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工程有哪些奥秘?-香港商报

港珠澳大桥工程有哪些奥秘?

2018-10-18
来源:网易

  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英国《卫报》将它评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从建造到完工,历时长达8年、耗资千亿元人民币。它是我们中国工程师的智慧结晶,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更被称为全世界教科书级的项目。

  港珠澳大桥全景航拍

  它究竟是谁?凭何能得到如此多的殊荣?如果你不知道就赶快阅读下文来普及一下。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么值得骄傲的中国“智造”你不能不了解。

  中国港珠澳大桥是全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桥体和海底沉管隧道最长、40m水深整平精度第一的跨海大桥;它是国内首例设计使用寿命达120年的跨海大桥;它是世界沉管隧道史上首次提出并应用半刚性结构体系的跨海大桥。中国“智造”震惊世界。

  连接港珠澳的重要新纽带

  港珠澳大桥除了是一项鬼斧神工的惊艳工程外,更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纽带”。珠海交通环网割裂的局面将随着大桥的开通被打破,三地经济的融合将得到促进,珠海将成为香港通向珠三角西岸的桥头堡。通过枢纽通道的力量,带动周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通,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为经济带来强势助推力。

  港珠澳大桥亮灯仪式

  随着大桥的贯通,珠海的对外开放水平将得到提升,更多的吸收和引入港澳的先进技术,促进珠海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而提升技术的同时将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利好,各类污染将会逐步得到改善,大量人才的迁入将提升城市化率,房地产市场从而增加发展空间。此外,交通的便利也将增加港澳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更多的沟通与互动将促进更好的合作和团结。

  中国智造享誉世界的新名片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桥梁工程建设史上的新里程碑,更是中国智造的“超级工程”。在生产和安装技术方面,它有着一系列的创新;在建造过程中,它攻克了无数难题,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

  完胜日企方案的“神奇人工岛”:海底沉管隧道东西连接两个人工岛,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相比日本企业推荐的传统钢板桩方案,中国工程师提出的钢圆筒防护结构更胜一筹。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更是一项全新的工艺。这个方案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船机及海上作业的时间,大圆筒还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止水性能,为后续工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通过带波浪补偿器的钻机、勘察专用钻探平台等精细化勘探,使用8台振动锤穿越1600公里,吊起下沉120个500吨钢圆管,历经重重难关,终于完成任务不辱使命。

  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框架

  架桥难,护桥更难:中国正逐渐崛起,成为土木工程强国。而在所有土木工程门类里海洋工程如港口、桥梁等是一大难点。因为,湿度高、盐度大的海洋环境对于各类工程的腐蚀作用极强。在内陆地区可以轻松屹立50年的建筑,到了海里不到3、5年就剥蚀得不能使用了。如何解决?工程师们提出了多项应对措施,更换零件法,混凝土加强法,钢筋防锈法,替代材料法等等,最终将大桥的“寿命”延长至120年,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惯例”。

  世界最大抛石整平船“津平1号”

  大国重器,世界一流: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完成这项超长海底隧道的建设任务也离不开各种大国重器的帮助,它们彰显了中国工程基建及海洋装备的国际一流水平。其中,改造后的“津平1号”升级成为具有清淤功能的抛石整平船。在28个有效工时内完成2000多平方米的基床高精度清淤,创造了水工行业上一次伟大的技术跨越。而国产世界上最大的全回转起重船“振华30”,采用10点锚泊定位的等科学技术,成功克服了海风、波浪、浮力等影响安全且准确无误的完成了重达6000多吨的接头装置的安置。

  最终接头安装

  三地三体制,创新解困局:曾有舆论称,中国斥巨资修了一座不能通车的大桥。因为,大桥连接了三个完全不同体制的区域,如何妥善协调和管理是个难题,但最终都被一一化解了。巧妙的换向系统,解决了左右舵车辆顺利换向和混行的问题;五个地面感应区,在经过136次的测试版本修改后,解决了收费标准和模式不同的难题。其中,缴费系统属于世界首创兼容不同制式的自动收费模式; “三地三检”通关模式,解决了边检效率和空间问题。根据《三地政府协议》,将采用三地三检的通关模式,即三地政府各自负责设立和管理各自口岸,其中珠澳之间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模式。

  港珠澳大桥的收费站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