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團開放日 群聊大灣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2019全國兩會 > 最新报道

港團開放日 群聊大灣區

2019-03-08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网訊】本報兩會特派採訪組報道:昨日是香港代表團開放日,副團長盧瑞安主持會議,合共有19位港區人大代表發言,其中三分之二聚焦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香港不存在「被規劃」

  葉國謙代表指,整份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中心城市優先級上,將香港列為首位,體現其優先級價值,強調香港獨特地位和作用。因此,作為灣區發展核心引擎之一,香港的重要性的確進一步得到凸顯;也表明特區政府積極主動參與大灣區規劃,深度挖掘「自身所長」推進灣區建設,符合香港長遠利益和發展需要,有些人認為香港「被規劃」的言論不攻自破。他認為,香港的思考方向應是和內地互利共贏,在大灣區這艘大船航道上尋找「香港機遇」。

  蔡毅代表談到,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擁有眾多國際大港,如香港、深圳和廣州都排名世界前十。港口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廣東和香港在港口航運方面各有優勢,須整合港口資源,統籌協調合作,發揮集群效應,這是灣區建設重點任務之一。他建議,可考慮香港與廣東合組粵港港口航運物流統籌協調局(或中心),在港航布局、分工、資源共享、行業協調、國際接軌及職能配合上展開深度合作,錯位發展,協商訂價(收費),避免無序競爭,進而提供靈活的稅收優惠和通關便利機制,推動綠色港口建設。

  蔡素玉代表認為,香港各界應加快步伐融入大灣區,不能有「皇帝女不憂嫁」的心態,也不能有「輸打贏要」的心態。在不影響「一國兩制」的前提下,要「大門」、「小門」盡快開,特別要做到人流、物流、資金流暢通無阻。

  協調發展主動「聚賢」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朱葉玉如代表認為,要明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目標定位,合理分配資源。大灣區有很好的科研和轉化基礎,也匯聚了眾多優秀的人才,應充分利用灣區優質的科研資源,根據國計民生需求進行布局,強化基礎研究及成果轉化。她舉例說,香港人均壽命位居世界前列,但同時也面臨社會老齡化壓力,健康老齡化研究尤為重要;同時,該研究符合政府工作報告「加強重大疾病防治」的要求。大灣區要以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去推動科技創新。她相信,未來香港和內地科技交流合作會更緊密,香港可進一步發揮基礎研究和國際化優勢,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陳勇代表認為,香港是擁有成熟金融服務業體系的國際化都市,在人才培養方面亦具有明顯優勢。他建議運用香港平台吸引、培養及使用高端人才,並表示自己將帶頭支持香港與內地教育合作,以大灣區為主要試點,促進高等教育交流和人才互通。

  洪為民代表表示,「要做世界一流灣區必須要國際化,尤其人才要國際化。」他以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科技中心矽谷為例指,其一半科研人員都是亞裔,人才國際化程度較高。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也要大量吸引國際人才以補足人才缺口,並針對全球人才創造宜居宜業環境。

  陳振彬代表建議,內地高職院校可參考大灣區不同職業學系的需要,提供適切的課程及培訓,為解決香港及大灣區專職人手不足問題打好基礎。同時,在香港已修讀職業訓練課程而獲得證書的,建議這等職業訓練的資歷能獲內地認可,與內地互通銜接,讓港人在灣區工作,做到技術交流,人才互補。

  鼓勵港青融入發展

  副團長黃玉山代表表示,大灣區建設應對基礎研究有更大投入,特別在培養年輕科學家方面要有更多關心和支持。他建議,加大對青年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研究經費支持力度,創造條件鼓勵年輕博士後或青年教師在畢業後到別的院校工作,加深與不同學術系的交流和合作。

  王庭聰代表提到,特區政府早前公布個人所得稅徵收方法,可說讓一些想到大灣區發展的人放下心頭大石,但對於企業或創業的年輕人來說,希望看到更多明確的優惠政策。他指,要重點做好青年工作,鼓勵青年到內地讀書、發展,要有明確的激勵政策措施。對香港而言,大灣區是推動「一國兩制」新實踐的需要,為港澳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必須抓住這個機遇。

  顏寶鈴代表則希望,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各項減負目標可盡快落實,為製造業和小微企業雪中送炭。

  唐英年冀大灣區人才來港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希望有更多大灣區的人才來港。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十分重要,對香港在內的多個城市都有好處,城市之間亦可發揮協同效應,希望有更多大灣區的人才來港,因為金融等行業都需要人才。

  唐英年昨日會見傳媒,談及多項議題。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十分重要,又說多年前自己於政府任職時,「9+2」城市的概念未太受重視。而今,大灣區建設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推動,期望大灣區城市之間可以發揮協同效應,互補發展。

  唐英年續說,大灣區對於香港多方面都有好處,如青年、金融、文化等;大灣區不同城市都能受惠,如深圳的創科行業可以得益,內地城市的工業發展亦會受支援。金融、專業、文化等方面都需要人才,亦期望會有更多大灣區的人才來港發展。

  他說,兩會已進行數天,完成了聽取政府工作報告等議程。今年兩會委員熱烈踴躍發言,發言委員超過100個,大家關注政協工作、國家經濟及發展等議題。他形容委員們胸懷國家,情繫香港,而且紀律良好,議政水平令人滿意。

  【链接】楊國強籲推進農民小鎮集中居住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之年。全國政協委員楊國強在今年全國兩會關注鄉村振興話題,着眼於讓農村恢復活力,他建議應推進農民在小鎮集中居住,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已第七年參加全國兩會的楊國強表示,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此前楊國強已經五次提案關注職業教育扶貧,本次則將重點放在了鄉村振興。

  近些年來,隨着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量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出現了大量「空心村」,引發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土地更是荒廢,農村失去了活力。楊國強認為,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回農村生活和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重要原因:種地收入少、農村缺少就業機會、農村居住生活條件差。

  為此,他在《關於推進農民在小鎮集中居住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提案》中建議,在有條件的地區,在小鎮上規劃建設農民集中居住社區,形成一兩萬人口規模的小鎮,政府可以更加方便和低成本地配套建設教育、醫療、商業、文化、交通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讓農民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吸引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回到農村。

  這樣,政府可以對原來村落開展土地平整,盤活閒置土地,平原地區可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提升生產力,農民還可到合作社打工掙錢,解決部分就業問題。

  此外,鄉村也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小鎮特色產業,政府引導和發展適宜農民在小鎮就業創業的產業體系,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企業家到鄉村小鎮發展,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民宿農家樂、休閒康養、電子商務等,讓搬出來的農民和返鄉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從根本上實現農村人口的就地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據悉,碧桂園集團一直積極回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傾力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2018年更是將扶貧列為主業之一。截至2018年底,碧桂園已實際捐贈現金48億元投入公益扶貧事業,直接受益人數超36萬人次;目前已在14縣建立一線黨支部,尋找140位德高望重的「老村長」擔任集團一線扶貧部黨支部副書記;共培訓貧困勞動力26000多人,其中有意願上崗的全部實現就業。

  在教育扶貧領域,截至目前,國華紀念中學已投入資金超4.5億元,從2002年創辦至今,共招收學生2924人(在校學生546人、已畢業2378人,碩士616人、博士97人,出國深造50人);共出資達1.4億元,資助14626名農村籍退役軍人在國良職業培訓學校接受職業培訓,並走上工作崗位;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累計招收貧困家庭學子1830人,2017和2018年共有31名畢業生月薪過萬;1997年捐資設立仲明大學生助學金,已有10217名貧困學子獲得資助;2017年捐款1億元設立「惠妍教育助學基金」等。(記者黃裕勇)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