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改革開放再啟航-香港商报

港商改革開放再啟航

2018-12-20
来源:香港商报

       改革開放40年,香港工業家一直與國家砥礪同行,既扮演「拓荒者」的角色,成為引進外資和技術的領頭羊,並順應國家發展東風,拓展業務,為香港譜寫經濟傳奇。筆者有幸成為參與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的一員,見證國家從貧窮的農業國家,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撫今追昔,當年回內地設廠的「甜酸苦辣」歷歷在目,感慨尤深。

  港商敢為人先

  改革開放之初,投資環境及政策尚未完善,外資猶豫觀望,廠商會則開始引領會員到內地考察「探路」,了解營商環境。一眾港商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率先響應國家號召回內地設廠,既為國家貢獻資金和技術,亦解決香港生產成本上漲、製造業發展空間收窄的困境,闖出一條新路。

  猶記得在內地設廠初期,基礎配套匱乏,道路崎嶇不平,電力供應不穩,停水停電可謂家常便飯。因此工廠在周一至周五日間休息,到晚上才通宵趕工,我們更須自行加裝發電機,工廠方能正常運作。縱然當年在內地的拓荒之路很艱辛,但港商憑堅毅的「獅子山精神」,克服一個個難關,並借助內地低廉的土地和勞工,蛻變成聘用過千人的大規模生產基地。港商的良好示範,帶動各國資本紛紛仿效,40年來,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直接投資者,是國家引進外資的重要窗口。

  到了80年代,隨著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及福建省建立經濟特區,更多港商將工廠北移至珠三角地區,全盛時期有逾10萬家在當地設廠,奠定了中國開展加工貿易的工業基礎,令國家逐步發展為世界工廠,融入全球分工體系。時至今天,廠商會有超過九成會員企業均在內地設廠,當中不乏早年回內地投資的「拓荒者」。

  港商不僅是到內地投資和參與建設的先頭部隊,亦是內地工廠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推手;當年內地廠房的技術及管理模式相當落後,故大多數港商均會派資深的香港員工協助管理,令本港的現代化管理和生產模式得以引入內地。轉眼間,內地的製造業發展漸具規模,很多民企放膽投入科技應用,並起用更多本地員工擔任工廠的管理層。這些民企既是港商的競爭對手,亦是夥伴,在承包生產、接單和管理上,分工合作,互惠互利。

  另一方面,隨生產鏈北移,讓香港的生產資源得以從製造業釋放出來,推動香港經濟往高增值的服務業轉型;香港的製造商將財務及融資、採購、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市場推廣及銷售,以至產品及技術開發等保留在香港進行,並以香港總部為控制中心,負責策劃和管理整個生產流程,為本港成為全球生產鏈的樞紐及發展總部經濟奠定基礎。如今本港雖已成功轉型為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但製造業及其相關的貿易和服務依然對香港經濟有著重要貢獻。

  必須與時俱進

  在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這個重要里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親自率領代表團訪問深圳和北京,筆者很榮幸獲邀參與。代表團除了獲國家以高規格接待,更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反映國家充分肯定香港在改革開放所作出的貢獻,實在令人鼓舞。誠如習主席所言,「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香港應加快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國家發展高端製造業、實現「製造強國」的願景而努力。

  製造業是每個經濟體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未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上,國家必定會繼續提升工業水平。可以預期,港商面對的競爭將會加劇,產業改革事在必行,若港商仍沿用40年前的管理及生產模式,不選擇迎合新潮流和擁抱新科技,必然會被淘汰。因此,廠商會除了會繼續扮演港商在內地營商的推手,亦會與時俱進,協助港商採用創新科技,開拓「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市場,以便業界緊貼國家政策及發展步伐,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吳宏斌

[责任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