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新觀察】稅費之降與財政之增-香港商报

【兩會新觀察】稅費之降與財政之增

2018-03-08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曲直

  2018年減稅降費的大紅包,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如期而至,而且高達1.1萬億元。如此的減稅降費,對於今後的經濟增長將產生什麼樣的可預期效應?

  在過去五年中,總計3萬億元的減稅降費帶給人們的合理預期,應該是財政收入增長的趨緩,在2016年之前也的確如此。

  但過去的2017年,在GDP增速並未大幅提高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長卻大幅扭轉了此前逐年放緩的態勢,增速達到7.4%。針對媒體的不解,財政部部長肖捷在昨天的人大記者會上給出的解釋是,近幾年連續實施「放水養魚」的減稅降費政策,不斷培植和發展新的稅源,為財政增收提供了源頭活水。

  據此,人們對本屆政府一直實行減稅降費的積極財政政策,而非用擴大支出的投資刺激政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應會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減稅降費與財政收入增長的關係,從負相關到正相關,中國只用了短短的四五年時間。而正相關所帶來的預期和信心,比財政收入增長的幾個百分點更加寶貴。

  一方面,通過減稅降費,稅源四五年間便得到了較為充分的涵養,財政收入增長有了可持續的基礎。清代思想家魏源曾經評說,「賦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葉,而培其本根;不善賦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簡單地說,稅收本身就帶有「放水養魚」的辯證屬性。

  依照美國經濟學家阿瑟‧拉弗的「拉弗曲線」理論,在稅率較低時,提高稅率將增加稅收收入;但當稅率超過一定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則將減少稅收收入。原因在於高稅率會抑制經濟增長,使稅基縮窄,導致稅收收入降低。事實上,適當降低稅率,培育寬稅基,同樣可以獲取較高的稅收收入。

  減稅降費不僅僅是一種「財政技術」,本屆政府實際上是將其作為「刺激」經濟恢復增長的關鍵手段。在經濟下行周期中,擴大支出刺激投資與減少稅費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兩個關鍵手段。實踐證明,擴大政府支出則存在投資效率較低、對私人投資具有擠出效應,以及容易誘發通貨膨脹等缺陷。而減稅可以通過增加私人可支配收入來刺激投資和消費,將決策自主權還給市場,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實現積極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功能,從而以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經濟發展動力的「乘法」。

  企業效益的「加法」效應在於,企業降低了運營成本,可以輕裝上陣,在經濟轉型升級中更有效地發揮主體作用,將更多資金用於創新研發、產業升級等核心競爭力的打造上。通過產業升級,企業提高了自身應對市場波動和產業政策變動的抗逆性,又能增強長期盈利能力。市場主體強大了,稅基自然水漲船高。

  經濟發展動力的「乘法」效應在於,減稅降費有助於培育新的增長動能。本屆政府將減稅降費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旨在充分發揮企業乃至全社會的聰明才智,從而推動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去年以來,減稅政策將科技型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此舉對於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提高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大影響。更多中小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壯大,新企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湧現,形成了經濟高質量增長源源不斷的動力。2017年6.9%的經濟增速,它們功不可沒,亦成為或將成為新的稅源。

  在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2018年的減稅降費邁出了更大的步伐。在減稅方面,簡並增值稅稅率檔次,顯著降低製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大幅提高企業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上限,大幅擴展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徵收政策的適用範圍,以鼓勵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實施企業境外所得綜合抵免政策,進一步鼓勵企業「走出去」……降費方面,積極回應了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費比例、降低工商電價等社會呼聲。

  在上述一個「加法」一個「乘法」效應下,一年就減稅降費1.1萬億元,這樣的力度和幅度,對中國推動品質變革、效益變革和動力變革,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助推作用,有望進一步加快顯現。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