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and Bent:工業4.0推動我們前進-香港商报

Roland Bent:工業4.0推動我們前進

2017-11-10
来源:香港商报网

Roland Bent

  【香港商報網訊】從德國肇始的工業4.0潮流席卷世界,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也舉世矚目。那麼,中德兩國智能制造轉型的道路有什麼差異?兩國該如何協同創新,找到相互合作的巨大空間?

  為此專訪了參與制定“德國工業4.0標准化路線圖”的德國電工電子與信息技術標准化委員會(DKE,簡稱德國電工委員會)主席羅蘭德·本特(Roland Bent),就一系列智能制造領域的重大問題發表了看法。

  問:您認為中德兩國在智能制造道路上的發展差異有哪些?中國可以借鑒德國在應對挑戰方面的哪些方法?

  Roland Bent:如果你比較一下中國、美國、德國等各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不同發展路徑,你會發現它們有很多共同點,也有很多差異。而在中國是另一種不同的情況,因為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仍處於工業2.0到工業3.0的階段之間,還在向真正自動化生產的道路上發展。

  德國在這方面應對挑戰的解決方法,是將制造產業中的各個角色、利益相關者統一起來,把他們放在同一組織或者同一平台中。這種是類似於由政府主導的,將各方協調統一在一起的行為。因為我們明白如果制造業不朝著數字制造的方向發展,我們的制造業在未來就沒有立足之地,也無從談起成為智能制造大國。

  所以德國的發展方式就是政府協調不同的制造業活動,這也很類似於一種公私有混合制的制度,這點也不同於美國由幾大工業巨頭主導的情況。

  所以各國在發展路徑上有很多差異,也有很多共同點。因此我們需要進行緊密的合作,並且一些合作也已開始進行了,比如在南京的這場大會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問:您認為中德兩國在制造業的合作上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對兩國的制造業將產生何種價值和影響?

  Roland Bent:中德兩國的相互合作對兩國企業有很大的好處,我認為兩國的合作主要有兩個領域。

  一個是國際標准化領域的合作。因為如果兩國之間想真正實現全球制造業的互聯,以及它們在商務應用、物聯網的應用等,我們就需要找到互相交流的共同語言。這其中包括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流,這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樣。如同我常說的,為什麼我們需要標准化,以及需要在建立共同語言方面進行合作?因為這不只關乎技術語言,更需要共同的努力才可能實現。

  另一領域是測試應用方面的合作。比如說要深入進行測試實驗,兩國緊密合作能夠把最新科技應用到實際的產品上。這個合作可能是中德兩國公司之間的雙邊合作,可能是數家公司的共同大型項目合作,也可能是工業協會之間的合作,還有可能是企業和院校之間的緊密合作。當然這些類似的合作我們也都在進行當中,比如說我們菲尼克斯集團就與中國很多大學進行了合作,幫助它們優化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教學和培訓。所以說,中德兩國合作的方式多種多樣。

  問:您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有何觀察?或者說您認為中國制造業在向智能制造的發展過程中有何亟待解決的問題?

  Roland Bent:對於中國制造業的了解,我沒發現有什麼嚴重的問題。總的來說,智能制造的實現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技術。這不僅對中國如此,對全世界來說也是如此。比如說我們需要將制造業的數字空間、網絡空間與零售空間結合,換句話說就是與生產銷售的空間結合起來,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空間,也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事情。

  對於中國來說,智能制造的發展升級肯定是個挑戰。因為中國的體量巨大,參與企業眾多,但從“智能制造將成為中國的主要引擎”角度來說,這也是個巨大的機遇。毫無疑問,中國需要在技術領域努力做出更多研究,並且需要大力進行培訓,以及發展相關領域的教育系統。

  在技術這一點上,國際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網絡世界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靠自己就可以獨當一面的。在發展道路上,我認為德國和中國的制造業發展正走在正軌上,也共同完成了很多項目。我相信中德兩國在未來也會繼續沿著這條合作的軌跡走,也會有著更多更大的機遇。

  問:首次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張瑞敏代表海爾集團在這次大會中發表了演講。您對海爾集團有了解嗎?如何看待海爾目前的發展狀況?

  Roland Bent:據我所知海爾是全球領先的應用了智能制造的企業之一,它是世界第一大家用電器制造企業,是一個巨大的制造公司。對於一個先進的企業來說,我很了解與認同,企業向智能制造的上遊做更進一步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它對於中國很多其他企業也是一個榜樣。與此同時海爾也與很多其他企業,包括德國企業,有著緊密的合作。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