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戰 美國加息 2018年港股累挫13.6% 結束兩年連升-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盘点2018 > 最新报道

中美貿戰 美國加息 2018年港股累挫13.6% 結束兩年連升

2019-01-01
来源:香港商报

  中美爆發貿易戰及美國加息外,南下「北水」減少等負面因素影響,恒指去年累挫4073點或13.6%,結束連續兩年的升勢。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吳天淇報道:受中美爆發貿易戰及美國加息、南下「北水」減少等負面因素影響,恒生指數2018年累挫4073點或13.6%,結束連續兩年的升勢。國指年初至今累挫1584點或13.5%。分析認為,聯儲局2019年將減慢或暫停加息步伐,美元匯價將回軟,惟環球政經仍存在多隱憂,今年恒指目標最牛預測高見30226點,最熊預測為19000點。

  2018年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入主白宮第二年,他的言行繼續成為全球焦點。無論是中美貿易戰、美國中期選舉,以至朝鮮半島局勢等,都牽動環球政治經濟。另外,英國因為脫歐方案懸而未決,前景不明,法國就遇上半世紀以來最嚴重騷亂,德國總理默克爾亦決定不再任執政聯盟主席,令歐洲面對更嚴峻挑戰。

  聯儲局按計劃於2018年加息共4次,本輪加息周期已加了9次。美匯指數2018年4月起展開升浪,12月份更攀上97.711點的17個月新高,觸發新興市場走資潮。金管局分別於去年4月、5月及8月份,展開三輪入市行動,合共買入1034億港元,令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從年初近1800億港元,縮至目前約760億港元,意味全年銀行體系的結餘內,有接近六成資金流走。

  騰訊市值蒸發逾2萬億元

  去年「股王」騰訊股價表現失色,市值一度蒸發逾2.14萬億元。

  回顧去年港股走勢,1月恒指顯著上漲2968點或9.92%後,2月及3月合共回吐2793點。儘管4月反彈,惟之後連續6個月下跌,累挫5828點或18.92%,創36年來最長跌浪,當中10月「股災月」挫2808點,跌幅達10.11%。國指方面,1月底漲至13962點全年高位後,10月底盤中曾挫至9902點,累瀉4060點或逾29%。

  去年「股王」騰訊(700)股價表現失色,按該公司周一收市價314元計,年初至今累瀉22%,較年初歷史高位累瀉34%,在10月底更曾瀉至251.4元,較高位累瀉逾47.24%,市值一度蒸發逾2.14萬億元。

  除騰訊之外,2017年多隻強勢股如汽車、內房及手機設備股在2018年亦輪流遭洗倉,股價紛紛「打回原形」。當中2017年最大漲幅恒生指數成分股的吉利汽車(175),年初至今股價累瀉49%,為年度第三大跌幅恒指成分股;2017年「染藍」的碧桂園(2007),股價年初至今累瀉30%,排名去年第七大跌幅恒指成分股。

  港股通淨買入減63.5%

  2017年推動港股造好的「北水」,2018年明顯轉弱。12月港股通淨買入金額只有約32億元,全年計更有5個月淨賣出,據香港交易所(388)的統計數據,去年港股通淨買入只有約826.95億元,較2017年減63.53%。

  去年年初的「吸資王」騰訊,風光不再。港股通年底持股量反而比年初減少5557萬股,如以全年均價373港元計,相當於全年走資207億港元,反而成為「走資王」。至於另一隻年初的北水愛股平保(2318),全年計港股通持股量減少1.4億股,以全年均價78元計,亦相當於走資約110億港元。

  以全年計數,滙控(005)港股通持股量較年初增加3.91億股,以全年均價73元計,相當於吸資285億港元。友邦(1299)年尾的港股通持股量亦較年初增加3521萬股,顯示北水仍在吸貨。

  展望2019年,中美貿戰、美加息及環球經濟增長前景等多個不明朗因素將持續困擾港股。綜合券商發表的今年港股展望報告,建銀國際預測「最熊」,估計今年底恒指會下試19000點,直言企業盈利惡化及資金成本上漲,將令環球股市跌浪延伸至今年,倘投資者確信大範圍的企業盈利預測下調已出現,將觸發股票拋售。惟中信里昂預期今年恒指高見30226點,為大行中「最牛」。

  聯儲局下半年或暫停加息

  宏利資產管理亞洲區資本市場高級策略師羅卓夫則預期,2019年市場表現可望較2018年為佳,因為過去一年困擾市場的負面因素,可望緩和甚至是轉化為利好因素,帶動股市反彈。聯儲局很可能會在踏入2019年之後再加兩次息之後停下加息步伐,這會影響市場氣氛。他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在未來幾年放緩,但不認為美國快將步入衰退,在密切留意的七大衰退信號,包括孳息曲線、通脹、就業和盈利等,三個顯示中性,其餘四個仍然良好。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指出,近年港股出現大升浪,都與北水大灌有關,不過來到新一年相信不會再出現,預計將維持大型上落市格局,經常有過千點波幅,但難有什麼突破。要掌握未來一年股市走勢,他表示,焦點仍在中美關係變化上,除此之外亦要留意息口及人民幣動向。太多北水持有港股,若人民幣不回升,港股也難向上。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指,去年「北水」轉弱主因是基本因素欠佳。中美爆發貿易戰令中國經濟前景堪憂,內地投資者已變得非常保守。他預期中美貿易戰或繼續困擾港股,今年下半年才有望轉勢。

  市場普遍認為,防禦型行業包括公用事業、醫藥、必需消費品,其存在剛性需求,因而業績受經濟環境影響較小。較低的業績彈性使得其能夠提供穩定的回報率,因此在宏觀經濟下行周期、股市下行的震蕩末期中易成為資金的選擇,又由於各大消費股、醫藥股進入調整期的時間太短,所以綜合考量作為公共事業的電力板塊是其中最優的選擇。

  北向首超南向資金 中資股可望回暖

  雖然去年A股表現未如理想,滬綜指全年下挫24%,創歷來第二大全年跌幅,惟據內地傳媒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透過滬深股通淨買入A股的金額約2942億元,不但創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的紀錄新高,更首次超越南向資金。美資大行高盛則指出,隨着A股在國際指數的比重持續提高,今年透過滬股通及深股通「北向」淨買入資金有望大增至650億美元。

  高盛認為,今年首季中資股前景仍不樂觀,但今年次季美國刺激經濟政策的效力將漸退,或導致美國增長動力下降,有利中資股回暖,料滬深300指數今年上試3700點,即較現價有逾兩成潛在上升空間。

  與A股關聯性加強

  美股方面,道指及標指自去年高位分別調整約16%及18%,兩指數單計2018年12月累挫逾12%,是1931年大蕭條以來最劣的12月份表現。俗稱「FAANG」的五大龍頭科企,即Facebook(Fb)、蘋果公司(Apple Inc。)、亞馬遜(Amazon)、Netflix及Google母公司Alphabet,合共市值自8月高峰縮約1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隨着美股不斷尋底,多家券商年底爭相調低今年預測,其中富國銀行大削標指今年底目標13%,由原本3079點降至2665點,為全華爾街最熊。

  中美股市於2018年表現均差強人意,而港股除受制於A股表現之外,還疊加了美股開啟熊市周期的影響。值得留意的是,港股於2018年底的表現相對理性,美股大跌,港股跟跌但跌幅可控;美股現報復式反彈,港股未有全跟,意味未來港股表現或跟隨A股多於美股。

  大華繼顯執行董事梁偉源指,憂慮美國經濟踏入衰退,美股或出現大調整及拖累港股,今年首季恒指有機會下試23500點。惟他相信內地穩經濟政策可紓緩貿易戰影響,而且MSCI指數今年會增加納入A股的權重,料可帶動重磅中資股。

  環球富豪身家大縮水 王健林亞洲區居首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去年抹去了111億美元身家。

  2018年環球股市回落,令超級富豪身家普遍縮水。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全球500名超級富豪中,有128名是亞洲人,他們在2018年共損失約1440億美元,是自2012年有紀錄以來首次錄得該區財富下降。

  富豪的總淨資產在年內可謂大上大落,截至去年12月21日收盤,在彭博億萬富豪指數中榜上有名的500人總資產淨值為4.7兆美元。然而在年初時,這些富豪的財富總額曾達到創紀錄的5.6兆美元。

  劉強東財富減少近半

  環球貿易局勢緊張,加上股市回落,是亞洲區超級富豪身家普遍縮減的主因之一,當中以中國科技業受到的衝擊最嚴重;另外,印度和韓國亦未能倖免。而下半年以來,美股在進入史上最長牛市之後還未及高興就幾度深跌,更是在臨近年尾之際創出十年最大單周跌幅,全球500名最有錢富豪在去年合共損失約5110億美元。

  亞洲方面,上榜的128名富豪去年共計損失1440億美元,領頭的三大輸家均來自中國。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抹去了111億美元身家,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也損失逾百億美元,騰訊CEO馬化騰則損失逾90億美元。以百分比計,京東集團行政總裁劉強東是損失最大的富豪,財富減少近一半,達48億美元。

  歐洲富豪損失慘重

  另外,上榜的173名美國億萬富豪總資產共縮水5.9%,只剩下1.9兆美元。自今年1月以來,Facebook風波不斷,股價與企業形象均是連連受挫。因此Facebook創始人朱克伯格身家蒸發了230億美元。歐洲富豪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慘重。歐洲首富、Zara創始人Amancio Ortega身家大跌逾170億美元。

  瑞銀駐香港經濟學家Philip Wyatt表示,2018年股市艱難,加上貿易戰,對很多行業構成挑戰,但預期下跌趨勢不會持續至2019年,亦不會令億萬富豪的人數大降。

  港再登新股集資額榜首 新經濟股成新勢力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鍾穎琳報道:隨着去年4月30日新《上市規則》生效,越來越多的新經濟公司在2018年來港上市,豐富了香港股票市場的構成,令到香港IPO融資金額再次榮登全球榜首。但是,去年的新股,也是近十年以來IPO回報最差的一年。

  據港交所(388)統計資料,2018年共有209家公司來香港上市,宗數創同期歷史新高,按年升28%;集資額料升逾123%,達2866億元。當中新經濟公司功不可沒,惟縱觀股價表現及認購反應,新經濟公司的威力無以為繼,約超過70%集資額是來自內地企業的大規模新股上市,包括來自新經濟及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企業。

  去年前十大IPO共集資1865億元佔全年集資額的65%,全部公司都來自內地企業,而前三大IPO均來自科技、傳媒和電訊行業、包括中國鐵塔(788)、小米集團(1810)及美團點評(3690)。

  會計師行德勤表示,這三家巨無霸公司,貢獻了全年香港IPO集資額的70%以上,另外30%的集資額被206家公司瓜分。當中,中國鐵塔和小米集資規模更分列全球IPO第二和第三名。

  此外,得益於香港的上市制度改革,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可在香港上市。2018年全年,4家生物科技公司登陸港交所,分別是歌禮製藥(1672)、百濟神州(6160)、華領醫藥(2552),以及信達生物(1801)。

  新股破發嚴重

  雖然到港上市公司多,但2018年又確實是這十年港股IPO回報最差的一年。新經濟公司頻頻遭遇「破發」,甚至小米、美團點評這些超級「明星股」亦未能倖免。

  融資額不少於1億美元的IPO公司,上市第一個月平均下跌6.2%。德勤的統計還顯示,去年主板新股上市的首日回報也由前年的18%,降至去年的13%。

  從2018年三大IPO集資王的股價走勢可發現,以52周最低價來計算,小米股價由招股價每股16.8元,曾跌至11.4元,跌幅32.1%;美團則由招股價每股72.65元,52周曾跌至43.1元,跌幅達40.7%;只有中國鐵塔因5G概念最近急升,上周五(28日)收報1.43元,較招股價1.26元上升13.5%。

  再觀察四隻生物醫藥新股亦可知,三家公司均破發,以52周最低價比較,跌幅最大的是歌禮製藥,與上市首日相比股價大幅下跌60%;百濟神州跌幅亦達43.5%;華領醫藥亦曾跌21.3%,惟獨信達生物招股價13.98元,52周低價14元,未曾破發。

  估值同樣縮水

  同樣的,新股IPO估值嚴重縮水。據德勤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僅有34%的IPO定價高於發售價的中間值,較2017年下跌8個百分點。

  伴隨港股進一步下跌,到去年第四季度,部分新經濟公司為了在年底前上市,主動調低估值水平。同城藝龍便是一例,原本計劃融資大幾億美元,但後來市況變差,加上同業攜程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數據走低,同城藝龍最後選擇壓縮融資規模到小幾億美元,為的就是能在2018財年之內上市。

  在市況波動及氣氛欠佳下,新股市場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疲弱,第四季更有不少新股打退堂鼓或劈價招股。這一切,都為今年新股市場蒙上一層陰霾,前景充滿挑戰。

  新經濟股仍是市場焦點

  展望今年香港IPO走勢,不少會計師行及從事新股上市的業內人士均表示,今年香港IPO市場的焦點仍是新經濟股份。

  本港四大會計師行均預測今年香港IPO集資額較去年為低,其中畢馬威預測為至少2000億元。畢馬威香港資本市場發展主管合夥人李令德表示,由於不少企業正等候上市,加上「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的興趣持續,她相信今年香港可吸引200家公司上市,至於集資額則超過2000億元。

  該行預測今年IPO集資額較去年下跌三分一,李令德解釋稱,因英國「脫歐」與中美貿易摩擦對全球宏觀經濟構成負面影響,同時暫時未有「巨無霸」企業擬今年來港上市,再加上上市估值回落,令部分公司要重新考慮其上市時間表。

  估值回落令集資規模縮減

  安永亦預測今年集資額將降至2000億元。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蔡偉榮表示,去年多隻新股上市後潛水,尤其是高科技板塊,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以高估值進行,令上市時定價「摸頂」。他認為情況有可能持續,或會影響市場投資新股的意欲,整體集資規模亦可能因而縮減。

  德勤預測新股集資額料介乎1800億至2300億元,德勤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指出,去年於美股上市的新經濟企業表現不錯,而香港受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影響,資本市場較為動蕩,現時有兩隻預計融資過百億元的內地新經濟公司,仍在考慮上市時間表與上市地點,將左右今年香港IPO集資額走勢。

  2018:上市制度改革落地的一年

  4年前,香港因未能採納「同股不同權」,痛失阿里巴巴來港上市的機會。去年年初,林鄭月娥就向馬雲發出邀請,稱「同股不同權」改革落地箭在弦上。終於在去年4月24日,港交所(388)正式發布《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諮詢總結,這意味着討論了4年之久的上市制度改革,終於塵埃落定。這也是20多年來,香港金融體制最重要的一項改革。

  去年7月9日,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小米集團(1810)正式上市。1個多月後,「同股不同權」第二股美團點評(3690)到來。小米和美團兩家源於內地的新經濟獨角獸成功登陸港交所,直接拉高了香港全年IPO的集資額。

  除了「同股不同權」,去年的新《上市規則》還有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以及海外公司在港作第二上市,年內H股全流通試點取得成功和推行「新三板+H股」措施等。

  上市制度改革落地是成功的,讓香港今年IPO市場無論從數量到集資總額都大獲全勝,榮登全球榜首。不過,據安信證券的報告顯示,去年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率達到34%,上市後1個月內破發率亦達82%,上市後3個月內破發率甚至高達88%。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在網誌中坦言,香港新股發行制度的某些安排賦予發行者(即上市公司)比較強勢的話語權,例如針對散戶的公開認購定價機制、基石投資者安排等,這些評論並非沒有道理。隨後,李小加也多次公開表示,正在檢討新股上市機制。

  他亦透露,港交所在今年初公布三年戰略計劃時,新股上市機制會有更清晰的路線圖。筆者也相信,經歷完今年的大風大浪,香港的新股市場未來亦會越走越穩。

[责任编辑: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