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港代委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言献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2018全國兩會 > 兩會焦點

【聚焦】港代委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言献策

2018-03-07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网訊】本報兩會特派採訪組報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昨日舉行全體會議,在會上發言的不少人大代表都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他們認為大灣區發展潛力無可限量,香港各界,尤其是專業人士,應該利用好香港獨有的「一國兩制」的優勢和便利,抓住這一區域發展的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昨日下午於人民大會堂舉行全體會議,並向媒體開放。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前局長譚志源發言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全面促進內地與港澳互利合作,他對此充滿期待。譚志源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個方面的優勢: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出席香港代表團全體會議後接受媒體採訪。

  第一是政策優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亦是國家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是「一國兩制」的優勢,香港及澳門都可充分發揮這一雙重優勢和便利,而且香港是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亦是高度國際化的大都會,同時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是無可限量的,也可為香港帶來發展機遇。第三是區域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的「南大門」,與「一帶一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推廣一站式三地法律服務

  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玉山、馬逢國、盧瑞安(中圖從左至右)出席香港代表團全體會議後接受媒體採訪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小型律師行協會創會會長陳曼琪建議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於粵港澳大灣區成立粵港澳法律服務專區,推廣一站式三地法律服務產業。她稱三地法律服務團體可聯合成立大灣區律師協會,做好培訓、信息互通等工作,希望設立好大灣區律師發牌制度;她亦希望扶持香港中小型律師及年輕大律師在大灣區開展事業。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陳勇認為,香港各界要把握好巨大機遇,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戰略之中,以香港所長,應國家所需,以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突破香港發展瓶頸,為青年人及專業團體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飛達帽業董事總經理顏寶鈴則關注「一帶一路」發展,希望建構新時代下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作為「大前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為「大後廠」的發展新模式。

  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智思出席香港代表團全體會議後接受媒體採訪

  民建聯出席兩會代表委員分享感受

  期待大灣區為港提供突破性出路

  民建聯六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昨日舉行記者會,分享出席兩會的感受。其中,首次出席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表示,感恩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性時刻出席兩會,她又期望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為香港的各種問題提供突破性出路。

  當日出席記者會的包括三位政協委員李慧琼、梁志祥、彭長緯,三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耀宗、葉國謙、陳勇。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表示,自己首度以政協委員身份出席兩會,能親身到人民大會堂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感受深刻。她稱今次是十九大以後的首次兩會,舉世矚目,又適逢改革開放四十年,能見證歷史性時刻,她覺得很感恩。

 

  李慧琼又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是融入國家發展的重點之一,自己一直思考,怎樣利用大灣區的機遇解決香港的問題,如房屋問題,直言要有突破思維,民建聯於今年的提案,就提到在大灣區建立「香港村」。她也關注大灣區的交通問題,認為這樣可令兩地居民交流更頻繁,也可讓香港的年輕人、專業人士更願意到大灣區發展。

  她坦言大灣區對香港而言是很重要的機遇,希望在政協層面上,可就此有具體、仔細、深入的研究,為香港各種問題提供突破性的出路。另外,她都關心大灣區的稅制,希望可拉近不同行業的稅制差異。

  港青應了解國家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同樣是首次出席兩會會議。他認為有些香港人不理解兩會,而他指出無論是政協主席的報告,還是政府工作報告,都勾勒出國家發展的藍圖,有信心國家可以實現中國夢。他說作為政協委員,應將兩會信息向年輕人解說,讓他們了解國家的發展;自己未來會更積極到校園與年輕人、社區人士交流。

  參加過上屆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副主席彭長緯稱,大家的工作態度很認真,在今次人大會議開幕式上,很少有委員離開座位。他還指出國家的反腐力量做得很大,各部門亦節省很多金錢,更可做好扶貧工作。

  霍震寰冀自貿港早日落地灣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香港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層面的偉大創新,讓自由貿易港能早日在大灣區落地,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推動國家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

  霍震寰表示,儘管國內外環境錯綜複雜,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穩定向好,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讓全國人民滿意、讓世界羨慕的成績單。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繼續進行「放管服」改革,減輕企業稅負,霍震寰表示,這不但能提升企業競爭力,也將進一步改善國家營商軟環境。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霍震寰稱,全面深化改革是國家繼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廣東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探路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層面的偉大創新,要更好發揚先行先試的魄力,大膽探索大灣區跨境合作的創新模式。

  當前世界各國都非常注意人才的競爭,霍震寰表示,國家要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間都更加強烈,香港擁有大量國際水平的專業人才,可成為國家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人才供應基地。

  「港珠澳大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願景成為現實」,霍震寰認為,城市的互聯互通將促使香港青年更加積極地融入內地,希望盡早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資源自由流動,促進大灣區形成國際化科創和服貿高地,也有助於推動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同發展、共繁榮。

  葉建明建議完善灣區統籌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備受矚目。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葉建明於今年兩會提案中,建議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央統籌協調機制,並提出五項建議,包括設立由中央領導牽頭的高規格領導小組,並納入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協調機制,以及考慮以香港、深圳為大灣區的發展中心等。

  葉建明於今年兩會有多項提案,當中包括「關於完善粵港澳大灣區中央統籌協調機制的建議」。

  葉建明認為,大灣區發展目前面臨一系列問題,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協調難度非常大。他點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九個市,也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呈現的格局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要處理不同的行政、法律、關稅體系,協調區域內資金、人才、信息等要素高效流通,存在很多困難。

  第二個問題是粵港澳過去的合作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他稱粵港澳都重視維護自己的利益,各有各的打算,沒有權威的協調機構,出現不少矛盾衝突,一些重大合作項目推進困難,國家相關規劃得不到落實。

  對此,葉建明有五項建議。第一,建議中央比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設立高規格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工作,研究解決粵港澳三方合作發展的重大問題,有效解決矛盾和阻礙。

  第二,建議中央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納入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協調機制,避免多頭領導產生矛盾。

  第三,考慮港澳工作的特殊性,中央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除包括廣東、香港、澳門的行政首長,也應納入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主要領導;小組的具體工作可以較多由國家發改委承擔,亦要考慮發揮國務院港澳辦的協調作用。

  第四,建議中央領導多宣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更有力爭取香港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第五,中央做好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及統籌協調工作,要解決好龍頭之爭這個核心問題。他舉例稱,紐約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東京大灣區都只有一個中心,但在粵港澳大灣區似乎有多個中心。他建議要充分發揮各城市的優勢,做好分工合作。

  林順潮倡放寬灣區就醫政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在今年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加速國際醫療人才融合,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水平》的議案。林順潮建議放寬粵港澳大灣區就醫政策以方便灣區內居民就醫,同時放寬國際醫療人才引進手續和審批流程,加大對國際醫療人才的引進力度,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水平整體提升。

  林順潮在議案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面臨醫療政策不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醫療人才培養體系不同、醫學人文不盡相同等差異。林順潮指出,因醫療政策不同,粵港兩地居民跨境就醫須自費,無形中增加了兩地居民的就醫成本。另外,粵港澳大灣區的患者一旦需要緊急轉院或跨地區急診,內地和港澳之間通關問題須迅速解決,為患者的搶救和治療爭取時間。

  「對於一些重大疾病或急診建議放寬相關政策,開闢綠色通道,讓患者能夠及時救治。」林順潮建議,針對從粵港澳大灣區轉診香港地區的急診患者,相關部門在其出入境時開闢綠色通道,讓患者能夠快速通關。另外,為減輕患者負擔,建議兩地商業醫療保險能夠適用於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地區。

  簡化港澳醫療人才引進手續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林順潮建議加速國際醫療人才融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水平整體提升。「可以參照香港醫療政策或模式,加大對國際醫療人才的引進力度,在保障基礎醫療服務的同時做強高端醫療服務,形成差異化的醫療服務,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港澳地區或國外醫療人才如要進入內地行醫,需要到部門辦理相關手續才可以,辦理流程耗時較長,而且是一年辦理一次。」林順潮建議將國際醫療人才內地行醫許可一年一審改為三年一審,並在國務院的指導下,由外專局牽頭,組織各部門研究如何簡化國際醫療人才引進的手續和審批流程,並制定一個集中審批的機制,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醫療人才引進打造一個綠色通道。

  「按照現有規定,辦理國際醫療人才來內地短期行醫的手續,涉及6個部門,需要提交材料48份,經過10道審批程序,正常辦理整個過程需要3個月左右時間,手續過於繁瑣,耗時過長,不利於提高醫療單位引進國際醫療人才的積極性。」 林順潮建議,內地可放寬對國際醫療人才的認可,特別是職稱認證,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政府可對引進國際醫療人才的醫療單位進行適當補貼。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