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士從全球視野看改革開放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香港商报

海外人士從全球視野看改革開放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2018-12-18
来源:香港商报

  巴雷爾說:「改革開放的偉大,在於它影響到人們的方方面面。」

  布朗稱,改革開放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允許本國人從外面看世界,並從中學習。

  奧朗德表示,中國改革開放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也成為改變世界的歷史性決定。

  馬達羅稱:「我很自豪,我是中國改革發展的親歷者。」

  國家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速度」、「中國奇迹」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軌迹與國際地位,也深深地影響且改變了世界。一眾海外政要和學者,以外部視角看中國改革開放的變化與成果,無不表示感嘆與震撼,他們特別對中國在短時間內使數量龐大的人口脫離貧困印象深刻;他們也關注到中國參與度和影響力正與日俱增,指出「中國模式」將走出國門、走進世界,幫助更多國家與地區實現富裕與現代化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 張淦明

  奧朗德:改革開放改變了世界

  法國前總統奧朗德表示,中國改革開放不僅對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也成為改變世界的歷史性決定。他表示,改革開放首先讓中國得以迅速發展,讓千百萬人脫離了貧困;其次對世界貿易和全球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

  奧朗德在2012年至2017年擔任法國總統期間多次訪問中國,每一次訪問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的迅速發展有目共睹,同時我能感受到中國希望對世界作出貢獻的意願也非常強烈,希望能夠參與全球治理,希望更多地對外開放。」

  開放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中國的開放)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在奧朗德看來,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是一個機遇,「我們不應懷疑中國發展的意願,每個國家都希望發展,希望經濟繁榮、人民幸福,中國人民也有同樣的需求」。現在需要做的是共同努力達成一些共同的目標,如保護環境、遵守社會規則、共同增長、創造就業等。這些都需要各國之間持續加強對話,而不是互相阻止、懲罰、恐懼世界貿易的發展。

  面對當前世界不確定性增多,奧朗德認為,法中兩國和歐中之間應該協調行動,共同應對挑戰。他舉例說,針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協議遭遇困境,在貿易方面各方出現分歧和摩擦,「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中兩國應該有所行動,對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貢獻」。

  奧朗德表示,他擔任法國總統期間非常高興能看到更多的法國產品進入中國,法中在核電、航空等領域的合作已成為雙方技術合作的成功典範,他也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來法國旅遊。多次到訪過中國的奧朗德說,自己已經喜歡上了中國文化和美食,可能不久的將來學習中文會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巴雷爾:我對中國充滿信心

  英國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教授、中國問題專家巴雷爾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偉大決策,「它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改革開放的偉大,在於它影響到人們的方方面面」。

  巴雷爾認為,正是中國執行「長期、穩定、連貫」的政策,才辦成了大事。作為一名曾經20多次到中國講學和調研的劍橋大學教授,回憶起過去40年中國的變化,巴雷爾用了「震撼」來形容。「看看中國的高鐵,太令人震撼了!」他回憶改革開放剛起步時說:「珠海會說英語的人很少,路上行人的穿着色調單一,整個城市空空蕩蕩。還有上海浦東,當時和現在,判若兩地。」

  巴雷爾還對中國的創新能力和科技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企業家對創新事物反應迅速,在電腦科學,包括AI、機器人等方面非常活躍,並且創造了許多自主產權的科技。」他說。

  企業想實現國際化要去中國

  巴雷爾說,去年清華大學與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共同投資約2億英鎊(約20億港元),開啟中英科技園區合作。中國企業也出資收購了一家在英國劍橋成立的遊戲開發公司。「這些科技領域的投資,會推進中國的發展,使中國受益。」

  巴雷爾與很多英國公司有過接觸或合作,很多企業期望國際化的想法都有所轉變。他表示,過去企業如果想實現國際化,首先想到的是美國、英國、德國,但現在要去中國,「因為中國龐大的市場和發展速度,會使企業業務實現規模化發展」。巴雷爾開心地說:「我對中國充滿信心!」

  布朗:中國經驗世界分享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教授布朗表示,從1978年開始,教條主義和對先入為主的思想的堅持消失了,中國從國內和世界範圍內找到了一些發展模式,這些模式在中國被學習、被實踐,並在某些情況下得到了改善。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着改革和思想解放全面展開,教育水平和入學率提升,中國學生開始到國外進修。許多人建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始學習外語和旅行。這意味着中國的工業領域開始嘗試和創造自己的技術形式,在1978年之前被禁止進入中國的外國投資者不再受限,並在華建立了合資或全資外國企業。再到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外商投資的首選目的地之一。

  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允許本國人從外面看世界並從中學習,這是建立在許多自我批評上,以及開放地承認中國方法和態度需要改變的基礎上的。這推翻了許多人在1978年之前和1978年期間所做的假設,即中國內向,並希望中國繼續閉門造車。

  2018年,隨着改革進程的成熟與深入,一個新時代也隨之來臨了, 中國一直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各國合作,研究如何創建更好的基礎設施,改善連通性。可以說,中國現在已經開始將自1978年以來的發展和增長經驗與世界分享。

  馬達羅:用全部生命關注中國發展

  阿德里亞諾.馬達羅是意大利漢學家、攝影師。他說,自1976年以來,他來中國208次,「我很自豪,我是中國改革發展的親歷者。」

  幾天前,「中外攝影對着拍--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中國攝影展覽館開始巡展首站,其中就有不少是馬達羅的作品。

  馬達羅肯定是在中歐之間來往最頻繁的攝影師。作為改革開放前夕第一批拿到中國簽證的西方記者,他用「掃街」拍攝方式,拍攝了關於中國的35000多張照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巨變的見證。影展中,令人震撼的「對着拍」作品比比皆是。1979年,馬達羅在上海和平飯店窗外拍攝了對面一片荒蕪的浦東。而在中國攝影師朱耀忠的鏡頭中,2018年的浦東已是高樓林立、萬象更新。

  過去40年裏,馬達羅在意大利策劃了多次文化展,試圖搭建起中意之間的橋樑,讓意大利人更多地了解中國,改變意大利人對中國的「思維定勢」。馬達羅表示,他將用全部的生命關注中國的發展。「經過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達羅說,「我的心,一半在中國。」

  英國五大名校校長:改革開放讓中國發生巨變

  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英國五所知名高校校長紛紛表示,改革開放讓中國發生巨變,中國在扶貧、教育、國際合作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劍橋大學校長圖普表示,過去40年,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非凡進步,解決了大量人口貧困問題,這一成就在人類歷史上無可比擬。他說,當今的中國仍在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與合作,「我認為這在世界的開放性上是重要的一環,國際機構的合作將史無前例,中國絕對有能力參與其中。」

  牛津大學校長理查森說,當今世界面臨的許多問題都超越了國界,如氣候變化、疾病、恐怖主義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應加強國際合作。她說,改革開放讓中國更多地參與到了這些國際事務中,「希望中國繼續保持開放」。

  帝國理工學院(ICL)校長加斯特說,中國作出改革開放的決定是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她認為,過去中國大學與外界的合作多由外籍華人校友來牽線搭橋,而現在中國大學憑藉自身實力吸引了眾多國際合作。加斯特說:「我認為中國學生進入我們的社群和文化令世界受益,而且我們也從中國的開放和其豐富文化遺產的探索中受益。」

  倫敦大學學院(UCL)校長阿瑟曾多次到訪中國,目睹了改革開放為中國的基礎設施和生活方式帶來的驚人變化。他認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在過去40年中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的一些頂尖大學已經躋身世界最好大學之列。他說:「顯然,中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投資引人注目,這極有可能使中國高等教育的地位在全球舞台上凸顯出來。」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校長沙菲克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副行長等職位,對中國經濟發展頗為關注。她表示,中國經濟在近幾十年飛速增長,在短時間內做到了使大量人口脫貧,這非常了不起,「這也證明了中國非常善於學習國際經驗」。沙菲克說:「中國先是小範圍試點試驗,然後一點點將規模擴大到全國。」目前,LSE約有10%的學生來自中國,總數超過1300人。沙菲克說,LSE與中國高校建立的聯繫越來越多,許多優秀的中國學者都在該校任職。

[责任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