化文化往來,令國家之間更緊密聯繫并深化了解。而加深了相互認識,便能開啟新合作,不單經貿方面,在文化上也能合作,意大利將會因『一帶一路』直接受惠得益。」

  歷史上,古羅馬帝國與中國有很多文化與商貿交往。現在,不少西方人認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於13世紀后期馬可孛羅到中國的時期,而意大利就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

  中國經濟與歐洲和非洲聯繫緊密,從現代地理戰略位置看,歐亞非三大洲在地中海相遇,位處地中海中心的意大利可稱是歐洲和非洲的連接點。意大利政府已多次透過不同場合和渠道表明「一帶一路」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計劃,該國「十分願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事實上,意大利可作為歐洲門戶和東西歐交匯點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廖安道強調,意大利地理位置優越,正好發揮聯繫歐洲和非洲的橋梁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意中兩國可藉由很多歷史文化相連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盡頭是意大利,當然有段時間意大利由很多小國組成;400多年前,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利瑪竇(MatteoRicci)就是意大利籍,他從澳門進入中國內地,之后一直留在中國,將很多西方事物傳入中國。」廖安道說。

  香港須善用自身長處優勢

  到任港澳3年多的廖安道認為,香港是個非常國際化及獨特的城市,無法輕易被其他城市取代。憑着「一國兩制」和背靠祖國的優勢,香港回歸后整體經濟反覆向上發展,失業率長期維持在低水平。他說:「坦白講,香港經濟可說是出現了『戲劇性增長』。亞太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香港未來前景正面。由於香港地埋位置優越,在世界經濟未來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是亞洲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方面的專長及發達的銀行業,對『一帶一路』建設十分重要。香港投入貢獻,不單是幫助『一帶一路』,也是幫助香港自己。」廖安道續說,「另外,相對亞洲其他地區,法治與自由市場等優勢對香港也很有用,香港有能力盡量利用本身強項,去改善香港經濟增幅。」

  歐盟國家合力推動「一帶一路」

  廖安道也注意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局勢較不穩定地區。他說,「一帶一路」倡議面臨的挑戰特別重大,因沿線國家有不同背景、不同發展程度,有些國家內部問題很多,尤其是中亞與中東,惟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發展」是滅貧及減少政治動蕩和難民數目的最佳方法。

  「『一帶一路』是唯一的、可以解決國家之間分歧的完美計劃。冲突出現是因沒有相互了解和體諒,若能順利落實基建等發展計劃,推動相互了解、貿易和經濟利益,不同宗教的人便能避免很多冲突。」他續指:「『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中,必須確保互惠互利,每個國家和地區都要受惠與得益。」

  廖安道進一步指出,雖然中國經濟實力十分強勁,但要獨力承擔「一帶一路」建設亦是不可能,需歐盟成員國等發達國家合力推動才能落實。這里頭,歐洲企業絕對是中國企業的戰略夥伴。

  他重申,歐洲和中國(內地)是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通過「一帶一路」,歐企能增加內地企業在歐洲的知名度;內企亦能提升歐洲企業在內地的知名度。

  「現時,已有不少內地旅客去過西方和歐洲,但占總人口的比例仍較低,『一帶一路』正好可使這比例不斷提升。」廖安道說。

  吸引中企投資港口

  至於意大利,廖安道從戰略和地緣政治出發,重申讓「海上絲路」連接「陸上絲路」,而意大利正是通往中歐的重要據點,「這是很重要的,很吸引物流公司,對內地企業也很吸引。」

  有外電報稱,中國(內地)企業有意投資亞得里亞海(AdriaticSea)的里雅斯特(Trieste)港口和熱那亞(Genoa)港口,以及利古里亞海(LigurianSea)瓦多利古雷(VadoLigure)港口和彼得拉利古雷(PietraLigure)港口,而意大利當局已提出同意中國內地貨輪使用這些港口。

  廖安道強調,意大利近年已成中國內地直接對外投資最多的西方國家之一,當中80%的投資是透過香港進入意大利。他指,內地近年對意大利企業收購,通常專注和針對高科技創新創意產業、機械裝備、汽車行業等。另外,擁有悠久歷史的設計品牌,尤其是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家族企業,這很受內企青睞,「意大利很多時裝公司是家族企業和中小企,有獨特手工藝傳承,對內企和他們的客戶均十分吸引」。

  他以葡萄酒作比喻,「酒莊不只是賣產品」。當企業投資在精緻的消費和品味上,銷售的不只是產品,也是銷售背后歷史文化傳承。他說:「不只是牌子名,牌子背后的故事和精神,超越了產品本身。」

  「對內地消費者來說,有一部分喜歡追求國際大牌子,但也有一批很有品味的顧客有不同追求。小品牌有家族歷史和故事性,代表生活品味,而且可以度身訂造產品,是一大賣點。」廖安道說。

  香港可能是世界最佳創業城市

  近年來,全球經濟體普遍認為,創新是持續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廖安道說:「面對我們身處的后資本主義經濟,不論在西方、在香港抑或在中國內地,初創企業對經濟越來越重要,我們越來越信任初創企業,因為初創可以提高競爭力,從創新意念中能找到成功,讓年輕人有目標、理想和成就。」意大利駐香港總領事館、香港及澳門意大利商會、香港科學園等組織合作,今年開創了「STARTIT.ASIA」計劃,資助發展潜力巨大的初創企業以香港作為發展基地。

  過去兩年,本港成立了逾2000家初創企業,當中35%是由海外來港的企業家開辦。廖安道表示,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營商環境優越,意大利當局預期該國有更多年輕企業家來港創業。今年首屆STARTIT.ASIA的第一個優勝者是ONO3D,主打產品是便攜式手機3D打印機,產品已開始在美國互聯網零售店巨擘Amazon發售。

  ONO3D首席科技官FilippoMoroni說:「經過短短數月時間,我們從無到有,更已成為一家小型跨國企業,我們需要不斷壯大,也許香港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我們也計劃在香港進行部分后期制作,并將在這里開發新型號。」現時,該公司3D打印機以深圳為生產基地,盡取兩個城市之長。

  看重港人溝通能力

  采訪期間,廖安道列舉出一連串他眼中香港的優勢,除了法治、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言論自由等,當中他最看重的是這個城市的「溝通」能力。香港政府近年推廣「兩文三語」,廖安道認為,溝通能力是外來人能夠在這個城市發展的原因之一,「香港有很大的發展潜力,但如果無法把這些長處告知世界,則等同沒有。正因為香港境內懂多國語言的人不少,能有效向世界展示香港各樣優點,令很多外國投資者都願意來港發展及尋找機遇。」

  他向記者分享自己曾到訪亞洲不同地方的經歷,單以出門為例,假如遇上不懂英文的計程車司機,兩者無法溝通便無法到達目的地,這對外國人而言絕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香港沒有這個問題,香港有九成以上的市民能以英語溝通,我們能輕易理解對方并解決問題,這亦是香港強大優勢。」

  意粉與融合不同文化的香港

  文化交流向來是各國外交的重點之一,意大利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元朝馬可孛羅來華,歷史上亦有不少相關記載。廖安道認為,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有助於雙方互相理解,促進更進一步合作關系。他說,不少意大利人來港亦有從事翻譯、文化藝術等工作;他在任內推出的「美麗意大利」計劃,在港澳大力宣傳意大利文化,去年已舉行約90項活動,預計今年活動將多達100項,內容應有盡有,包括時裝、電影、藝術、音樂等。

  巴杰羅展品9月來港

  世界著名的佛羅倫斯巴杰羅美術館,收藏了約80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師級作品,當中包括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作品。廖安道透露,正與該館磋商外借約1000件藏品,今年9月至12月於香港及澳門舉辦展覽。他期望,是次展覽可以提高本地及澳門收藏家對意大利藝術作品的興趣,從而能在港澳舉辦更多相關展覽。

  此外,在香港及內地每年均有不同劇目的公演,多年來亦有不少一流歌唱家到意大利深造甚至定居,著名女高音和慧便是一個好例子。和慧早年移居意大利,現時已能說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語,在當地享有高知名度,與地道意大利人無异;今年10月和慧亦會來港公演由著名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所寫的劇目《阿依達》,相信屆時將吸引不少意大利歌劇迷入場觀看。

  港人鍾情意式佳餚

  意大利飲食文化享譽國際,「意大利粉」必然會出現在各式西餐廳的餐牌上。廖安道笑言,雖然香港是亞洲第二高消費的城市,但一分錢、一分貨,「香港有意大利以外唯一的米芝蓮三星意大利餐廳。唯一的解釋是,香港人對很多事情的要求和標準都很高,尤其是在飲食方面,正因為這種追求,才能保持傳統正宗,如果滿足不了這標準,餐廳亦會被市場淘汰。」

  據統計,現時香港大概有700間意大利餐廳,當中既有迎合港人口味的改良版意菜,亦有正宗意大利料理。在其他大城市,如美國紐約、韓國首爾等,均難以找到正宗意大利菜。

  廖安道認為,香港融合了不同文化,尤其是港人享有出入境自由,可以到世界不同國家游歷,這令他們視野更為廣闊,更願意接收不同資訊和嘗試新事物,「香港可以自由引入不同地方的人才和文化,令這個城市變得更國際化、更有競爭力。」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