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雄:改革開放 創新科技邁向前-香港商报

楊偉雄:改革開放 創新科技邁向前

2018-08-31
来源:香港商报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楊偉雄

  2018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經過數十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各個方面高速發展,取得偉大成就,同時帶動香港的產業變化及經濟轉型。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受惠之餘亦作出貢獻。

  回想80年代初來港發展時,我與香港不少廠商一樣,乘着改革開放之風,進入內地設廠。80年代在深圳、順德的廠房從事電子電器生產;至90年代中期,我在深圳從事光纖通訊零件及激光器製造,見證了內地科技產業不斷升級。香港也由製造業為主(高峰時曾佔本地生產總值約三成),轉為服務型經濟,躋身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貿易航運樞紐。

  國家取得舉世矚目創科成果

  歲月崢嶸,中國已晉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孕育出不少蜚聲國際的科技巨企如騰訊、阿里巴巴和華為等。創新科技改變了生活,高鐵、支付寶和網購,與中國民眾生活已密不可分。國家更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普及應用,驅動產業升級及經濟轉型。

  國家高新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在不同的領域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如「慧眼」衛星遨遊太空、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以及我最近考察大灣區城市時參觀的「散裂中子源」基地,充分體現國家在高新科技上的實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回應了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批示,促成國家科研資金「過河」,振奮人心,給予本港研發力量強大支持。習主席肯定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和高素質科技人才,香港科技界為國家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同時強調促進香港與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特區政府竭力推動科創,當仁不讓。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定下八大方向: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建設科研基建、檢視法例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改善採購方法、加強科普教育,讓香港在科創發展上急起直追。事實上,自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以來,香港致力完善創科生態環境,成效漸見。香港初創企業數目,由2015年的1500多家攀升至2017年的2200多家,增幅高達四成。共用工作空間近年也遍地開花。數碼港和科技園公司均已成功培育出獨角獸。港交所針對新經濟的需求,也推出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上市制度,以及接納尚未有盈利或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足證香港創科發展日益蓬勃。

  研發是創科之源。特區政府多管齊下,帶頭加大研發投放力度,定下目標,在本屆政府5年任期結束前,將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倍升至1.5% (即每年約450億港元);今年《財政預算案》更撥出超過500億元推動科創。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更推出高達300%的超級稅務優惠,以不設上限的稅務扣減為誘因,鼓勵私營企業投入更多研發項目,提升產業水平。為使世界級研發力量匯聚香港,我們以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建設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兩個創新平台,吸引世界級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來港,與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研發,提升研發人才水平與實力。

  面對全球一體化和競爭激烈的營商環境,創新驅動已是發展的主旋律。科研與產業結合,衍生出新的生產方式、產業鏈和商業模式。我們致力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但不需用地太多的高端製造業,以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新材料及物聯網為本,向高科技和高增值發展,為經濟尋求新的增長點。我們聚焦發展香港具優勢或發展需要的產業,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

  對於進一步轉化本港上游科研成果及將創科發展帶進新里程,我對落馬洲河套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寄望甚殷。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接通港深兩地,兩地聯手合作發展,打造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台,吸引海內外頂尖科研機構進駐。大灣區經濟潛力巨大,其發展概念是合作互補。香港有4所世界100強大學,高度國際化及匯聚科研人才的優勢;大灣區城市則有強大產業化能力。在這些優勢互補下,可建立貫通科創產業上、中、下游的全方位發展平台,多方互利共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甚至可以說是衡量國力強弱的指標。我們會積極發展創科,深化與內地合作,充分利用香港「一國兩制」與國際化的獨特優勢,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楊偉雄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工程及應用數學學士學位,並分別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頒授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3年出任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2010年擔任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2015年3月獲委任為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和行政長官創新及科技顧問,2015年11月起出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责任编辑:鍾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