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引領大國復興之路(上篇):從小崗村走來的中國改革-香港商报

改革開放引領大國復興之路(上篇):從小崗村走來的中國改革

2018-12-18
来源:香港商报

 

  40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率先實行包產到戶,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大幕。如今,新時代的小崗正向着新航程揚帆奮進。 新華社

  【香港商报网讯】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濤聲,一直清澈回旋在歷史的天空。40年,我們的國家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中國奇迹」如今成為世界審視這個古老國度的新角度。

  改革開放,如同一粒種子,張開了「中國奇迹」的希望春天,成長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物質基礎,也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回望40年春風化雨,從「摸着石頭過河」到「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中國改革堅定不移、穩步推進。

  最初的決絕仍然在目,而新的征程已經開啟。

  香港商報記者 曲直

  「中國奇迹」是中國改革的必然

  1978年12月18日,北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全會以鄧小平在12月13日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的重要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為宣言書,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帷幕。

  2017年10月18日,北京,中共十九大開幕。「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起點、新征程。引領「中國奇迹」的中國改革,再次出發。

  2018年4月10日,海南,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會開幕,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他說,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中國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夠成功!

  撫今思昔,也許只有中國人才更清楚地知道,中國「二次革命」的這四十年,經歷了怎樣的山高水深和驚心動魄!

  道路決定命運。在海外此起彼伏的「唱衰」聲中,中國竟然走出一條別人不曾走成的道路,實現別國從未實現過的跨越式發展--這正是「中國奇迹」的要義所在。親身經歷中國發展近20多年進程的美國前財長薄森感慨說,「中國一躍成為經濟超級大國,確實是歷史上最不尋常的故事之一」。

  這個故事,在改革引領下,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風雲際會的故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思想變革到理論成熟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已有「續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為解決10億人溫飽的偉大轉折

  故事當然從40年前開始。

  1979年,新年剛過,當開啟中美關係「破冰之旅」的鄧小平在美國掀起「鄧熱潮」「中國熱」時,很多美國人還不知道過去一年中國發生的故事。時至今日,一些西方媒體在描述中國時仍在慣用的「貧困、落後」等字眼,在那一年卻正是整個中國的真實寫照。

  1978年冬,小崗村18位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手印。 資料圖片

  1978年11月24日,被一場百年不遇特大旱災逼上絕路的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為生產自救,冒着坐牢殺頭之險,在一張「包幹到戶」的字據上按下了悲壯的紅手印,向農村計劃經濟舊體制「悍然宣戰」,開啟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重大實踐。

  一年前抵安徽任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以非凡的政治膽識,大力支持農村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的做法,積極探索全省農業管理體制變革,並直接推動了1980年中央75號文件的出台,即《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文件出台前,圍繞包產到戶的所有制性質問題及其對計劃經濟體制思想的挑戰,當時中共中央召開的各省(市、區)第一書記座談會發生了激烈爭吵,否定之聲不絕於耳。作為「妥協」,按萬里(當時已任國家農委主任)要求起草會議文件的副主任杜潤生,斟酌措辭,用「農業生產責任制」巧妙替換「包產到戶」,最終形成了轟動一時的75號文件。

  75號文件使中國改革發自農村的突圍之戰首次可以「名正言順」地進行。在生產問題解決後,1983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再次打開了農村商品經濟大門,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村計劃經濟體制的「釜底抽薪」。這次農村改革奉獻了它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堅持問題導向,根據發展階段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推進改革;尊重人民的創造能力,保持基層實踐與頂層設計的同頻共振。

  從1978年到1992年,中國改革圍繞生產力落後與人民生活溫飽需求的主要社會矛盾,克服重重困難,向禁錮、束縛生產力的計劃經濟舊體制和舊思想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堅之戰。

  農村改革的初步成功,為當時步履艱困的國企改革打開了思想之門。1983年,國企承包經營責任制在全國迅速推廣開來。馬勝利的造紙廠,步鑫生的襯衫廠,成了一個時代的改革符號。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改革方向,全面拉開了國企改革序幕。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的一個歷史分水嶺。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逐步建立。

  1984年到1991年,國企大承包、廠長負責制、股份制改革和證券市場建立、私營經濟入憲、價格改革闖關、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一系列重大改革,逐步擊碎了計劃經濟體制最堅硬的圍牆。

  從又一個春天啟動的市場化之路

  1992年1月20日上午,深圳國貿大廈頂層旋轉餐廳迎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對陪同的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等人說,「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同年3月26日,深圳特區報率先發表「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的重大通訊報道,集中闡述了鄧小平南巡談話的要點內容。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來到深圳皇崗口岸眺望香港。资料图片

  1990年代初,國際風雲突變,中國改革還在「姓資姓社」、「社會主義是否與市場經濟水火難容」的思想困局中陷於停頓。小平南巡講話恰如又一次春風,吹散了籠罩在舉國上下的思想陰霾,重啟了改革引擎。中國改革,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開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

  中共十四大,江澤民向大會所作報告明確提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2002年,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三個代表思想」成為中共又一新的改革指導思想。

  國有企業的興衰成敗,是能否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性因素,而此時國有企業的經營困境,既讓「左」的思潮振振有詞,也讓「右」的衝動時時冒頭。打贏這一仗,關乎改革的命運。1996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於1996年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使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時任副總理朱鎔基在遼寧考察時提出「國企三年脫困」目標。經過一系列改革,特別是通過「債轉股」推動國有企業大規模上市,三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為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贏得了時間窗口。

  深圳特區報率先發表「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

  2003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進入了通常所說的工業化關鍵期。這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所作的工作報告,「科學發展觀」成為解決發展關鍵時期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重大理論創新。會議通過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特別是「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成為改革新主導思想,構建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在國企改革、市場改革、農村改革等步步為營的改革推動下,2002至2012年,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GDP達39.7萬億元人民幣,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擘畫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山聳林

  2012年12月8日,深圳蓮花山。中共中央總書記、国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此向鄧小平塑像敬獻花籃。俯瞰深圳繁榮景象,習近平感慨地說,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台階。離開前,他揮鍬鏟土,種下一棵高山榕。

  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始逐步進入新常態,國內外環境再次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中國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挑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等。中國需要一次新的「南巡講話」將改革推向全面、壓向深化。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在廣東之行中一路振聾發聵的重要講話,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

  2012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深圳蓮花山向鄧小平塑像敬獻花籃。 資料圖片

  改革進入深水區。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年底,由習近平任組長,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任副組長的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成立。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着力改革頂層設計,其現實性、重要性不亞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由此進入了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的新時代。至2017年10月,中央深改小組共召開38次會議,審議出台了一系列重點改革文件,確保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新常態而作的重大決策。作為這一階段改革的主導方向,更多地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逐一破解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改革難題,為高質量發展「騰籠換鳥」,奠定了高質量發展「鳳凰涅槃」的堅實基礎。

  放寬民資的市場准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更大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是這一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2014年11月26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開啟了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市場准入。2015年9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選擇社會關注度高的電力、石油、鐵路等7大領域,開展放開競爭性領域、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示範。

  創新驅動是實現「中國夢」的恒久之源。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創新科技強國的「三步走」目標。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於十九大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報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中國踏上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