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熱詞: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商报

博鰲熱詞:粵港澳大灣區

2019-03-29
来源:香港商報

  

  博鰲亞洲論壇「兩岸企業家圓桌」現場。 廖非凡攝

  【香港商報网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除此之外,還有三種流通貨幣和迥異的法律體系,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格局。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期間,多位與會專家表示,如此複雜的格局,既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資源整合創造了巨大的難題,卻也同時形成了其獨特的優勢。

  多重差異待解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引擎,它會整合包括深圳、廣州、香港和澳門為主體的周邊經濟的發展,而且更具有國際性。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三藩市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建設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內,經濟制度、法律體系和行政體系存在差異,各類要素還難以完全自由流動,一些領域還存在資源錯配現象,這些差異如何整合?

  針對貨幣的不同,吳曉求指出,大灣區有三種貨幣,其中,人民幣佔主體,但港幣和澳門幣也非常重要。處理好三種貨幣的關係至關重要,「這個問題處理好了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嘗試」。

  其次是法律上的巨大差異,吳曉求說,如何讓三地在遵守各自法律的框架下進行合作也需要認真處理。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在於「一國兩制」,難點也在於此。關鍵在於如何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把資源整合起來,其中最核心的是標準的制定和對接。

  差異形成獨特優勢

  但也正是由於香港、澳門與內地9市的巨大差異,粵港澳大灣區也形成了其獨特優勢。中國官方此前也明確,「三地有各自獨特的優勢,能夠形成互補,否則就談不上一個有世界競爭力的大灣區了」。香港的金融、澳門的旅遊、深圳的高科技、東莞的製造業、廣州的物流都具有明顯優勢。曹遠征認為,如能將之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口、經濟總量上都將居於世界灣區首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以全社會研究和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為例,深圳的研發強度是4.13%,香港是0.73%,廣州是2.6%。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最有創新活力的地方是深圳。但深圳在基礎研究方面存在短板,而這正是香港的優勢:香港有多所一流的大學,有一流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效率最高的現代金融。而且香港在現代服務方面,具有世界級的競爭優勢。可以說深圳的短板正是香港的優勢,香港的短板也是深圳等城市的優勢所在。

  這種優勢互補還體現在區內其它城市,比如廣州的商貿和服務業比較發達,包容性強,而佛山傳統製造業最發達,草根經濟佔上風。張燕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動能轉換,第二個是結構轉換,第三個是模式轉換。

  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也在此間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和人口都排在世界灣區前列,未來其經濟總量也有望成為世界灣區第一。其發展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人才,特別是要吸引國際高端人才。他建議對人才給予股權等激勵。

  全球治理多邊互信亟待重建

  「全球治理向何處去:思辨與思變」的分論壇現場。中新社

  【香港商報网訊】特派記者鄧建樂報道:在昨日「全球治理向何處去:思辨與思變」的分論壇上,來自全球的六位國際大咖暢談全球治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並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秘書長敘利亞問題前特使拉赫達爾·卜拉希米在討論一開始便提出了現在全球化發展中碰到的一個嚴峻問題。他表示現在國際事務中的法治已經走樣,國與國之間、國家內部的兩種法治做得都不好。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認為全球治理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重新建立多邊主義的互信。他表示,現在世界正處在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讓所有人相信多邊主義全球治理的價值,從而改善全球治理,實現所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我非常支持全球治理的多邊主義。同時,作為一個世界公民,我很擔心全球化的一些威脅,以及多邊主義的缺失對於全球治理帶來的後果。」

  中美經貿摩擦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亞投行董事會主席兼行長金立群認為中美雙方需要坐下來對話,並不斷改善多邊制度。前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對中美進行友好磋商也表示贊同。他表示,2500億的稅收如果拖上一兩年,很多中美企業都會受不了,中美兩國貿易戰持續打下去,全球的經濟下行壓力會非常大。

  此外,金立群在回答嘉賓提問時表示亞投行在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時會考慮三個條件,首先是項目對當地具有金融可持續性,亞投行不會去製造當地的債務負,不會讓項目所在國遭遇困境;其次是環境保護,亞投行做了很多工作來應對氣侯變化,希望儘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改善環境;最後是項目必須得到當地人的支持。

  【链接】張志軍勉兩岸企業家積極作為

  【香港商報网訊】特派記者李穎報道:昨天下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辦的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上表示,兩岸共同市場概念在18年前提出來後,發展到今天,兩岸經貿關係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他指出,發展兩岸共同市場,商品、服務、資本、人員是四大基本要素。從兩岸經貿關係來看,去年兩岸貿易總額2262億美元,台灣對大陸出口1280億美元,將近1300億美元的順差。很多中間產品過來大陸,兩岸是有互利,但是不平衡也是很明顯,而且這幾年台灣每年都是差不多1000億美元的順差。

  從資本投資方面來說,兩岸也呈現出不平衡的局面。因為統計口徑不一樣,台灣當局統計對大陸的投資是1800億美元,大陸商務部統計是670億美元。但據他個人分析,進入大陸的台灣資金應該不下2000億美元,而大陸資金進入台灣還不到30億。除了投資、貿易外,還有人員交往都有一些不平衡和發展不充分。

  認清大勢 抓住機遇

  張志軍表示今次兩岸企業家圍繞共同市場主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他建言台灣企業家,第一要認清大勢,要看清世界發展大勢和大陸發展大勢。「40年改革開放再往後,只會越來越好,這一點我們充滿信心。社會政治穩定,經濟保持強有力發展,後勁非常足。台灣靠?大陸,近水樓台先得月,又是一家人。如果認清這樣的大勢的話,戰略定力、戰略信心能夠保持並增強,這是要緊的。」他指出,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14億人口這樣一個大市場,中等收入階層是4億人口以上,而且在不斷增長,擁有最可貴的市場資源。

  第二,把握政策,抓住機遇。他認為,台灣企業要把握大陸政策抓住產業機遇,如果抓得準的話,有助於企業未來發展選準主攻方向和主戰場,就能夠得到很好發展。

  第三,加強溝通探索方式,多舉辦一些座談會和論壇,同時探討發展的有效方式是什麼。大陸這邊想了很多的辦法,無論是科創板還是外商投資法都有納入台商的意見。

  最後,張志軍勉勵兩岸企業家尤其是台商朋友要積極作為,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為兩岸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市場能夠創造一些有利條件。

  【花絮】35名香港大學生的小舞台

  梁詩朗(左一)在現場做志願服務工作。廖非凡攝

  「對不起,進入會場的記者人數達到限制,您暫時不能進去。」現場工作人員一邊說?,一邊還用手遮住刷卡器,不給記者們嘗試進入會場的機會。在論壇期間,這大概是媒體人士最不想遇到的情況,而記者本人「有幸」遇到不止一次。

  那些穿?淺藍色上衣站在會場門口的,是博鰲論壇的志願者,其中還有自香港的大學生。

  其中一位名叫梁詩朗的志願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是香港科技大學大四的學生,通過香港菁英會報名,成為了博鰲論壇的志願者。他介紹說,其日常的志願服務包括提供引導、會場人流控制以及會場布置等,每天工作完成後還有工作總結以及後續工作安排。記者觀察到他工作時熱情積極、態度主動,其工作的心情如何看來是不言而喻。

  據他介紹,本次博鰲亞洲論壇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理工大學以及中文大學等高校的香港大學生共有35名。在人氣超火爆的《5G:物聯網的成就者》分論壇門口,同由香港菁英會報名、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志願者陳潔倩一邊熟練地用英文引導外國人士,同時抱歉地把記者本人攔在會場門外。陳潔倩對記者說,「英語還OK啦,畢竟香港是『三言兩語』的地方。」記者從這句話體會到了香港青年在國際舞台上語言方面的優勢。

  本次博鰲論壇香港菁英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香港菁英會從2009年開始和博鰲論壇就有良好的合作關係,由於前特首梁振英先生在2014年年會提到希望香港的學生可以到論壇提供志願服務,由此香港菁英會得以以NGO的方式招募香港學生來到博鰲論壇,給香港學生提供這個在國際舞台歷練的機會。

  香港商報特派記者 廖非凡

[责任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