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中国一定会有一流民办大学-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

施一公:中国一定会有一流民办大学

2017-08-26
来源:香港商报網

施一公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杜林、宋璟报道:8月26日,在2017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暨「人才为中国智造注入新动能」主题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做「一代人的大学梦」主题演讲,讲述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梦想成真的故事。他畅想,未来30-40年,中国会有一批一流民办大学崛起,媲美美国知名研究型大学。

  施一公自述,自己出生于60年代,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大时代。「我出生于河南,生长在河南省中南部,9-10岁时的梦想是每天能吃一个苹果,11岁在驻马店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我接受了好的中小学教育,在清华大学学会了做人、开始有了理想,毕业后有幸出国留学,在美18年,十年之前带着梦想回到中国,每天很激动、很兴奋,希望有很大作为。」施一公表示,回国十年来的经历令他心潮澎湃,对中国教育的感受更加真切的,相信不少海外专家和他一样,既看到美国的辉煌和科技的先进,也看到中国的发展需求。「我们的梦想都是一致的,都想教育兴国。」

  2007年开始,施一公负责清华大学大生命科学的人才引进工作,当时,科学家的工资待遇、科研条件都无法与国际相比,生命学科优秀年轻才俊清华大学生命学科能招聘到的概率不足10%,没有胜率。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清华大学的重视,到今天为止,同样一个青年才俊,清华大学和美国比较好州立大学相比,胜率超过90%,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清华大学大生命学科由当时的40位独立博导,发展到今天的165位,规模翻了4倍,实力增长则超过10倍。从1984年到2009年,25年中清华大生命学科只有2篇重量级的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科学和细胞》发表的文章,而从2009年到今年的8年间,共有70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大生命科学有些学科位居世界前列,清华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施一公表示,作为「海归」,学者们很骄傲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但是他也感到不知足,觉得可以再多做一点。

  6年前,施一公和同事们讨论中国科技教育,表达了一些担心,在场学者们都深谙中国文化、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大家想到,为什么不融各家之长,创办一所中国的民办大学。这个想法触动了很多人。「国家的强大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一流高等教育、教育要靠研究型的大学。」施一公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群体,学者们希望创办这样一所大学。两年半前他们开始行动,选择了杭州作为试点,设立了西湖大学。两年半来,施一公总结,截止今天,西湖大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空间上有了2个校园,拥有西溪校园,有66亩地、106000平米所有权,足以容纳150名教授、1200名博士生;永久校园概念设计2个月前完成,预计明年夏天全面开始实施。在人才引进方面,西湖大学从全球近2000位申请人中遴选了62位进行面试,最终给予33位职位,目前,26位科学家签约西湖大学,成为教授。第一批博士生今年9月2日将进行入学典礼。目前,西湖大学得到社会捐助协议金额超过16亿元人民币,学校基金会开始启动。

  西湖大学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施一公说,希望办一所小而精、高起点、聚焦科学技术的研究型民办大学。小而精,目前,西湖大学设立有理学院、工学院、生命和基础医学学院,希望在十年内拥有350位教授,可以媲美加州理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高起点,前6年只招博士生,相信如果有一批优秀科学家教授在西湖大学,按照人均科学水平,不久后学校科研水平就会雄踞世界前列。他以香港科技大学成立时间短而科研实力强的例子表示,不怀疑年轻大学的地位可以代表亚洲水平。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己人参与全面创办的研究型民办大学。虽然是民办大学,但是是属于社会、百姓、人民的,资产来源于社会资产,是中国一代学人的梦想。展望30-40年后,他认为,中国一定会有一批一流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交相辉映,共同承载国家的科技创新,也会从根本上影响、改变、改善中国的大学基础教育。

[责任编辑: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