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92派」下海去上海 王英偉內地找機會見新景-香港商报

「港商92派」下海去上海 王英偉內地找機會見新景

2018-11-22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公共行政學院主席王英偉表示,親眼目睹內地經濟飛速發展,亦深感榮幸能夠參與改革開放。記者 馮俊文攝

  【香港商报网讯】現任香港公共行政學院主席、金沙中國總裁及執董王英偉,曾是港英政府公務員中最早與內地打交道的一位,在機緣巧合下參與改革開放,親眼目睹內地的飛速發展,亦深感榮幸能夠參與其中。曾擔任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他,看到國家改革開放中非常需要人才,聯同多位志同道合的人士成立香港公共行政學院,以為國家培訓棟樑的理念,期望為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出新的貢獻。香港商報記者 莊海源

  1975年,王英偉從港大畢業後加入港英政府。隨着香港回歸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王英偉成為第一代與內地政府官員打交道的香港公務員中的一員。在他17年的公務員生涯中,因為國人身份和懂得普通話的關係經常被當局委派與內地官員接觸。1985年他代表港英政府加入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參與起草基本法工作,以及上世紀80年代代表公務員事務局參與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一屆國際公務員研討會,這些至今仍令他印象深刻。在與內地官員的交往中,他逐漸了解和認識到內地的發展和機遇。

  因「煲冬瓜」得機緣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也是在這一年,王英偉從工業署副署長的高位退下從商。當年,中國內地大批政府官員「下海」,是為「92派」,他亦被稱為「港商92派」。

  「下海就去上海。」王英偉下海的第一站就是去上海。當時,他才加入嘉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擔任副行政總裁不久;上班一個月,就被老闆派到上海去「找機會」,因為老闆說整間公司就他懂普通話。從此,他成為參與內地改革開放的港商一員。20多年來,他先後加入嘉華集團、恒基中國、瑞安集團等公司,轉戰上海、重慶、武漢、大連、深圳、瀋陽等城市。

  「敢教日月換新天。」王英偉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的變化翻天覆地,從一個相對落後貧窮的國家到逐漸脫貧,再到經濟領先,甚至科技躍進,在近代經濟發展史佔據重要一章;香港在其中既是內地進行國際融資的橋頭堡,又扮演先行者的角色。改革開放初期,內地資金來源大都是港人直接投資或穿針引線引進的,中外合資的企業大都有港人參與其中。

  隨着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王英偉說,香港單靠本身資金參與改革開放的分量越來越輕,但港人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仍可為國家未來改革開放作出貢獻。香港具有廣泛的國際網絡,與「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都有聯繫,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已有長久的生意來往和民間交流。他說,「一帶一路」要長久發展就要人文先行,「香港很多中小企業、藝術家、文化界人士都有這方面的聯繫,香港要將這方面的關係交織成一個網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作用。」

  度身訂造公共行政管理課程

  從1998年起,王英偉連續三屆當選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在參政議政的過程中,他看到內地各省市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對國家幹部和國企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的需求殷切。「當時很多內地交流培訓都在外國,但到英美等國培訓需要英語,內地人未必能夠全部吸收。」因此,他集合自己在政界、商界、教育界等方面的資源,聯同多位志同道合的香港社會精英、退休政府高級官員、專業人士攜手創建香港公共行政學院,志在利用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具有東西方文化薈萃的獨特條件,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培訓優秀的高級公共行政及管理人才。

  「除了與國際接軌、與內地接軌,香港的語言和各方面都很適合。」王英偉說,每一個培訓項目都因應內地來培訓的官員或人士找尋相關的老師度身訂造授課。他十分慶幸香港公共行政學院得到特區政府和中聯辦的支持,所以邀請政府官員、拜訪政府部門或半官方機構時都得到很好的回應,令課程質量不斷提升,也得到非常好的口碑。

  目前,香港公共行政學院每年培訓數百至上千的內地官員和人士。「全香港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找普通話比較流利的,既有外國經驗,又有實踐能力。」王英偉提到,老師們會教授更先進經驗,尤其是金融、城市管理、政府在現代社會的有效管治等,這些都有利推進內地各省市的城市國際化進程,期望受培訓者能夠推動國家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香港藝術家灣區有舞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王英偉認為,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加上「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在大灣區建設中擔當重要角色;同時在科研、文化、電影等方面也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市場。

  身兼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的王英偉談到,藝發局已有特別計劃支持香港藝團與中國內地藝團合作交流表演。現在內地市場更大,香港市場近乎飽和,所以當局也聯繫內地的部門和表演場地讓香港藝術家演出,將香港優秀的藝術和表演項目在大灣區展示,也能推動香港藝術家的成長。「能夠做5場表演和50場表演的效果是天壤之別,所謂『工多藝熟』,電影也是一樣」,因此他一直支持首部劇情片計劃,希望為香港培養新生代的電影人。

  「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的年輕人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年輕人應更多了解大灣區的機會。」他說,大灣區機遇無限,將成為亞洲以至國際的一流灣區,鼓勵香港年輕人考慮到內地讀大學,內地年輕人亦可到香港讀大學,互相認識和建立網絡,將來尋找工作和機會的空間將更加廣闊。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