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交會給香港的啟示-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高交會2017 > 最新报道

深圳高交會給香港的啟示

2017-11-22
来源:香港商报

   李穎

  昨日,第十九屆中國高交會在深圳圓滿落幕。逾3000家參展商,上萬個參展項目,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客商,70名外國部長級官員、諾獎得主等重量級嘉賓出席,數十場前沿演講,近60萬人次的觀眾,構成了一次盛况空前的科技成果交易會。高交會已成為中國第一科技大展。

  港曾錯失與深合作

  從承接香港北移的制造業,到依靠創新科技轉型崛起,深圳從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漁村躍升為內地一線創新城市,發展勢頭令人難以小覷,高交會是深圳創新科技風頭正勁的縮影。

  不為人知的是,深圳創辦高交會之初,也曾主動向鄰居香港發出邀請,希望深港兩地合辦,但香港婉拒了,成為業界一樁憾事。

  香港大概沒有料到,昔日鄰居小弟會在高科技上一騎絕塵,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有名的科創先鋒。香港今日在創新科技產業上與深圳漸行漸遠,亦與當年的短視不無關系。如今,深圳高交會已無需借助香港的名頭,其自戴的光環已足以吸引科創企業紛至沓來,以至於展會一位難求。

  不獨深圳,過去十數年,整個內地新經濟風生水起,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被喻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不少來往兩地的港人發現,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在內地暢通無阻,出門不帶現金,已不僅僅是年輕人的時尚和專利。不少港人慨叹,本港在移動支付便利性上已大大落伍。

  反觀香港,服務業占到本地生產總值的九成以上,亦帶來產業空心化和結構單一的擔憂。香港多年形成的傳統優勢行業是金融、貿易、航運、旅游,但受制於本地市場的狹小,加之面對內地進一步開放帶來的競爭,傳統優勢產業的上升空間已顯逼仄。如何拓展新的產業,放大香港科教基礎雄厚的優勢,是擺在香港面前的一道難題。

  多年以來,香港與鄰居小弟深圳的關系微妙。制約兩地合作走向深入的是,香港官員與社會普遍存在優越感。這種狀况如果不加以改善,兩地合作仍將落入「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怪圈。

  莫錯過大灣區科創合作

  一個可喜的變化是,新任特首林鄭月娥作風務實,願意放下身段,尋求合作突破。在近日接受內地媒體采訪時,林鄭不諱言,「必須直面鄰城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飛速崛起和成果。香港作為一個非常外向但無資源、無縱深的經濟體,必須不斷開辟新徑鞏固和提升競爭力」。

  林鄭試圖打破過往香港政府重在「服務」與「監管」的定位,轉向「有所作為」。而她實現這一理念的着力點,便放在發展科技創新產業與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上。

  借助於CEPA,香港與內地已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但如何更進一步,在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通上更加通暢,是發展大灣區城市群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林鄭把眼光瞄向了創新科技及創意產業,無疑是眼光長遠的明智選擇。

  香港新一屆政府的積極姿態在本屆高交會上也有了最直觀的反映:今次高交會有了首個以「香港」命名的主題論壇,舉辦了首個「香港日」專題活動;香港館亦從多年來偏居一隅,移師高交會1號館中央展位,參展成員從港大、理大等高校,到知名科創企業,成員較往屆大幅增加。

  但仍然要看到,相較於海內外客商的踴躍,本港高校與科創企業的整體參與度仍不樂觀。有本港高校人士向筆者坦承,今次是自首屆高交會之后,第二次參會,須知高交會已舉辦了整整19屆!另有不少本港參展商是首次參會。可見,本港科創界對高交會的了解仍然有限。

  十九大報告中有關香港的表述令港人充滿期待。香港能夠受惠於國家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中大有可為。

  有迹象顯示,香港官員正改變過去堅持做龍頭的想法,思考如何在大灣區內,通過城市間的錯位協調發展實現共贏,通過與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共同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我們相信,基於這樣的認識,以開放的心態,務實地身體力行,香港的科創潜力將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香港已經錯過了高交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合作,斷不可再失之交臂。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