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代表委員訪談:我們,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言獻策-香港商报

港區代表委員訪談:我們,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言獻策

2018-03-02
来源:香港商報

 

  昨天,港區部分政協委員乘坐高鐵赴京參加全國兩會。 中新社

  【編者按】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本港一眾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於離港赴京前夕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暢談對於今次兩會的期盼以及他們即將上會提出的議案與提案。不難發現,在代表和委員們眼中,「粵港澳大灣區」幾乎成為人人必提的高頻熱詞——且看,港區人代委員如何看待未來的灣區建設與香港機遇。

  鄭耀棠:力促灣區專責機構設立

  日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今年兩會將發起聯署提案,促請國務院設立專責機構,並制定特殊的「灣區政策」,促進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充分流通,全面推進區內城市群融合,進一步提升區內經濟。  

 

  鄭耀棠代表準備發起聯署提案,促請國務院設立專責機構,並制定特殊的「灣區政策」,促區內「人、物、資金、信息」四流充分流通。

  制定更開放特殊「灣區政策」

  「國家發展勢不可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乘勢而上!」鄭耀棠指,如果1978年內地改革開放是第一波,當時設立的4個經濟特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灣區發展相信可成為第二波,「9+2」合共11城市將會如虎添翼。因此,大灣區需要比40年來的改革開放更開放、更特殊、更靈活、更融入的政策。他希望能制定專屬大灣區的「更開放、更靈活、更特殊、更融入」的政策。

  鄭耀棠表示,今年兩會他將和吳秋北代表一起提議,促請國務院設立專責機構,制定「灣區政策」,為港人在大灣區發展提供更多便利。根據規定,人大代表團裏有30名以上代表聯名,即可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全國人大職權範圍內的議案;如被列入議程,在全體會議上獲全體代表過半數贊成即可通過,該議案就有法律約束力。他說,「我們會極力爭取其他港區人代支持,也會嘗試遊說來自其他地方的代表,以達到30人的門檻。」

  籲取消跨境提款手續費

  鄭耀棠認為,要從生活著手,做到各方互通,才能促進灣區發展活力。他指,香港銀行卡在內地櫃員機提款時,內地銀行會代香港發卡銀行收取異地取款手續費,每次金額由20至40元不等;同樣,內地銀行卡在香港櫃員機提款時,香港銀行也會代內地發卡銀行收取客戶手續費。但現時內地銀行卡在內地不同省份或城市存取款項時,已取消收取相關手續費的規定,所以,他建議大灣區內取消異地提款手續費,以增強兩地資金流通。

  為促進經濟往來資金流通,鄭耀棠建議放寬攜帶現金出入境限額及匯款金額上限。他指,隨著大灣區經濟發展及融合,現時規定港人每日只可攜帶人民幣2萬元出入境,不利於兩地居民交流及商業活動,而且這項限制已多年未放寬。他建議,「放寬到每日5萬元上限是比較合適的額度」。

  另外,港人匯錢到內地,有關法例也限制每年只可以匯款5萬元美金的等值外匯,鄭耀棠認為同樣不利於灣區經濟活動,希望能放寬相關額度。

  建議取消長途電話收費

  通訊費用亦是北上發展的重要支出。鄭耀棠表示,近年內地手機已取消不同城市或省份的漫遊收費,甚至亦大幅降低了來香港的漫遊費,惟香港手機的內地漫遊收費依然高昂,內地手機的香港漫遊收費也偏高,「相信隨著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區內人流、物流越來越繁密,有必要研究取消兩地長途電話收費,以促進信息流通」。(香港商報記者 木子)

  施榮懷倡打造灣區共同體

  今年全國兩會上,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施榮懷將提10個提案,包括「關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共同體」、「建議組建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工作組」、「放寬香港居民在內地使用WhatsApp通訊軟件權限」等。

  

 

  施榮懷委員在今年全國兩會將提出10個提案。

  經濟社會一體化深港澳先試行

  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施榮懷指,目前,港澳與珠三角9城市之間要素流動,政策法律阻隔嚴重;香港專業人士及港澳青年赴珠三角創業、就業困難重重;兩地專業資格、所得稅稅率、會計制度等各各不同;港澳人員未享受到完全的國民待遇,在社保、就醫、上學、參軍、公務員資格等方面都有障礙,妨礙了港澳融入珠三角發展大局,亦妨礙了大灣區建設發展。

  他認為,實現大灣區「9+2」城市政治上兩制、經濟社會一體化,打破灣區內「2」與「9」之間的各種隔離,使灣區成為人員、貨物、資金、勞務、信息、技術等各種要素自由流動最暢通、最活躍的地區,使各種生產要素在灣區實現最優組合和最有效配置,必須對現有經濟社會制度、體制、機制及相應的政策法律進行一系列大膽改革和調整。為此,他提出7點建議:一、實現人員自由流動,對現有口岸、戶籍、人員出入境的管理體制和相應政策法規進行改革和調整,直至最終在大灣區取消戶籍、人員出入境限制,實行大灣區「居民身份證」,取消口岸的物理隔離。二、實現商品、貨物的自由流動,對海關、外貿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對貿易政策、關稅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將香港的自由港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擴展到整個大灣區,最終實現「大灣區內一個特別關稅區」的目標。三、實現資金的自由流動,對金融管理體系和金融政策進行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加快實現人民幣在香港、港幣在大灣區自由流動,實現外匯自由兌換、自由流動。四、實現信息的自由流動,對現有的電信管理體制、互聯網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五、實現社會一體化,對教育、就業、稅收、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體制和政策進行改革調整,為港澳人員融入珠三角發展提供社會保障。六、設立一個由一位副國級領導統領的大灣區協調機構,解決大灣區規劃、建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也可考慮借鑒歐盟管理架構,成立大灣區投資銀行及審計、糾紛處理等專業機構。七、鑒於上述提案內容重大複雜,為穩妥起見,建議先在深圳試行,條件成熟後再在整個大灣區推廣。

  組建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工作組

  施榮懷又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會是由中央政府協調、粵港澳政府進行全面性、深度化的合作,這要三地政府共同建立聯動機制,組建三地政府共同的專責工作組,落實並執行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各項細節,推動大灣區內融合。專責工作組應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等9個市人民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共同派員組成,並由中央政府授權參與大灣區的建設和管理。

  施榮懷亦關注港人在內地使用WhatsApp的權限問題,建議選擇試點地區,有條件地開放WhatsApp使用權限。(香港商報記者 余江強)

  劉炳章:「河套+福田」打造創科樞紐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聯盟主席劉炳章建議將港深邊境河套發展區與深圳福田發展區合併發展成為「港深合作創科特區」,並深信這一「特區中的特區」勢必令香港與深圳攜手發展成為全國創新科技樞紐。是次全國兩會,他準備與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聯合提出此案。

  

 

  劉炳章委員表示,今次與黃錦輝教授共同倡議將河套、福田合併發展成為「港深合作創科特區」。

  不妨把河套和福田合二為一

  作為新任全國政協委員,劉炳章殷切期望進一步促進港深合作。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深圳成為經濟特區前的GDP只有1.9億元人民幣,短短30多年之後,其經濟總量超過了2.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萬餘倍;同期,香港GDP增長只有10倍左右。他高度讚賞深圳經濟奇跡,並發現深圳之所以可後發先至,秘密在於創新科技的發展。

  劉炳章稱,假如深港於創科領域合作,一方面能令深圳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亦將改善香港較落後的創科發展。兩地政府在創新科技上的合作亦已展開,《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的簽訂就是例證。惟另一方面,大部分社會人士都聚焦1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區,卻忽略了同期發展、位於深圳福田區佔地約3平方公里的土地。他認為,兩地不妨把河套和福田發展區合二為一,使其成為「特區中的特區」,既可得到深圳政策的扶持,又可享受香港制度的便利。

  「3+1」結果肯定大於4

  兩發展區合併後,劉炳章強調,並非單純只變成一塊4平方公里的土地,「3+1」一定比「4」更大,兩區合併實在是好處多多。首先,內地可藉香港國際大都會的聲譽,吸引外國創新科技專才到該區發展;其次,深圳市政府對高層次人才有補貼,可令該區同時能吸引內地專才前往發展。此外,對企業而言,區內發展可享有香港簡單稅制,亦享有香港資金高流動性及信息自由流通的傳統優勢。

  近年,外國對中國收購科技設下重重關卡。劉炳章認為,只要設立深港合作創科特區,將可吸引外國企業引入不少「擦邊球科技」。

  建成港深創科特區可能性高

  「差不多40年前,沒有人會想到。一個GDP只有1.9億元的小漁村,今天會成為GDP高達2.2萬億元人民幣的都市。」劉炳章說,「所以,今天深港合作發展創科特區,並非不可能。」

  對於聯同黃錦輝提出的這個議案,劉炳章說有信心,因為內地已越來越開放,國家也越來越國際化,「只要配合中央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深港兩地通過創科合作,終可譜寫出一篇為世人嘖嘖稱奇的『雙城記』」。(香港商報記者 林展鋒)

  林龍安:優化稅務安排吸納國際人才

  面對記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進出口商會榮譽會長林龍安表示,現時香港與內地發展已是密不可分,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利用「一國兩制」之便在中國開放金融市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認為,內地與香港應推出政策措施以吸引更多人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尋找發展新機遇。

  

 

  林龍安代表建議,推出個人/企業免稅方案,以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和資金進駐大灣區城市。

  透過稅務優惠助科研創新

  林龍安指,隨著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國際間和區域間的資金需求和資產形成,將會衍生大量國際金融活動。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無疑將是亞太區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金融服務品種將會有更大拓展空間。香港有能力在資產管理和債券市場等領域找到發展新機遇,並協助內地企業管理資產、融資、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最終幫助香港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金融服務中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金融服務中心。

  談及灣區發展,林龍安表示,粵港澳合作目前存在三大問題,包括同性質競爭劇烈、三套不同的行政制度以及三方合作機制未夠完善。因此,三地民眾雖知大灣區機遇龐大,卻如被一道走不進的門隔著,「所以,有必要透過灣區建設,進一步優化三地合作機制」。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林龍安說,人才是事業發展最關鍵因素。他建議大灣區城市利用香港國際地位吸引世界各地專才。香港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在貿易、物流、人才流動等方面都提供了極大便利;香港亦是高度外向型經濟體,擁有完善而卓越的法律制度和營商環境,資金、人才進出自由,不同界別的國際企業紛紛落戶,「香港和內地應推出誘因,令更多國際人才走進灣區發展」。

  林龍安建議透過人才及企業稅務優惠,助力灣區科研創新。他表示,廣東有很多創新企業,香港有一流人才優勢,惟兩地尚未建立良好合作機制及渠道,港企北上發展未必有方便條件。他建議,為鼓勵港企到灣區發展創新科技,初創期或每年盈利不超1000萬元人民幣的企業,應獲得一定年期的免稅或減稅。

  推進灣區專業資格互認

  林龍安又指,大灣區人才流動的另一限制,是內地與香港專業資格不能互認,大大增添了專才北上發展的難度。他建議,區內地方政府之間應加強合作,盡早落實專業資格互認,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採取名額制互認制度。舉例說,不同領域企業進入「灣區」後第一年,允許雙方200人擁有專業資格,以後逐年增加。

  他又建議,應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居住環境,可在灣區推行高科技人才出入境綠卡制度,以便利更多專業人士在灣區內自由開展業務。

  同時,港人進入灣區工作,資訊流通也極其重要,他建議兩地經濟、科研、人員往來信息都可統一管理,保障港人可看到與香港一樣的信息。(香港商報記者 邱媛媛)

  江達可籲破制度壁壘建協調機制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商總會首席會長江達可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最近一年多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從區域合作戰略逐步升級為國家發展戰略,因此現時極需認真思考如何進一步推進灣區建設,助港發揮所長,融入國家發展。

  

 

  江達可代表建議,大灣區城市要建立更健全的經貿、產業和金融制度保障。

  「9+2」亟須明確功能定位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被列為推動港澳地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點方略之一。惟江達可認為,隨著內地經濟崛起,香港和內地間已從早期的合作關係逐漸變成競爭的合作關係。即使大灣區內,廣州、深圳、香港在金融證券、航運港口、創新科技等領域的角力亦在加劇,長期存在著「龍頭之爭」。因此,他建議,應明確香港在灣區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香港所長,強化香港在金融和物流方面「灣區龍頭」的功能,避免惡性競爭和重複建設,「未來工作重點應放在如何促成灣區『融合發展』態勢之上」。

  江達可認為,需確立灣區城市各自分工和職能定位。其中,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港,香港擁有高度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的先發優勢,亦具備資金、技術、貿易、人才及專業服務等優勢,被公認為是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資訊流等「五流」最融通的地區,各類要素市場均有足夠深度和高度。因此,香港應在大灣區建設中強化金融和國際物流方面的功能。

  他表示,大灣區建設成功的關鍵在於「融合」,而這亦是最大的挑戰。因此,他建議進一步破除制度壁壘,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格局下,最大可能地建立起大灣區經貿、產業、金融、交通、社保、醫療等領域的共同規則,推動各類要素順暢流通和有機整合。

  建立權威高效的協調機制

  江達可續說,CEPA、「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等政策措施陸續出台,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灣區人力和資源流動,但經濟社會制度的差異將長期存在。因此,他建議在原有框架下,進一步建立更健全的粵港澳大灣區經貿、產業和金融制度保障。

  此外,大灣區覆蓋範圍廣泛,協調機制是不容忽視的核心問題。江達可認為,應探索建立多層次的協調機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為大灣區內城市融合提供組織支撐,避免「各自為政」。他進一步指,區域間的融合會帶來共同利益,也可能產生分歧與矛盾,倘若沒有權威而高效的協調機制,即使投入再多資源,也最終會荒廢在「各自為政」的內耗中。

  為此,他建議,在宏觀層面成立高層次的領導機構,由中央相關部門領導人組成,負責統籌規劃,處理粵港澳三地利益紛爭;在中觀層面,建立由三地政府行政首長參加的推進機制,研究解決涉及三地利益或需要協同共建的重要事項;於微觀層面,可建立日常工作機制和專項工作小組,由三地相同行業/專業人員組成,負責就專門領域、重點工程的具體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案。(香港商報記者 邱媛媛)

  陳勇:打造大灣區智慧城市群

  今年全國兩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陳勇最關注的是推動產業發展、保障動物權益。就此,他提出6項建議,包括協助香港發展創新科技、促進大灣區旅遊發展、把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並促進香港漁農業發展、利用香港將中國優質農產品推到世界各地、制定《動物保護法》等。

  

 

  陳勇代表希望香港把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促進創科、旅遊及漁農業等的發展。

  加強科技基建 推動旅遊發展

  陳勇的各項建議包括:首先,協助香港發展創新科技。陳勇指,在粵港澳大灣區可協調官、產、學、研合作,透過發展大數據、加強科技基建,以及訂立資歷認證機制等政策,將整個大灣區發展成智慧城市群。他說,大灣區內可成立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以提供最佳的科創資源及平台,盡快推出具世界級影響力的原創成果,以推動國家及大灣區內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研究免除來自香港的原材料、設備及中間產品等的入口關稅,以降低研發等成本,為大灣區創科產業提供更佳條件。

  其次,促進大灣區旅遊發展。陳勇期望,國家能對符合相關條件的國際旅客,進一步放寬現時144小時的規定,如可以考慮倍增至288小時,以吸引更多國際旅客訪港,以體驗「一程多站」的旅程;他說可以進一步優化交通、安全及通關環境,以推動粵港澳三地旅遊服務能更便利化地對接;他希望善用及規劃好大灣區擁有的獨特及多元化的旅遊資源,切實加強在海外進行聯合推廣,協力提升珠三角地區的整體旅遊吸引力。

  把握兩大機遇 促漁農業發展

  再次,把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促進香港漁農業發展。他說,可劃出部分鄰近香港的內地水域與島嶼,讓內地相關部門與特區政府共管,讓香港漁農民生產作業;亦可將部分鄰近島嶼撥予建立「垂釣基地」分站,以作為「優質生活圈」的重要項目。

  四、善用香港優勢,將中國優質農產品推到世界各地。陳勇稱,應順理相關措施及法律法規,促成內地或港資內地農地與香港食品認證檢測、包裝設計物流業及展覽業的合作;可加強協助業界參與「一帶一路」有關農林牧漁等方面的相關合作及建設;可設立相關對口單位,讓農民了解流程,並能對貿易提出意見;期望內地與香港可持續檢討有關進口貨品零關稅及更多優惠,以支持香港農業轉型及持續發展,讓內地群眾可享受香港的優質農產品。

  此外,陳勇希望國家制定《動物保護法》,盡快取締提取及販賣活熊膽汁。(香港商報記者 林駿強)

  張華峰冀互聯互通再擴容

  身兼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的全國政協委員張華峰今次計劃提出3個提案,涵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深化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以及將香港打造成為亞投行主要營運中心,其中建議允許香港本地券商設內地分行,與內地券商合作經營。

  

 

  張華峰委員建議中央允許香港本地券商到內地發展,與內地券商合作經營有關業務。

  深化深港金融科技合作

  張華峰強調,進一步豐富香港在人民幣集資融資、貿易結算、資產管理、併購諮詢、零售銀行、支付清算和網絡保險借貸等方面的功能,將會加強本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和作用。具體措施上,他建議強化深圳和香港合作,結合深圳的創新科技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在香港引進更多金融科技概念和技術,加快香港在人民幣業務方面的金融科技建設,促進香港多元化投融資和支付渠道,鼓勵香港人民幣金融市場交投和金融活動發展。

  其次,張華峰建議,深港兩地政府出台便利政策,推動銀行以金融科技推出更多種類的人民幣業務,包括區塊鏈跨境人民幣清算、網上銀行跨境融資貸款、與銀行相關的人民幣支付系統等,以簡化各種人民幣交易程序,促進兩地虛擬銀行發展接軌,更好地為大灣區和海外銀行及企業提供服務,進一步盤活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亦可因應大灣區金融服務互聯互通的需要,開發跨境金融服務平台。

  建議增設A股指數期貨

  除了大灣區建設外,張華峰還建議深化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以擴闊兩地資本市場發展空間。他建議在現行股市互聯互通機制下,設立以人民幣計價並追蹤A股變動的指數期貨,使這類對沖活動可納入中證監和港證監監管範圍,而投資者又可擁有一項合適的衍生產品供對沖風險之用。

  張華峰還指,香港中小券商對國際和香港股市非常熟悉,有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為香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作出很大貢獻。他說:「在內地與本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大趨勢之下,理應發揮本港中小券商所長。我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容許香港本地券商在內地如大灣區,試點設立香港券商內地分行,並與內地券商合作經營『港股通』業務,推進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

  港可成亞投行營運中心

  亞投行總部設於首都北京,凸顯了中國於亞投行的主導角色。張華峰認為,亞投行需要國際性人才和資本,這正好是香港所長。為亞投行未來發展,他建議將香港打造成亞投行主要營運中心、「一帶一路」人民幣發債平台及亞投行金融交流平台。

  張華峰強調,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與國際交往頻繁,加上基建完備、交通便利,以及資訊流通自由、金融市場成熟,「紐倫港」美譽名不虛傳。「香港應利用自身長處,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共享經濟繁榮成果」。(香港商報記者 林展鋒)

  容永祺倡設香港壽險服務中心

  近年內地民眾來港購買保險激增,過去數年保費升逾20倍。全國政協委員容永祺接受訪問時表示,現階段兩地保險未有互聯互通之前,應容許香港壽險公司以試行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貼心服務,並為內地保險公司管理和營運提供參考。據悉,內地有關部門亦認為建議有可研性。

  

 

  容永祺委員表示,兩地保險未有互聯互通前,應容許香港壽險公司以試行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服務。

  助推兩地金融保險互聯互通

  過去幾年,內地客撐起香港保險業半邊天。香港保監局資料顯示,內地客來港購買保險的保費,已由2008年的32億元(港元,下同)增至2016年的726億元,佔香港總保費的四成,8年上升超20倍,累積保戶數以百萬計。容永祺認為,有必有為這一客戶群提供更便利和優質的服務,同時有助推動兩地金融的互聯互通。

  現時,已購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若成功辦理理賠,款項只能存入香港銀行戶口,而難以匯入內地銀行。容永祺認為,這情況除了給已購入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帶來不便,相關款項不能存入內地銀行戶口,令資金不能回流,造成國家外匯損失。

  他指出,若保險公司於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就可協助區內投保人辦理理賠手續,更改保單資料,體檢驗身及其他客戶服務,並可把保單的所有利益及索賠款項直接以人民幣匯入客戶的內地銀行帳戶,為內地保客提供簡便和快捷的服務,毋須赴港辦理,並可讓已離岸的內地資金回流,減少國家外匯流失。

  容永祺說,如允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服務中心代收內地客戶續保保費,便利內地保戶續保之餘,亦可避免投保人因斷供而蒙受巨大損失。而且,若由服務中心代收保費,投保人毋須自行匯款,大大降低了外匯流失風險。

  具體操作上,他建議按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一、如投保人以美元支付保費,服務中心可通過內地銀行網絡將美元匯給香港保險公司。二、如投保人以人民幣支付保費,則可通過內地銀行網絡將款項兌換成美元並匯給香港,或以人民幣直匯香港。

  為內地保險同業提供參考

  同時,容永祺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吸引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保險企業來港開展業務、設區域總部甚至總部。它們在營銷策略、保險產品設計和資產管理上都有豐富經驗。大灣區設港保險服務中心,可協助推動內地保險業邁向國際化,為內地保險企業的專業服務和管治水平提供參考,為企業「走出去」打好良好基礎。

  據記者了解,特區政府去年已就保險互聯互通可行性與內地當局交換意見。雖然保險互聯互通現時只屬探討,惟中保監對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香港保險服務中心的建議並無反對,應有可研究空間。(香港商報記者 木子)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