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乡村振兴】產業綠色轉型 村鎮俱換新顏-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汶川十周年 > 最新报道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乡村振兴】產業綠色轉型 村鎮俱換新顏

2018-05-12
来源:香港商报

坐落在渔子溪河边的映秀民居。李颖摄

  【換了人間】

  如今,行走在四川災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美麗精緻而又生機勃勃的鄉村院落,一間間有着濃郁川西特色文化的簇新民居,錯落有致地散布於田舍間。裊裊炊烟升起,恍若人間仙境。曾經遭受重創的災區,如今舊貌換新顏,變身魅力各具的風情城鎮,走出了一條現代化的鄉村發展之路。(撰稿:李颖 张丽 郭代勤 施美)

  年畫村:繪出震后新生活

绵竹年画村第九代传人陈刚接受记者采访。李颖摄

  青牆、白瓦、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如果單看建築風格,會讓人以為自己來到了水墨江南。但是白牆上大片鮮豔色彩的年畫在提醒着你,這里不是江南。沒錯,這里是記者一行采訪的第一站、地處綿竹市南大門孝德鎮的中國綿竹年畫村。

  十年前,四川省德陽轄下綿竹市孝德鎮的射箭台村、大乘村和石牆村在地震中幾乎被損毀殆盡,成立於1993年的年畫博物館也受損關閉。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綿竹年畫,經過災后重建,三村合併在一起成就了今天的年畫村。

绵竹年画村三彩工作坊成为当地妇女创业示范点。李颖摄

  來到年畫村,一間間風格迥异的畫坊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記者一行先來到綿竹年畫南派第九代傳人陳剛的畫坊。此時陳剛正在進行年畫的雕刻工作,即使記者采訪期間,他也一直沒有停掉手頭上的活兒。

  「2008年汶川地震時,因為這里遠離沿山地帶,所以房屋垮塌較少,但是很多都受損了。當時我的房屋也受損了,完全不能住人。隨后,我便在板房里開始了我的年畫創作。地震發生后,中國各地的援建者都來到四川,把年畫當紀念品買來送給親朋。當時年畫都賣斷貨了,每天晚上都在加班。」陳剛一邊雕刻一邊向記者介紹他的年畫生涯。

  「十年來,越來越多人知道綿竹年畫,每天來綿竹年畫村參觀的人很多,放假時很多學生來學習年畫。另外,地震后涉及重建,重建結合了年畫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年畫的特色,把年畫作為一張名片和產業突破口。」他說。

  文旅結合全域旅游

  記者一行來到以創新著稱的三彩畫坊。一走進三彩畫坊,映入眼簾的便是各式各樣的年畫元素:印有年畫的包包、古色古香的紙雨傘、傳統精美的服飾……很明顯,這家畫坊已形成了完備的年畫產業鏈。據工作人員介紹,綿竹年畫傳承培訓中心三彩畫坊至今已運營十餘年之久,由當地三姐妹創辦,去年畫坊銷售額達到數百萬元。

绵竹市清平镇观光小火车。

  而年畫村村文書趙波也介紹說,現在的年畫村不僅僅是銷售年畫,而是形成了以休闲度假、農業觀光體驗、美食娛樂、文化體驗交流、養老養生、科學教育、年畫創意生產加工為主,結合新農村建設的精品型鄉村民間工藝文化旅游景區。

  「地震十年后的今天,全村共從事旅游相關經營活動的農戶戶數484戶,占年畫村總戶數的21.74%;有2400餘人在景區從事與鄉村旅游有關的各項工作,占全村勞動力的37.6%,帶動當地農戶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他指出。

  映秀:變身五A級風景區

  從成都市區驅車僅一個鐘,穿過震后建成的都汶高速,記者一行來到了美麗的映秀鎮。

  10年前,作為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鎮的受災情况十分嚴重:地震發生時,全鎮大部分房屋倒塌、山體滑坡,僅有2300多人生還,且有1000餘人傷勢嚴重。

  當記者踏上這片土地,發現受災最嚴重的映秀早已煥然一新,成為國家級五A級風景區。特色餐館、民俗住宿、農特產品專賣……東莞大道兩旁,百餘家餐館、旅社和商鋪鱗次櫛比。這一切,似乎在告訴着人們,映秀鎮走出了地震的陰霾,并走上新的發展道路。

  「希望映秀鎮以后能夠家家開店舖、戶戶搞旅游」,這是映秀鎮鎮長徐紅軍2011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表露的期盼。7年過去了,他的期盼都成了現實。據了解,去年映秀鎮接待游客250多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超15000元;今年春節期間,游客數量比往年同期翻一番,外省游客增加4倍。

  中午11點不到,記者一行來到了博愛新村飯店。雖然還沒到飯點,老闆楊雲剛一家卻已經為了生意而忙碌起來。原來,已有客人早早預定了18桌,楊雲剛一家正在馬不停蹄地擺放餐桌。

  「去年臘月二十七的時候,習總書記來映秀看望老百姓,嘗試了一下店里的炸酥肉和磨豆花,體驗當地老百姓的生活。自那以后,店里生意异常火爆,每天從早忙到晚。」楊雲剛在擦桌子間隙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據他介紹,地震后,廣東省東莞市援建映秀,統一重建了房屋。楊雲剛當時家里五口人,兩個戶口,分到了200多平米的樓房。樓上是8間房屋住家,樓下一間商鋪可以做生意。十年過去了,如今楊家從五口人變成了十一口人,日子忙碌又快樂着。

  時間接近飯點,博愛飯店早已座無虛席。記者只能轉身來到「震中飯店」。這家飯店的老闆是遠近聞名的「映秀好人」。68歲的楊雲青說,在地震時兄妹4家17口人中有10人遇難,包括他的妻子。他卻堅持9天9夜救災,幫着消防官兵救了12個村民。

  地震一年后,楊雲青和都江堰人劉明玉走在了一起。「我的三個孩子,我現任愛人的一個孩子都很支持我們。媳婦說,滿堂兒女抵不過半路夫妻。經歷過大災大難后,很多事情都看淡啦!」楊雲青喝着茶,戴着老花眼鏡緩緩向我們道來他和劉姐的故事。

  「十年過去啦,我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身體沒以前好,飯店都交給兒子打理了。平時和愛心志願者一起在敬老院和孤殘學校做愛心活動。」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似乎早已看淡了身外之物,只一心將愛心傳遞下去。

  漩口中學遺址:校友變導游

地震時正在漩口中學讀初中的何萍如今是中學遺址的讲解员。

  記者一行來到了漩口中學地震遺址。重建后的映秀不僅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還建成了震中紀念地、學術交流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綜合服務中心等一大批惠民項目。這些項目也吸引了全國各地源源不斷的游客前來參觀。

  走進漩口中學的大門,一座仿照震后遺落地上的時鐘而制作的紀念表盤浮現在眼前,表盤上的裂紋和指針與實物一模一樣,定格在下午兩點二十八分。

  十年前地震時正在漩口中學讀初中的楊怡(化名),如今成為漩口中學地震遺址的導游。她動情地解說十年前的那天發生在校園里的一個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現在很喜歡導游這份工作,想和大家講講家鄉發生的動人故事。我們并不是需要別人來可憐我們,而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我們不要做守墓人,而要擁有自己的事業」。楊怡臉上洋溢着笑容。隨后,楊怡帶着大家在映秀鎮一起漫步。一條魚子溪河分開了舊址和新地,勤勞勇敢的楊怡們終於跨過十年時光,過上安逸而又平靜的生活……

  清平鎮:礦區變景區

  車子穿過香港援建清平的「雲湖一號隧道」「蔡家溝大橋」后,碾轉過了幾個彎,記者一行來到了地處綿竹市西北部的清平鎮。

  記者一下車,山上的清新空氣撲面而來,周身也被山腰的霧氣環繞。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鎮政府前見到了清平鎮組織委員蔡穩。她帶領着大家,漫步在山霧繚繞下的清平鎮。這個曾經遭受過「5.12」汶川特大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邊陲小鎮正在以全新的姿態綻放在我們面前。

  「汶川地震災害給清平鄉經濟、社會造成了慘重損失。全鄉受災人數6156人,其中死亡278人,重傷190人,失踪18人,經濟損失70.8186億元。全鎮人幾乎都成了受災群眾,房屋倒毀、礦廠關停、耕地也毀於一旦。」蔡穩介紹說。

  當記者一行走在清平鎮的水泥路上,看到鎮上建造的一排排白牆黑瓦的小樓,不時有游客進出農家客棧時,很難想象10年前的清平鎮滿目瘡痍的模樣。「我們鎮的房子是在2009年初全面重建。由江蘇省江陰市對口援建,政府還有以工補農政策、重建補助政策等。在這些政策推動下,全鎮農房重建戶1800戶,共5932名受災群眾於2010年6月底前全部搬入新居。」蔡穩邊走邊向我們介紹道。

  綠色轉型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房子倒了可以重建,村民的生計可怎麼辦?「鎮里現在主要發展休镕旅游業。你們看這周邊樓房,都是村民開的客棧和農家樂。一到節假日,周邊城市的游客都會驅車過來游玩。特別是春節的時候,由於四川有過年登高的習俗,大家紛紛來清平鎮爬山,鎮上的客棧、農家樂一度爆滿。」蔡穩喜氣洋洋地向我們介紹。另外,她還指出,自「雲湖一號隧道」「蔡家溝大橋」建成后,由成都去九寨溝的路程將縮短數小時,而清平鎮成為自駕去著名景點九寨溝的途經之地,有着發展旅游業的獨特區位優勢。

  除了自然環境優美外,清平鎮的磷礦石資源十分豐富,雖然地震時,礦廠一度是清平鎮的經濟支柱。十年后的今天,根據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相關要求,相關部門正全力推進清平鎮九頂山自然保護區探采礦權依法退出。那些依靠采礦為生的村民收入是否受到很大影響?

  蔡穩說,解決村民的生計問題,更重要的是引導曾以礦廠、耕種為生的農民去從事服務業。她表示,目前鎮里已成立金色清平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承擔全鎮旅游打造、管理、服務等功能。按照「礦區變景區、礦車變火車、礦工變第三產業工作者」的思路,投入資金打造了鹽井村特色「咖啡聚落」示範點,規範和鼓勵建設農家旅舍。利用謝家壩泥石流半淹房屋建設戶外CS游戲拓展基地。除此以外,打造旅游觀光小火車,建設2.6公里火車軌道,豐富了清平的旅游形式。

  遠處,一輛剛剛試運營的小火車駛過,佇立在群山之間。相信,它會帶領着清平鎮和村民們走出地震的陰霾,駛向美好的未來……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