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保障民生 避福利國家陷阱-香港商报

發展中保障民生 避福利國家陷阱

2019-06-06
来源:香港商报

  中國式醫保正在受到世界關注。截至2018年6月,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內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口超過13億;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11.5億人。

  但「看病難」「看病貴」仍是中國民眾的痛點。同時,優質養老院「一床難求」、天價「學區房」也觸動着民眾神經。網上據此流行一種觀點:中國GDP已經世界第二了,應該向歐美的高福利看齊,國家最好從搖籃到墳墓全包。但從海外留學回來的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楊澄宇則不這麼認為。「歐洲是過度依賴政府,有高稅收才有高福利;美國是過度依賴市場,3.3億人中有約4000萬人完全沒有醫保。前者導致低效,後者顯失公平。」

  楊澄宇認為,中國以不到美國六分之一的人均收入,達到了和美國幾乎一樣的人均壽命。中國正在政府與市場之間走出一條平衡之路,達到效率和公平的結合。

  中國式醫保正在讓每個人都能看得起病,這被認為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部分國內民眾並沒有這樣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習慣了什麼都與世界最好的標準對比,養老、醫療等高福利看北歐,優質教育看美國,卻沒看到支撐這些優勢背後的問題。」楊澄宇說。

  楊澄宇認為,歐洲的高福利政策現階段並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人口幾乎是整個歐洲人口的兩倍,雖然GDP達到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排到世界第68位,每個人平均下來不到1萬美元。依據西方經驗,純走免費路線,一定會造成低效和浪費;而不計成本增加福利支出,造成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最終損害的還是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和民眾的長遠福祉。

  保障病有所醫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福利之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逐步實現。從短缺到充裕、從貧困到富裕的歷史性跨越,應該說低收入群體的民生改善體驗來得更明顯一些。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表示,中國東中西部差別很大,城鄉差別也很大,中國到2020年將全面消除貧困,政府這些年在財政支出上多向貧困地區傾斜,落實貧困地區民眾特別是兒童的教育、健康權利,增強這些地區民眾的獲得感,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一種。

  「相較於全面免費,現在更重要的是提高質量、促進公平。」楊澄宇說。與改革開放之初吃飽穿暖的要求相比,今天的中國民眾對健康、教育、養老等服務的要求更高,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看上病」到「便宜看好病」,從「居家養老」到「養老院養老」,隨着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要求社會資源的更大投入、社會保障更完善。在現有政府資源不夠的情況下,可以鼓勵讓民間資源做有益補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開出了一系列「民生禮包」: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降低並統一大病保險起付線,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把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等。

  既要保障人民福利持續提高,同時也避免了落入福利國家陷阱,是中國人均GDP達到9900美元之後遇到的一個難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一條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