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老霍生見證國家巨變 霍震寰:一切都不可思議-香港商报

跟著老霍生見證國家巨變 霍震寰:一切都不可思議

2019-10-01
来源:香港商报
作為 「共和國同齡人」 ,霍震寰表示,香港發展離不開國家強大。 記者 馮俊文攝
 
  「70歲對個人而言『很老』,但對國家來說則是『很年輕』!」作為「共和國同齡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如此說。從1970年代初正式踏足內地,霍震寰見證了國家從一窮二白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再邁向今天面向國際的富強之路。當年,他跟隨着父親霍英東參與國家改革開放重大項目,包括中山溫泉賓館、廣州白天鵝賓館等,「學會了很多,也感受良多」。而這些年來的經歷,更令他驚嘆國家在改革開放後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令人不可思議」。
 
  身在海外更想了解祖國
 
  霍震寰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他今年70歲了,身為「共和國同齡人」實在十分難得。他笑言,70歲對個人而言是「很老」,但對國家來說則是「很年輕」。他回憶道,第一次到內地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那時他剛從大學畢業,從外國回到香港。他說,自己留學前一直在港生活,畢竟當年要到內地不是太容易。他憶述,1971、1972年時,新華社組織到內地參觀及訪問:「(那時)第一次去廣州、從化、肇慶、廣西桂林,覺得(與香港相比)是兩個世界,以前對國家認識不多。香港主要傳媒對國家情況報道太少了,因此對國家了解確實不多。」
 
  霍震寰回顧,當年到外國讀書時,反而比身在香港時更想了解國家的情況,感受也更深切。「身處外國,反而更強烈感覺到自己是誰。當時,我希望國家更強大,每樣事都能做得更好。這是一般在外國的(中國)人都有的感受。」他稱,小時候,香港課程、報紙較少講到內地,大家整體上對新中國認識不多;到了國外,了解到的反而會多一些。
 
  國人刻苦精神令人感奮
 
  1973年左右,他有機會去華東、華中,慢慢體察自己的國家。「(當來到)西安,我感觸很深。內地就是這樣,無論沿海還是內陸都還比較傳統,保留有中原文化。當時,通過不同旅程及訪問,對新中國的認識多了很多。」回望歷史,他指,我們國家經過抗日戰爭和三年內戰,加上朝鮮戰爭時期受到國際制裁,曾經一窮二白,但通過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偉大工程。他提到1960年始建、1969年完成的紅旗渠,「當年,沒有機械設備,開山劈石都是靠人『飛過來,跳過去』。我從中看到我們中國人的刻苦精神,感受很深。」
 
霍震寰1970年起到內地走訪
 
  霍震寰對最初到內地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當時仍處在『四人幫』時期,各項事物比較封閉,回內地過關比較麻煩。人民幣要(在內地)用完,不能帶出境;住宿要每日登記,要寫明同房的人是誰,房間也沒什麼單人房;回鄉要填『介紹信』,好複雜。那時候,內地對出入境較緊張,帶入內地的事物都要登記,如貴重的手表等。」
 
  他談到父親霍英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幾年後在內地經營工廠時,曾擔心工廠會沒人工作。「(當時)人們還有極左思想,主張割掉『資本主義尾巴』。如番禺有人營運渡船,想收費卻遭反對,甚至有人要弄沉船。」他說,當年國家各項條件都比較差,他父親很關注有關情況,苦思冥想怎樣做才可幫到國家正常發展。
 
  改革開放飲「頭啖湯」
 
  1978年改革開放,成為國家發展重要的里程碑。回望當年,霍震寰說起最開始的首批項目之一——中山溫泉賓館。「那時,中山雍陌發現了溫泉。以往中國溫泉旅遊點不多,廣東主要有從化溫泉。有溫泉就可辦賓館。當時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允許進行各種試驗,大家都『摸着石頭過河』,畢竟中國封閉了多年,大家都要一起想怎樣做。老霍生(指霍英東)就主動聯絡各方人士,因為大家都較認同他,很容易坐在一起談。官員與老霍生共同探討具體做法,當時未有相關法規,都是做了先算。」
 
 
 
  「當時,在內地建成有200間房的酒店,其中100間補償給外商,另100間給內地。但實行了一段時間,行不通,因為管理有困難。」霍震寰回顧,當年營運賓館的確面臨不少困難。「一切都通過發展去探討。當時父親很關心,希望一年內就可建好酒店,為改革開放做出成績。1978年提出,1979年就建好。做到這個其實不容易,當時買顆釘都不易!」
 
  他續說,老霍生想出一個方法,打破了「做三十六(元),不做也三十六(元)」的情況。為提高員工積極性,就給員工發獎金,「(員工)有了獎金就拼命,這樣中國就有了希望。內地人其實更勤力,一年內真的做出成績來,成為當時酒店運營的成功樣板!」
 
  國家未來只會比現在好
 
  中山溫泉賓館大獲成功後,霍氏家族開始着手建設規模更大的廣州白天鵝賓館。霍震寰稱這之後要兼顧的工作就更多了:「我需要設計、施工、管理,花的精力也更多。當時有不少『扯皮』的事情,即要與不同部門協調。」那時,最難得的是可以「跟着老霍生」,了解工作過程,看到當中變化。如今,他不停讚嘆,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全世界都難以預見的,「西方經濟學家、政治家都未想到過,一個國家可以在如此短時間內有如此巨大變化,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2007 年霍震寰視察英東中學。
 
  展望未來,他指出,中國雖面對許許多多的挑戰,但對國家前途一直充滿信心。「當今,不少國家不願見到中國越來越強大,一直想給中國找麻煩。」惟他堅信,國家崛起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新中國早年最困難時什麼都沒有,蘇聯專家撤退後發展全要靠自己。在其他國家抵制下,祖國都能捱過來,何況今時今日!我相信未來全國人民只會更團結,國家只會比現在更加好!」
 
  香港發展離不開國家強大
 
  香港回歸祖國22載,霍震寰直言「一國兩制」在港落實非常成功,回歸後香港比港英時期更民主。他說,香港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一方面香港在外貿、金融等方面助力國家,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可讓香港發揮更大作用。他寄語年輕人要多到內地走走看看,才能體會到國家的進步與強大,希望香港青年能與內地青年多交流,從他們身上汲取力量。
 
  霍震寰說,「一國兩制」在香港落實非常成功。「以前港英時代,香港其實是沒有民主的,回歸後才推廣(民主)。」他說,以前英國官員比較有官威;香港回歸後,政府問責制得以落實,達至「人人負責」。回顧港英時期,他說,「英國管治下,香港有自由無民主,港督擁有最大權力,向英國直接負責。」香港回歸後,通過民選政治、幾層議會、傳媒監察等方式,反映市民意見。而香港的未來發展則離不開日益強大的國家。
 
  灣區需香港發揮作用
 
  霍震寰指,現在香港與內地關係也更緊密。「香港與內地發展息息相關。香港地方很小,早期作轉口港,港口貿易運作比較靈活,可幫助國家發展。」在國家受外國抵制封鎖之際,國家很多外匯要依靠香港。改革開放後,香港不少廠房搬到內地,規模從幾百人到幾千人都有,既緩解內地就業壓力,亦幫助香港發展。隨着國家發展,香港作為金融中心進一步服務內地,成為海外人民幣中心。他說,香港一直都跟着國家發展轉型,國家同樣關心、關注香港。內地發展愈來愈快,深圳、廣州在某些方面甚至已超過香港,但粵港澳大灣區可令香港進一步發揮自身作用。
 
2011年,霍震寰(右)出席廣州南沙奧林匹克廣場揭幕儀式。
 
  「再如科技方面,深圳聚集了許多精英。現在,深圳完全可與美國矽谷比肩。」霍震寰如此點評深圳創科發展。他說,香港在科技上也有各方面人才,尤其是香港有多所排名世界100強的大學,「(香港)在國際網絡、科研力量上並不錯,可與內地結合」。香港亦具有靈敏的市場觸覺,法治水平世界認可,加上金融、融資等專業優勢,完全可幫助初創企業發展。「(國家與香港)更好融合,可各展所長、發揮作用。一加一不是二,而是三、四和五。」
 
  港青要更多了解國家
 
  霍震寰表示,若要認識國家,最重要是多去了解。他說,自己的經驗其實很難得,因為「一早就可以入去看」。「(國家)本來落後,但幾十年來每個領域都改變很多。即使國家管治有不成熟之處,也一直在改進。」他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三屆),在出席兩會時就提出過很多意見。他說,國家主席習近平帶領全國人民走進新時代,未來國家前途無可限量。
 
  霍震寰語重心長地說,青年對於國家好重要,我希望香港青年可以更多地了解國家。他說曾到本港學校與學生交流,最初有不少年輕人不喜歡去內地,但當他們去過之後,想法就會完全不同。「有位學生到貴州從事工程工作,需要到貧困地方幫當地居民建造房屋、蓋山區學校。那個學生以前甚至擔心內地食物不衛生、會有酸雨;但做完暑期實習後,他整個人轉變很多,認為自己擔心純屬多餘,甚至鼓勵他人前往內地、認識國家。」他說這個港青的例子很好,國家需要大家多認識、多幫助、多建設。他鼓勵港青奮發圖強,「香港青年要爭取進入華為等內地世界級企業,努力去做一個充滿活力和幹勁的年輕人!」
 
       香港商報記者 林駿強
 
[责任编辑:李振阳]