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视察香港一周年 市民:國家對香港真是很好 一年來兩地關係更緊密 -香港商报

习主席视察香港一周年 市民:國家對香港真是很好 一年來兩地關係更緊密

2018-07-01
来源:香港商报

  去年6月30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展中心觀看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文藝晚會。圖為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步入晚會現場。   資料圖片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黃雪峰、林駿強报道:對於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的意義,一位年輕的香港女性白領是這樣看的:「這代表了國家對香港的支持與維護!」她認為各界都應抓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機遇加入國家發展大潮中。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轉眼已過去一年。二十多歲、從事文職的施小姐(Amber)深切感受到一年來國家與香港的關係更緊密,交流漸增;她衷心認為國家一直支持、維護香港:「中央確實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對香港真是很好。應該對比一下,香港人如何對內地,內地人如何對香港。」她說香港人到內地,國家都有相應措施方便港人在內地發展、生活;然而,她看到部分香港人反對內地人來香港及運用資源,猶如「你幫我就得,我幫你唔得」,「這是雙重標準」。

  施小姐留意到國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內地與香港的合作,「這些都是國家希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幫助香港維持繁榮穩定的惠港政策;無論是前輩還是年輕人,都應加入發展大潮,找到自己的定位,利用優勢為國家作出貢獻。」

  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年輕人似乎對內地比較抗拒。Amber對此並不同意。她說身邊很少朋友抗拒內地。部分年輕人對國家有偏見,可能受到部分傳媒等因素影響,形成了未必正確的偏見。她希望大家撇除偏見,詳細地了解國家:「這十多年來國家不斷進步,不是他們心中所想的差。有些人覺得內地封閉,但你若果想(在內地)了解各種知識,途徑其實很多,甚至不會比香港少。最重要是願不願意去了解。」

  曾在內地升學的她,親睹了國家近年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感到自豪:「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如在貿易戰中,世上沒有第二個國家有能力如中國般與美國對抗、協商;(其他國家)很難有這樣的底氣。」

  相對於香港,她覺得內地的生活更方便:「無論出不出街,只要有電話就如萬事俱備;在香港叫外賣(食物),須等一個多小時,以現金或信用卡付款;但在內地毋須用信用卡,因手機就可以(付款)。」她再舉例,於內地以手機程式召叫計程車極其便捷,只要在出發前使用程式,出門後等待一會就可乘車;相反地,她在香港召叫計程車需時較長,有時甚至要保安員幫忙召叫。

  融入國家發展大灣區是契機

  對於年輕人來說,要改變生活習慣或許有困難,畢竟要找突破口並不易;不過,她認同粵港澳大灣區可以是契機,令香港融入內地的科技發展:「當香港人身在大灣區城市,無可避免要使用各種移動支付方式。」她笑言「帶錢較不方便」,甚至很想念在內地多用電子支付的生活。

  與內地人共處多時的她回顧道,自己到內地就學初期,同窗的態度均友善,對自己很關顧。可是,當近年兩地發生各種政治爭議後,她感到內地人對香港人的態度有變:「這是基於香港存在對中央、國家排斥的反應,也是對撕裂社會的反應;(內地人)其實被動地對香港印象轉差。」

  習近平去年視察香港時提到底線問題,強調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挑戰中央權力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權威,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都是對底線的觸碰,都是絕不能容許的。Amber認為,習主席講清楚了「底線」對香港有好處。她同時指出,「港獨」及「本土自決」不是大部分青年的想法;她說香港面臨的問題,是發展樽頸、房屋供應、青年人創業成本高等,「『港獨』、『自決』解決不了問題;大家要幫助社會發展,而不是撕裂社會;為香港發展出一分力,才是幫香港。」

  Amber對香港的前景樂觀,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的發展之下;她稱香港仍是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具有法律、自由港等優勢,應找到定位並搭上發展快車;她提及習主席早前支持香港發展成創新科技中心的指示,希望香港與內地合作,依靠祖國並放眼世界,可成為安居樂業的智慧城市。

  港人對「一國兩制」理解更深了

  「一國兩制」對於香港來說至關重要。有退休市民直言,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年前視察香港時將「一國兩制」解釋得很清楚,令香港人了解到有「一國」才有「兩制」,港人對國家的態度及認識起了很大變化;他又寄語年輕人發展事業、創業要「向北望」,投身國家發展之中,更要學好普通話。

  習主席將「一國兩制」解釋得很清楚

  退休人士、65歲的董先生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具有重大意義。一年過去,他感到香港社會最重要的變化,是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比以往更深,而「以往有部分人將『一國兩制』的概念混淆,只強調『港人治港』」。他表示,習近平視察香港時對「一國兩制」解釋得很清楚,顯示了中央一貫態度。他十分認同先有「一國」才有「兩制」,而香港「兩制」的權力,就是來自中央。「整個香港對於國家的態度、認識,這一年有很大的變化。」他說。

  董先生笑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不僅「好砌得、好打得」,而且對於實行「一國兩制」的拿捏十分準確。

  接受採訪的港人表示,中央政府推出不少惠港政策。左起鄭先生、董先生、袁先生。記者 林駿強攝

  年輕人發展事業應「向北望」

  早年從事地區團體工作的董先生,雖然已經退休,但仍然留意時事,關注年輕人的事業發展。他指出,國家具有經濟實力,而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內地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區,都各有經濟優勢。

  董先生環視世界去看,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所實行的霸權主義令世界各國「無啖好食」;因此,他認為年輕人畢業後,未來發展事業、創業都應該要「向北望」,投身國家發展當中。他提及,有朋友的女兒在會考中雖然獲得高分,但選擇了到北京就學,攻讀翻譯,最終成功投身外交翻譯工作當中。

  香港前不久出現所謂的「母語」爭議,有些反對派揚言反對普通話。董先生對此不以為然,他提醒年輕人,在國家發展大勢下,應該好好學習普通話。

  另外,他認為特區政府要加強對國情的宣傳,向學生有系統地灌輸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令他們了解中國人如何在世界騰飛、國家如何進入小康社會。

  香港須融入內地才有前途

  現年63歲的袁先生在退休前一直從事社區工作,他認為「北望神州」是大勢所趨,難以抗拒。他說,國家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已經騰飛。港人當年普遍會接濟內地親友,每次返鄉時帶回大量物資。但時至今日,內地多個城市已發展迅速,鄰近的深圳甚至超越香港,香港擁有的優勢已經所剩不多,必須融入內地才有前途可言。

  袁先生認為,中央政府一直照顧香港,推出不少惠港政策。若站在內地城市的立場,或許會問:「為何只給香港特殊待遇?」他認為香港必須思考這個問題。對於香港近年出現所謂「港獨」或「本土自決」,他直言是社會上有人不想與內地融合,形容這是融合與反融合的鬥爭。他相信隨着國家實力不斷提升,就會創造出融合的「大勢」,港人將會明白「港獨」是沒有意思的東西、毫無出路,必須跟時勢走,香港才有未來。

  袁先生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戰略和共建思維宏觀、眼光遠大,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這也是國家實力強大的表現。如果國家實力不夠強大,根本無辦法提出這些宏觀政策,遑論讓其他國家支持及參與。

  袁先生認為現在部分港人缺乏國家情懷,反映本港教育制度的缺失。他希望政府能夠正視教育政策,加強學生在國民教育與中國歷史方面的認識。

  施小姐說,深切感受到一年來國家與香港的關係更緊密。 記者 林駿強攝

  從教育入手增強青年國家認同

  年逾70歲的鄭先生是一名教車師傅,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親眼見證國家走向強大的歷程。他說,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已經騰飛,並走進了小康社會,成績有目共睹。

  鄭先生認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重大機遇,但他亦擔心一旦香港未能把握住這個機遇,將會面臨「邊緣化」危機,希望港人正視現況。

  時下部分年輕人較缺乏國家認同,數年前的「國教風波」,以及近期的「浸會大學普通話豁免試風波」,都反映部分青年缺乏對國家的認識。鄭先生坦言,這些都說明香港的教育制度已出現弊病,導致有的學生被「港獨」思想洗腦。但他相信隨着年紀漸長,這批學生在投入社會後,就會明白過去受到的錯誤教導是行不通的,屆時將會明白國家強大的好處。而為了避免同類事件再度發生,他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加強教育,提升學生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和對民族的認知,協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他相信只要政府在教育上多下功夫,香港一定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