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观察】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盤大棋-香港商报

【两会新观察】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盤大棋

2018-03-21
来源:香港商报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總理記者會自然少不了改革開放話題。本報記者為總理記者會準備的幾個問題——擴大服務貿易開放、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部「押中」,儘管被其他媒體「搶問」了。在李克強總理回答的15個提問中,多個提問涉及改革開放。在世界貿易大戰一觸即發的當前背景下,國際社會最關心的莫過於開放力度加減問題,在放管服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後,中國社會最關心的自然是如何繼續加碼。加減之間,全局利益、個體利益均蘊含其中。而總理的回答,亦以加減論之,機鋒在內,解惑解渴。

  釋放「門會越開越大」信號

  去年以來,中國已多次釋放「門會越開越大」的積極信號。首問記者沒有放過這個話題。從記者的提問看,國際社會存在對中國開放模式能否持續下去的擔憂。不過總理用加減法送給了世界一個定心丸。加法:今年將放寬國外服務業准入,全面放開製造業並不再強制轉讓技術,在一些方面逐步放寬甚至取消中外資股比的限制;減法:以更開放的姿態繼續進一步降低進口商品的總體稅率水平。

  中國服務進出口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狀態,繼續擴大服務業開放,足以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達沃斯經濟論壇承諾的中國將繼續維護自由貿易,是中國這個負責任大國堅定不移的國策。2017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超萬億,繼續開大服務業開放,無疑如總理所說「會付出一些代價」,意味逆差仍將繼續擴大。

  逆差是一個過程,平衡需要智慧。針對貿易逆差,中國採取了與美國完全不同的策略,反映的不僅僅是大國胸懷,更是治國理政理念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總理所說「開放推動了改革,促進了發展」中的加減邏輯。中國經濟發展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60%,而服務業是刺激消費的主動力。但是中國的服務業存在明顯的發展短板,尚不足以滿足社會的旺盛需求。繼續擴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一方面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提振消費;另一方面,則如總理所說,促進內地服務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過去40年的開放,中國通過開放承接發達國家產能,補上了製造業的短板,接下來的對外開放以服務業為目標,亦必補上服務業短板,推動「中國服務」與「中國製造」共同構成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新優勢。

  推動中國服務成競爭新優勢

  在特朗普一再任性地鼓噪對中國進行加稅的威脅下,總理釋放出「進一步降低進口商品的總體稅率水平」的大禮包,而不是像歐盟那樣的強硬立場,當然不是用善意回應攻擊的「軟心腸」。去年12月1日起,中國開始以暫定稅率方式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範圍涵蓋食品、保健品、藥品、日化用品、衣著鞋帽、家用設備、文化娛樂、日雜百貨等各類消費品,平均稅率由17.3%降至7.7%。其中包括總理提到的抗癌藥等一批零關稅降稅。國外產品是否因此蜂擁而入,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然刺激內地生產企業積極進行轉型升級,從產品層面與國外品牌展開正面競爭,而不是依賴於關稅差價體現優勢。

  總之,「我們的努力方向還是要使13億人的市場成為中外企業、各類所有制企業都可以公平競爭的市場,給中國消費者以更多的選擇,促使中國產品和服務升級,向高質量的方向發展。」不知道國外記者是否聽得懂或者認可總理的這句話,但過去40年,中國真實地走在這條路上,而且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功。

  中國開放呈現新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全新開放格局中的一盤大棋,更是港澳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對此,總理同樣以加減論之。加是推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各自優勢,打造新的增長極;減是對來廣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減少住房、教育、交通等諸多方面的限制,逐步享受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以說是中央支持港澳繁榮發展的新方向,它可能沒有具體的優惠政策那麼容易掂量,但能夠使港澳加快融合到珠三角產業的鏈條中,通過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緊密型經濟體,實現自身競爭力的再造,其影響絕非些許優惠政策可比。在一國以內、兩種制度、三種關稅區基礎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顛覆性的。這種顛覆需要港澳與中央一起做好加減法,而不是厭減喜增。

  相比對外開放的加減並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總理提到的幾乎都是減法,在市場准入的六個「一」減法中,企業開辦時間、項目審批時間都將減少一半。儘管減稅減費動的是政府的乳酪,但總理表示,「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我們萬難不辭、萬險不避。」新時代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這方面,放管服改革可以大有作為,發揮重要作用。比如,資源並不豐富、區位並不更優的浙江,其近年來的強勁發展,離不開持續深入推進的「最多跑一次」政府機關效能改革。簡政,換來的是政府與市場的兩個活力。

  再比如,上述服務貿易逆差背後的內地產業短板,並不只是中國服務業不努力,而是在一些人民群眾需求旺盛、投資商機巨大的領域,比如養老、健康、醫療康復、諮詢培訓、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存在准入門檻高、審批限制多等難題,積極性高漲的民間資本只能望「機」而歎。而事實證明,十八大以來,在國務院取消600多項行政審批,在中央和省級政府取消、停徵和減免收費1100多項的大力度改革下,全國各類市場主體比2012年底增加了60%以上,極大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長。市場的活力之門被打開,財富源泉得以充分流淌,減的背後,實際是加。

  是次總理記者會令人深刻認識到,加減辯證,一時得失,皆為全局之勝。

  香港商報記者曲直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