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翔:改革開放 香港角色重-香港商报

劉怡翔:改革開放 香港角色重

2018-08-27
来源:香港商报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劉怡翔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1978年以來,內地實施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透過創新和探索,取得驕人的成就。

  在過去40年,內地經濟每年平均增長約9.5%,在2010年更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1980年約3000億美元,佔全球GDP的2.7%。到去年,內地的GDP已經超過12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15%。過去5年,內地經濟增長對全球每年增長的貢獻比率一直超過30%,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器。4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明顯的提高。內地的人均生產總值從1978年只有約200美元上升至現在超過8000美元。

  在貿易方面,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進出口貿易總額猛增198倍。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內地的進出口總額在1978年約210億美元,佔全球進出口總額的0.8%。到去年,內地進出口總額達到約4萬億美元,佔全球進出口總額的11.5%,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實體。

  當內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路程中,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香港作用不可或缺

  1993年,首家內地企業「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香港自此成為內地企業上市集資的重要平台,香港的股票市場迎來了新的、歷史性的使命和任務。時至今天,有超過1000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佔整體市價總值超過66%,並佔整體股份成交金額超過70%。

  另外,自2004年起,隨着內地着力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在中央政府支持下,致力推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成為了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金融市場的首選門戶。目前,香港已發展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並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幣產品與服務。

  過去數年,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措施相繼推出,例如滬深港通、債券通的北向交易、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等。特區政府及監管機構會繼續與內地有關部委研究將更多不同的投資產品納入互聯互通機制,包括交易所買賣基金,並把債券通擴展至「南向通」。

  把握眼前的機遇

  展望未來,香港繼續繁榮發展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充分把握國家發展所帶來的機遇。綜觀環球經濟格局,內地從一個旁觀者,成為一個參與者,進而成為一個引領者,在互聯網經濟、綠色金融、創新科技等多個範疇具有世界領導的地位。內地同時亦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藍圖和倡議。在金融領域,特區政府已經推出相關政策舉措,至少從三方面讓香港充分把握這些眼前的機遇。

  首先,在擁抱新經濟方面,特區政府和監管機構不斷優化香港的上市平台,今年4月底開始就容許了「同股不同權」的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及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我們的主板上市。這次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充分保障投資者的前提下,吸引新經濟企業在香港上市,當然少不了多家內地的「獨角獸」科技公司。

  第二,在推動綠色金融方面,特區政府會推出借款上限為1000億港元的綠色債券發行計劃,並在2018/19年度發行首批政府綠色債券,鼓勵更多內地、亞洲地區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投資者及集資者參與香港的債券市場。我們亦設立了綠色債券資助計劃,向合資格的綠色債券發行機構提供資助,補貼其用於綠色債券認證的成本。同時,我們推出了債券資助先導計劃為首次在香港發債機構提供資助,並優化合資格債務票據計劃給投資者的稅務寬免。

  第三,在促進基建投資及融資方面,香港於去年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成員,並會於今年向亞投行特別基金作出1000萬美元供款,以支援低收入國家部分基建項目的準備工作。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轄下的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透過邀請有意參與「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的不同機構為合作夥伴,匯聚主要持份者,提供一個資訊交流和經驗分享的平台。香港證監會亦放寬了審核基建公司在香港上市時會考慮的因素,如果這些基建公司由內地相關的國企、主權基金或主要機構投資者持有大量股權,證監會就比較有機會把它們看作對投資大眾風險較低的申請。

  習近平主席明確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愈開愈大。在香港,除了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我們還會繼續面向國際市場,把握機遇,推動市場發展,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優勢。我相信,香港擁有「一國」之利,以及「兩制」之便,會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繼續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劉怡翔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取得數學學士及數學碩士。1979年加入香港政府政務職系。1993年轉往香港金融管理局工作,曾任助理總裁。2004年轉任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總裁,至2012年退休。2014年,獲委任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2017年起,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责任编辑:鍾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