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专访】從父女另類浪漫開始的咖啡王國 廖偉芬:搭上內地快速發展列車-香港商报

【改革开放40年专访】從父女另類浪漫開始的咖啡王國 廖偉芬:搭上內地快速發展列車

2018-12-13
来源:香港商报

 

  擁有全港第三大咖啡王國的廖偉芬,從2003年創立自己的咖啡品牌以來,感受到國家改革開放帶來的飛速發展,表示「希望搭上祖國經濟發展的高速列車」。資料圖片

  【香港商报网讯】記者呂婉玲报道:廖偉芬身為廖創興家族傳人,卻沒有選擇投身銀行業,而是在2003年創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15年來,她在帶出全港第三大咖啡王國的過程中,也感受到內地經濟起飛和人民生活質素改善帶來的消費升級全過程。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她視內地為其業務增長的重要陣地,並表示「希望搭上祖國經濟發展的高速列車」。

  廖偉芬與咖啡的緣分,要追溯到她的童年。她憶述,認識咖啡是從她父親廖烈正開始,因小時候經常看到爸爸手裏拿着一杯咖啡,此印象至今仍烙印腦海。「他從事銀行業,平時很忙,每周只有星期日能與一家人到跑馬地一間茶餐廳聚會。這時,爸爸一定飲咖啡,年少的我則飲牛奶。到後來,我學會飲『鴛鴦』,再後來就跟他一樣飲咖啡。」廖偉芬以「咖啡就像我們兩父女的另類浪漫」來形容咖啡、父親與她之間的聯繫。

  經營哲學:讓港人靜下來

  2003年正逢沙士時期,她創業、開設了首家咖啡店。當時,正逢星巴克、太平洋咖啡這兩大美式連鎖集團咖啡店搶攻白領和年輕人市場,但她並未因這兩大咖啡龍頭的實力而膽怯,反而看準沙士時期租金大幅下降,毅然在銅鑼灣利園開設了第一間咖啡店HABITU。

  廖偉芬擁有豐富的遊歷經驗,世界各地的咖啡館都有光顧過,因此也發現當時許多咖啡店的不足,「他們賣的即磨咖啡並不便宜,但座位狹窄,客人總是來去匆匆,欠缺了該有的從容和人情味」。想起以往可坐在舒適的露天座位,聽輕快音樂,悠閒地品嘗熱氣騰騰咖啡的經驗,她自然而然有了開設精品咖啡店的想法。箇中的經營哲學,是要讓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人,有靜下來歇息的空間。

  廖偉芬說自己開設咖啡店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並注重細節,如果附近辦公室多,客人需坐下來傾生意,便多設卡位,增加私隱度。此外,香港咖啡店開放免費wifi也是由她開始,「這樣可讓客人買一杯咖啡就坐上半天」。

  咖啡學院培養本土風格

  立足香港咖啡行業十多年,廖偉芬觀察到本地人口味日趨成熟,隨之而來的是消費升級的商機。「近年,香港消費者已由盲目追捧外國名牌,轉為懂得追求個人化口味。特別是千禧一代,他們除了追求喜好口味,也想追溯原材料背後的故事。」她還稱,以前的咖啡師一般來自美國大型連鎖店,沖咖啡的手法以模仿別人為主,缺乏獨特風味。為培訓具有本土風格的咖啡師,她設立了咖啡學院,起初的cupping class已吸引三千多人踴躍報名,後來又製證書作認證。她直言不怕培養人才來跟自己競爭,因為有競爭才有進步。

  「現時在內地冒起的咖啡連鎖品牌老闆,部分也是當年咖啡學院的畢業生。內地市場龐大,愈多有能力、有志從事咖啡業的人才加入,有助將餅愈做愈大。」她指出。2012年,她更在咖啡學院基礎上,再創立全新品牌The Coffee Academics(TCA),主打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專注更高檔次、嚴選的咖啡品種。

  國家改革開放40年,內地經濟脫胎換骨,並正處於升級轉型階段。隨着內地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他們對消費體驗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內地近年經濟增長的模式漸轉為以消費帶動。廖偉芬形容,內地人「40年前要求的是溫飽,現時追求的是享受」。伴隨改革開放的成果,內地中產階級正在崛起,並且規模達到幾億人,內地消費升級所產生的商機比香港更多更大。

  視內地為業務增長點

  廖偉芬在港商之中屬年輕一輩,經商僅十多年,但對於中資在本港的發展以及港商北上的發展機遇,她卻了然於胸。香港自身的優勢就在於具有優良的金融體系、法律機制、物流建設,在設計、技術、融資和管理等各方面與國際接軌,還有大量熟悉國際市場運作和規則的專業人才。

  她留意到,近年大量內地公司來港設立地區總部,她相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率先汲取經驗,作為將來業務進一步國際化的試金石。改革開放使內地經濟發生巨大變化,也影響了在港中資企業的發展路向。她說,1978年之前,香港的經濟命脈掌握在英資等外資手中,隨着1997年香港回歸,兩地經貿往來趨於密切,中資角色愈加吃重。

  經過十多年成功經營的經驗,廖偉芬開始積極拓展其咖啡王國版圖,並視內地為業務的重要增長點。TCA的海外分店現時分布於上海、北京和新加坡,東京和深圳則為下個目標地。她說:「我們今年會進軍深圳,這座城市與香港的關聯較深,消費習慣也相似,而且深圳有很多創科企業,科技人大都熱愛咖啡文化。」她相信,精品咖啡以至個人咖啡文化將在內地愈來愈受歡迎,而內地龐大的市場空間仍有待集團以至整個行業去發掘。

  廖偉芬對合作的咖啡莊園要求十分嚴格。 資料圖片

  促交流設港深雙城總部

  要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做生意,了解當地文化很重要,廖偉芬自言近年常到內地考察、尋找機遇,她發現「內地客人的消費能力絕不比香港弱,而且他們更願意嘗試新的產品,更能接納新品牌」。最近,廖偉芬在香港及深圳設立公司旗下的雙城總部,希望為香港、內地及亞洲的年輕人提供更多交流機會。

  內地消費能力轉強,且對新鮮的產品頗有興趣,這兩項因素有助港商在內地市場建立品牌認受性。她指,「內地人口基數大,隨着消費力提升,可成為培養香港品牌的理想土壤。」同時,她還認為,「品牌在一個城市獲得成功,經驗經過微調,可快速地複製到其他城市,在較短時間內開遍大江南北。」

  縱然廖偉芬經營咖啡店的日子不算長,在國家改革開放歷程中參與亦不算多,然而從她旗下咖啡品牌的發展來看,卻深刻透視香港與內地消費升級的轉變。內地消費升級正是國家改革開放成果的展現,這對於咖啡行業來說亦是難得的機遇。如何把握這樣的商機,就要看品牌未來的布局。

  內地咖啡市場「錢力」巨大

  作為本港大型咖啡品牌創辦人兼主席,廖偉芬對北上發展自有一套看法。她的集團打算以TCA旗號進軍內地市場,願景是將來在內地每一個大城市都有一家分店。她說:「雖然TCA做的是精品咖啡,重質不重量,不會盲目擴充,但即使只在大城市開一間店,仍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內地有三十多個省份,這樣的市場廣度加上消費力提升的空間,可見市場潛力巨大。

  談到咖啡行業在內地的前景,廖偉芬特別看好。她表示,「與美國、韓國、日本等咖啡消耗大國相比,中國咖啡消耗量年均增長率達26.59%,內地市場對咖啡的需求遠未到飽和階段。」2017年全球咖啡市場增速僅2%,中國咖啡消費的增速卻高達15%,去年咖啡消費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有研究機構指,中國咖啡市場規模2020年有望達到3000億元,到2025年或超過10000億元。目前,內地每年人均咖啡消費少於5杯,遠低於亞洲其他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廖偉芬一向提倡精品咖啡,也將之視為內地咖啡行業升級的突破口。

  不過,內地市場尚未完全成熟,港資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須不時調整經營策略。她建議,最好像TCA一樣,找一個內地的拍檔作為「盲公竹」,可能會事半功倍。她還稱,香港在內地顧客心目中,仍是品質保證的招牌。當然,照搬全套亦未必奏效,港資要因地制宜,因應國情、消費者習慣等不時調整策略。

  廖偉芬在銅鑼灣創立的第一家Habitu咖啡店。 資料圖片

  中央惠港政策造就品牌成長

  香港回歸以來,中央不斷推出系列優惠政策,既帶動香港經濟向好,亦推動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廖偉芬旗下的精品咖啡店於本港起步,其品牌成長歷程則與國家對香港的支持息息相關,亦受惠於中央的惠港政策。

  2003年,沙士爆發,本港經濟陷入衰退。為挽救劣勢,中央與香港簽訂CEPA,同年又開放「自由行」。在百業凋敝之時,中央的支持恍如一劑強心針,這些措施不久便引來香港經濟的快速反彈,旅遊、零售、餐飲、酒店等行業全面重返正軌。「我是在2003年經濟低谷期,毅然決定開立第一家咖啡店的。如果沒有中央當年的惠港措施,生意未必能這麼快站得住腳,並在之後得到迅速擴展。」廖偉芬回憶說。

  借「帶路+灣區」機遇布局

  15年轉瞬即逝,國家惠港措施至今仍源源不斷而來。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6年,國家提出「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宏圖,並將大灣區規劃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廖偉芬憧憬道,「隨着國家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香港企業也可以搭上順風車,進軍海外市場。TCA正積極探討在不同國家及地區布局,未來我們打算以聯營形式進軍迪拜及阿姆斯特丹。」

  此外,大灣區建設將港澳及內地9個城市緊密聯繫在一起,打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皆已開通,往來兩地將更加方便,廖偉芬對在深圳即將開設的精品咖啡店很有信心。展望未來,她表示會進一步籌備打入灣區內其他城市,繼續抓緊國家政策帶來的種種機遇。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